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雯恬
摘 要 就当下的作文教学现状而言,写作文“老大难”依旧是困囿学生和教师的问题。纵观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历史,“放胆文”和“小心文”的提出,以及写作教学上的“先放后收”理念,或许能给身处教学困境中的教师以突围的可能。重视平衡“放胆文”和“小心文”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讲究文法、注重辞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核心素养视域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在写作教学中的体现。因此,探索辨析写作教学中的“放胆”与“小心”,有其深刻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写作教学;放胆文;小心文
毋庸讳言,就我国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而言,张志公先生在四十年前作出“作文教学‘老大难”的断论恐怕依旧当行其道。在当下的作文教学视域中,学生在主观认知层面畏惧作文,将作文视为任务,抵抗排斥依旧是阻挡写作教学深入推进的拦路虎;在作文质量层面,又存在思维僵化、情感虚假、形式单一、表达含糊、语言匮乏等多种问题;而在作文教学层面,因写作能力提升缓慢,应试教育驱使下的教师往往只得重模式、轻素养,重模仿、轻创造,急功近利、强化技巧。作文的教与学都已身陷囹圄。而在写作能力被形容为“是学生一辈子都要用到的一种能力,是他们安身立命、生存与发展的一种能力”。[1]当下,如何达成教师教学与学生之于写作“困境”的突围,是我们都需要迫切关注的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四大核心素养,这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挑战。落实在写作教学中,首先即表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主要体现为母语语境下的写作建构。这要求学生写作中所使用“语言”,不仅仅是社会的理性语言,更是语境中的言语和优质的母语语感。这也提示着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母语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语感和语理的互相促进是十分重要的。
在思维发展与提升层面,对写作教学的新要求主要表现为语言和思维的平衡关系。写作是以语言为载体,是学生思维的可视化表达。如何让学生愿意想、有得想、想充分,如何激活学生头脑中的漠然与空白,整合出清晰的思路,加工成有逻辑地言语成品,就是对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表达的有效激发。
因而,核心素养的指导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语言准确合理的表达,思维品质的提升有着必要且切实的意义。但面对作文“老大难”的问题,其中也不乏现实教学中的诸多难点、痛点横亘在教师面前。而对“放胆文”和“小心文”写作的路径探讨,对冲破这一困境或有巨大的实践意义。
一、何为作文中的“放胆”与“小心”
“放胆”与“小心”最早源于我国古代蒙学作文“先放后收”的理念。宋人谢枋得在《文章轨范》一书中总结前人经验首提“放胆文”和“小心文”的概念。此书作为指导士子科举取仕之用,选录了汉晋唐宋十五位作家的六十九篇文章進行编纂汇典,分为“放胆文”和“小心文”前后两部分。在“放胆文”卷首,谢枋得这样写到:
“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此集皆粗枝大叶之文……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2]
从谢枋得的论述看去,习文的过程自有其规律,学写文章应该是一个由粗入细,先放后收、循序渐进的过程。放胆文,顾名思义为胆大驰骋之作,而在此笼统的范畴之下,谢枋得还作了细分。他认为,“放胆文”分为两种类型:粗枝大叶之文和辩难攻击之文。
《文章轨范》第一卷王集选的便皆是“皆粗枝大叶之文”。这类文章被放置在学文写作的最开始阶段,意在启发童蒙生初作文时要不拘格律,散发思维、不着边际、敢想敢写。此卷所选的文章皆从韩愈,构思奇巧,词锋锐利,雄奇奔放,为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为文“非放胆则不足以极才识之所至,而失于枯寂”。
第二卷侯集共八集,此集文章皆是“辩难攻击之文”这一卷选了韩愈的文章二集,柳宗元、欧阳修的文章各三集,可见文体逐渐由追求畅言奔放向哲理思辨过渡,但在行文上依旧强调风格上的奔放豪逸。谢枋得认为,在有了“放言高论”的基础后,文章要向“小心文”过渡了。此时,这类有气力、有精神、有光焰,却又有法度、有修辞是适合学习的。“辩难攻击之文”虽也也是放胆文的下属一种,但与“粗枝大叶之文”已有本质的不同,它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抒发才气,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内隐学生的创作观,即在激发写作激情。
