靳淑君
(新民市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300)
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患者重要的临床抢救方法之一。心脏骤停的患者会突然发作。心脏骤停后5 min内,会对心脏和大脑器官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是否及时进行心肺复苏以及是否成功进行心肺复苏与患者的预后有关[1]。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及时性已经大大提高,心肺复苏的诊治程序也已标准化[2]。本研究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的100例心肺复苏后患者,随机分组,基础护理干预组对于心肺复苏后患者给予基础护理干预,急诊护理干预组对于心肺复苏后患者开展急诊护理干预,旨在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的100例心肺复苏后患者,随机分组,急诊护理干预组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47.25±6.01)岁。因电击引起的5例、脑出血25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肺栓塞4例、一氧化碳中毒4例,农药中毒2例。男29例,女21例。基础护理干预组年龄31~63岁,平均年龄(47.01±6.26)岁。因电击引起的5例、脑出血24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肺栓塞4例、一氧化碳中毒4例,农药中毒3例。男32例,女18例。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2 护理方法 基础护理干预组给予基础护理干预,急诊护理干预组开展急诊护理干预。①环境护理干预。及时对病房温湿度进行调节,维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减少环境不良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刺激,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②密切监测患者病情。给予患者心电密切监护,在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情况下,仍需要加强对患者病情的监护,预防室性早搏、传导阻滞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强化巡视,若出现不良情况需要给予及时救治和处理。③脑部复苏护理干预。在患者心肺复苏后,需要调节室内温度在19 ℃,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湿毛巾敷额头和颈部以降低患者脑部氧代谢率,减轻脑部组织再灌注状态。④气道护理。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进行气管插管操作,并加强对患者插管后的有效管理,用医用胶布进行气道插管近端的妥善固定,避免气道插管移动,维持气道湿润,及时给予胶带更换。护理的时候西药避免胃内容物反流或者咽喉分泌物误吸。在给患者吸痰之前先给予吸入纯氧3 min,吸痰过程需要对患者面色进行密切观察。⑤心理护理。在患者心肺复苏之后,其心理状态受到严重影响,需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给予关怀和照顾,使其感受到温暖。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心肺复苏的康复效果;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时间、住院时间;复苏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SF-36量表评分、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当中,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各组包含20个条目,采取4级评分法,总分均为80分。低于50分,说明无焦虑和抑郁情绪;高于50分,说明有焦虑和抑郁情绪,评分越高,焦虑和抑郁情绪越严重。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包含意识水平、视野、左上肢运动、凝视、肢体共济失调、面瘫和构音障碍等内容,总分42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包含语言反应、运动反应和睁眼反应等内容,总分15分,评分越低,昏迷程度越严重。SF-36量表包含情感职能、生理功能、总体健康和躯体疼痛等内容,总分100分,评分越低,生活质量越差。满意度评估在患者出院时进行,利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采取百分制。不满意≤74分,一般75~90分,满意≥91分。(一般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即满意度。
1.4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体征消失,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神经功能、意识状态等均恢复良好,无出现并发症;有效:症状体征改善,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神经功能、意识状态等有所改善;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显效率和有效率的总和是总有效率[2]。
1.5 统计学处理 SPSS23.0软件,且本文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计数资料通过组间行χ2检验后用[n(%)]表示;计量资料通过组间行t检验后用(±s)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
2.1 心肺复苏的康复效果 急诊护理干预组的心肺复苏的康复总有效是50例(100.00%),基础护理干预组则是41例(82.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 复苏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接近,P>0.05;复苏后急诊护理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优于基础护理干预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比较(±s)
2.3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时间、住院时间 急诊护理干预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基础护理干预组,P<0.05。急诊护理干预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时间、住院时间分别是(18.44±1.61)h、(7.21±0.14)d,基础护理干预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时间、住院时间分别是(24.67±2.73)h、(9.21±0.21)d。
2.4 两组并发症比较 急诊护理干预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基础护理干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n(%)]
2.5 生活质量分析 针对SF-36评分,两组干预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急诊护理干预组干预后比基础护理干预组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SF-36评估结果比较(分,±s)
表4 两组SF-36评估结果比较(分,±s)
2.6 满意度分析 针对满意度,急诊护理干预组98.00%,比基础护理干预组86.00%高,P<0.05。见表5。
表5 两组满意度比较[n(%)]
心肺复苏术是心脏骤停患者的一种重要的抢救方法,其成功率对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影响[3]。研究表明,近年来心肺复苏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所改善,但急救程序的标准化仍需改进[4]。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重要方法,及时成功的心肺复苏与患者的残疾和病死率密切相关[5-6]。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中心对肺复苏的诊治程序的规范化,诊疗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其诊治的急救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心脏骤停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早期心肺复苏来维持心肺波动,以维持生命并改善预后[7-8]。关于心肺复苏,传统的基础护理干预措施并未有效地恢复和改善呼吸和循环。实施紧急护理干预对提高复苏后的治疗效果和促进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9-10]。因此,急救人员需要不断掌握心肺复苏知识,加强急救培训,提高急救护理技能,密切观察患者在急救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加强脑复苏干预措施,给予积极的心理指导,以及防止并发疾病的发生,急诊护理干预措施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学习心肺复苏康复护理知识,提高临床护理技能和专业水平,其实施可缩短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和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从而可促进心肺功能的恢复[11-12]。通过急诊护理干预,可提升患者康复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13-14]。
本研究中,基础护理干预组给予基础护理干预,急诊护理干预组开展急诊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急诊护理干预组的心肺复苏的康复效果优于基础护理干预组,P<0.05。复苏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接近,P>0.05;复苏后急诊护理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优于基础护理干预组,P<0.05。急诊护理干预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基础护理干预组,P<0.05。急诊护理干预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基础护理干预组,P<0.05。针对SF-36评分,急诊护理干预组干预后比基础护理干预高,P<0.05。针对护理满意度,急诊护理干预组比基础护理干预组高,P<0.05。急诊护理干预后,患者各项指标都显著改善,且极少出现不良反应,护理满意度较高,预后较好[15-16]。为此,医院可将急诊护理干预作为心肺复苏后病患的一种首选辅助护理方法。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缩短住院时间,加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促进血气、神经功能等改善,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减少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