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均
摘要: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过程都离不开客观背景,如果老师顺其自然也许课堂教学整体就处于一个比较严肃的环境中,学生所在的整体氛围也比较枯燥,并不能很好的引导同学们学习,迅速融入课堂,和老师思维保持一致。教学情境的有效应用能够为整体教学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适当的使用情景教学法可以重新唤起部分学生对数学的热情。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数学;农村教育
教学活动是老师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沟通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都要依托于课堂教学这一载体。心理学曾有研究证明,教师在课堂中和学生交流越频繁,教学越接近于生活,越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消化专业知识,尤其是数学学科,很多人感到很枯燥、难学,不愿意学习,从心底排斥,如果老师能够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相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局面。
一、教学情境体现情感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感情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不断取得进步的根本动力,如果一个学生热爱数学,从心底里喜欢它,那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根本不用人催促也会主动学习,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但是如果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那么无论外界人怎么帮助,也会抵触数学,大脑也会对数学知识产生排斥,学习效率极其低下,更不用说主动学习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时,老师就可以从生活着手,先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工具着手,带领同学们逐渐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性质、构成条件,那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工具有哪些呢?三角尺、三角架、小红旗、三明治、农村的房顶、自行车的前后轮、支衣架、三角形粽子、风筝、煤堆等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工具,通过观察这些工具的外观图形可以发现有一个共同特点:是由三条边所围成的封闭图形,这也就是三角形的定义。那么,为什么自行车的前后轮要用三角形图案呢?四边形不行吗?老师可以把这当成一个探究性问题,引导同学们主动进行探索,可以自制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五边形框架等,看看各个图形的角度能不能变化,通过实际操作就会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每一个三角形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旦构成三角形,就不能够再随意更改,这也是三角形的性质,很多生活中三角形形状的工具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另外,学生也可以用小木棍进行探索,是任意长度的三根棍都能构成三角形吗?当然不是,这就牵扯到三角形的构成条件的知识。
二、教学情境体现探究性,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我国数学教育长期以来更为注重结果,对于解题过程、解题方法有所忽略,大多数的学生都只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听老师讲的时候感觉都会,但是轮到自己做题时状况百出,这中间所缺乏的并不仅仅只是题量,还有学生独立做题,进行思考的问题,很多学生在碰到不会的题时大都会选择等老师讲解,其实这是错误的,老师讲解一百道,也不如学生自己坑坑绊绊做一道,也许刚开始有点费时间,但是第二次就会比较熟练,第三次就能够做变形题,这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真正的进步。所以,在平时上课时,老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和老师进行互动交流,而不是干坐着等老师讲,出现一听就会,一做就废的情况。
例如,在讲一次函数的应用题,求利润最大或者成本最小时,老师就可以先在网上找一些动漫图片对话,如大头爸爸问:儿子,咱们家卖苹果进价是每千克1元,现在一共进了200kg,能告诉爸爸进这部分苹果一共花了多少钱吗?小头儿子:一共花了200元。大头爸爸:那如果爸爸以每千克4元的价格卖出去,一共能获得多少利润呢?小头儿子:爸爸,我想了想全部卖出去的收入是800元,利润是600元。大头爸爸:对的,真聪明,那能不能告诉爸爸如果想要获得800元的利润,售价应该是多少呢?老师也可以在此时询问同学们家里有做生意的吗?有同学明白这个过程吗?在这个比较熟悉的买苹果和卖苹果的场景下,引导同学们计算有关利润的基本问题,然后再一步一步进行更复杂的利润最大化的问题,在这种生活中常见事件为背景的场景下会更容易引导同学融入课堂,思考问题。
三、教学情境体现丰富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受到自身智力、周围环境、老师、家長等的综合影响,会出现不愿意思考或者说刚开始不能独立思考出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的现象,用教科书、老师所总结好的方法进行解答题目固然省时省力,但是这样也会造成学生创造力细胞不活跃,只知道模仿,一旦碰到创新性题目就无从下手,并没有掌握核心知识,也不能灵活性用知识点。为了训练同学们的创新性思维,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同学们大脑会更加放松,相互讨论时灵感也更容易迸发,老师也可以引导同学们进行创新性思考,找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在全班创新,每位同学都踊跃思考的状态下,一定能够带动更多的同学思考学习。
构建教学情境时不仅仅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老师也可以用主题讨论的形式引导同学们自发进行学习。例如,在刚刚接触初中数学时,老师就可以以“生活中的数学”为主题进行一场主题讨论,同学们可以分组进行讨论,老师对不同小组进行行业划分,如农业、交通运输等,每个小组探究自己所负责领域中有关数学的应用,然后再进行汇总,由老师进行点评,带领同学们真正的走进数学,走进生活,明白数学的应用范围之广,从而能够发自内心的热爱数学,探究数学世界的奥秘。以这种主题讨论的形式引入新的知识,能够快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发大脑,取得进步。
总而言之,农村初中数学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结合生活、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轻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新的教学环境下能够改变学习态度,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计颖,浅谈情景式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11,(7):155-156.
[2]王会,英语教学中情景式教育的有效实施[J].科技教育,2014,(8):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