在学习了以上两种放胆文之后,作文便当渐渐转向小心至理。因而,小心并不是意味着畏首畏尾,瞻前顾后,而是要求在放开胸襟的基础上更注重字词章句文法的精巧和思想立论的深度,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因此,谢枋得指出,“小心文”当“议论精明而断制,文势圆活而婉曲,有抑扬,有顿挫,有操纵”,在《文章轨范》中,“小心文”共五卷,从体量上看占到全书的七成。可见“放胆文”作为“小心文”的对立补充,并不是谢枋得绝对推崇的作文形式,仅作初学者参考过渡之用,他真正欣赏的还是思虑精深、文法严密的“小心文”。
当然,在《文章轨范》之后,对放胆文和小心文的理论探索也并未止息。元代的程端礼、清代的王筠都曾提出过诸如“先放后收”的主张。王筠将学文、习文的三个阶段概括为“放—换脱—收”,体现了收放结合,并形象地描述了过程性要义。[3]到了现当代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书中谈及中国古代的作文训练,也肯定了“先放后收”的做法。而在实践方面,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北京景山学校,就进行过由“放胆文”转“小心文”的分年级实验,结果显示“先放后收”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作文的系统提升有较大助益。
放眼国际,前人凝结的作文训练智慧也与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小学界流行的“格雷夫斯作文教学法”有相似之处。格雷夫斯在经过几年的观察和实践后,结合儿童早期的写作的过程和特点提出这一作文教学法,其核心是鼓励学生在初学写作时要大胆写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甚至提出“写作先于阅读”的观点。同时,要求教师葆有耐心、个别谈话、亲身实践,不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写作。等到学生渐渐入门了,有一天发现自己的写作其实很幼稚、觉得自己不会写时,“伟大的突破就来临了”。此时学生的写作将由自我中心转向自我批判,格雷夫斯指出:“‘这是孩子写作能力发展的关键性阶段,因为从这时候开始,他会走另一条路子,那就是一遍又一遍地改,一遍又一遍地写,而且还会请老师帮忙,让老师过问他的写作。只是到这个时候,师生之间才可能开始关于写作问题的个别谈话,而这种谈话正是写作教学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最基本的方法。”[4]格雷夫斯的作文教学法纵然有颠覆传统的先锋性,但这种强调通过活动、榜样和兴趣进行自然教学的方法也映证了写作从“放胆文”入手的重要性和心理动因——“放胆”意味着不过早地在限制中抹杀儿童的创作热情。
二、写作教学为何要先“放胆”后“小心”
“格雷夫斯作文教学法”已在学生的心理认知层面初步阐释了先放胆的原因,而当下基础教育阶段写作教学的困境和现实也昭示着作文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寻求更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并不代表一定要用多么新颖的方法。事实上,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史便凝结了诸多教学智慧的结晶。写作教学中的“先放后收”就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径。
1.放胆:培养兴趣,夯实基础
当下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最突出的一点便是部分教师误解了考试大纲和作文评价标准,导致学生作文故作老成而无创新表达,片面求“稳”而形式僵化。作文提升又不如阅读训练来得高效,故会造成轻写作而重阅读的观念。教师认为作文得一“中等偏上”即可,便是当下写作教学趋于保守的普遍做法。学生只得作“表面文章”突击,堆砌辞藻以求“形质华美”,引经据典以求“论证充分”,滥用排比以求“气势磅礴”……用看似形彩兼备的文章来遮掩情感匮乏、观点虚浮等弊病。苦心雕琢却依旧不得法,久而久之自然会对作文产生厌恶心理。而这样的观点既是写作困境的果,也是造成这一困境的因:仅注重雕饰,记背“好词、好句、好段”,而忽视自由情感的抒发终将只是锻造的一个绣花枕头,这样的行为之于对学生写作能力不过饮鸩止渴罢了。长此以往,学生自己也能意识到作文质量的差强人意,若再不及时得到点拨和提升,学生对作文可能将再无信心。
所以作文能“写好”的前提是“愿意”写。而按照谢枋得等人的观点,写作的学习本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教师必须要有勇气让孩子放开手去写,才能最大程度地保住学生的创作热情。
从“先放后收”的一线教学来谈,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应该属于作文教学整体放胆的时期。因为从整个小学整体阶段的思维模式而言,形象思维在学生思维方式中起主导作用,到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才开始经历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小学是充满天真烂漫与好奇想象的阶段,过早地以小心审慎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指导儿童作文,必定会扼杀他们的个性,也违反了人类学习的规律。课标对此阶段的要求也体现了“整体放胆”的导向。
在著名作家、语文教育专家叶开老师的一线作文教学经验中,同样有着实践上的论证。他明确指出了阅读和写作之间互相交糅的关系,也明确指出了写作指导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结构特征进行。例如他举例,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的心理认知处于儿童幻想期,应该要结合儿童乐于想象、擅于创造的天性来指导写作。但他却观察到了一些“错位”的现象:比如在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就过分强调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过分强调非虚构作品的练习。此類教师想当然的、自以为“拔高”的指导不仅是无效训练,还会妨碍到本阶段原有的写作目标。
叶开的作文指导实践主要泛布在小学阶段。他结合小学生热爱幻想、天马行空的心理特征,选取了《山海经》《搜神记》等一系列充满想象和神秘色彩的上古神话作文阅读文本,从故事本身切入,带着启发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待大家都发生灵感后,再鼓励学生就进行写作,而老师布置的题目也更注重联动激发的互文关系。作品不求词句篇的简洁雅致,但求富有创造力。并且,叶开认为“在写作入门阶段写长很重要——写作‘长度是非常重要的。”他甚至在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能够自如地写出七八千字以至于上万字好作品的孩子,要应付学校老师布置的几百字作文,是非常容易的。”
到了写作进阶阶段,即能写长之后,再考虑作品结构的合理性、人物性格设计的独特性、情节发展的逻辑。学会修改是把一部作品从“毛坯”打磨到成品的状态。由此,孩子们的语感也就养成了。他们在语言表达上,准确性、有趣性、丰富性都会不断地激发出来。
叶开提供的教学案例再一次证明了“放胆”在写作初期的重要性。宽松的创作环境,能促发他们更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生活,以个人化的视角亲近自然、观察生活、看待世界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与人交流。而在这一过程中习得的写作习惯和语汇积累,也为日后的下一步精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小心:由放入收,质变成长
有许多人会忌惮“小心文”,将对词汇、文法、音韵的强调看作是对学生学生创造力的限制,实则不然。因为不加收束与修改的文章永远只能停留在浅表,却不能深刻。永远只能是粗枝大叶横生枝节,却得不到修剪。而前文格雷夫斯的作文教学观点也提供给了教师一层心理视角上的支持,即学生在看过作家或同伴的优秀作品后,有一刻会突然意识到自己创作上的不足而开始有意识地模仿,从自我意识转向自我批判。因而,从“放胆”适时转入“小心”也符合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强调在写作初期要“放胆”是为了提升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但如果一味地不加指导、放任自由就会致使内容贫乏、结构散漫。好文章讲求文质兼美,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敢于放言,还要在此基础上深思熟虑、凝炼锻造。不仅要立论深刻,也要娓娓道来。如果只讲“放胆”,不讲小心,那么放任自由的最终结果就是将“放胆文”置入人云亦云、内容干瘪的“流水账”,这也与教师渴望变革作文教学的初衷背离。
而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应试作文”也颇有微词。一方面,学生的写作能力欠缺,思维不够开阔机敏。情急之下,考场作文套作、套句频出,常被人形容为拾人牙慧、千篇一律;另一方面,公众也常将这类结果归咎于应试作文本身。作文教学模式僵化,课堂写作的目的由抒发真情实感转为练主题、练速度、练语言,学生说假话、说空话也已成不争的事实。但基于此将小心文简单地与应试训练简单划等号,也是对“小心文”的误解。
首先,小心文是在有了放胆的基础上提出的。此时,学生已经有了良好的表达愿望,也有了一定的词汇积累与写作基础。“小心文”并不是让学生放弃“放胆”,这会给开阔的思路再次受限,也绝不是要求学生机械把已有的文章打碎了嵌入教师预设的结构中,这也与抄袭无异。“小心文”提倡的,是在学生已有作文的基础上,从古往今来各类优秀的文章中学习字词句篇、起承转合、文法逻辑与精谨慎的论点加以吸收修改,内化为适合自己的写作图式。由此,学生的文章就能够实现“放中有收”,一方面使立意更深刻,内容更详实;另一方面使结构更精巧,语言更雅致。正如《文章轨范》相集中的文章,虽为小心文,但所选文章抑扬顿挫,有气力,同时也是对作文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即在圆活婉曲的基础上使文章气势宏大,笔力万钧。它的存在应该也是为了防小心文矫枉过正。
所以,“小心文”是与“放胆文”是互为补充的形式。放胆文写到一定阶段,不能停留,教师要适时抓住时机使作文从量变走向质变飞跃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三、如何平衡“放胆”与“小心”
虽然写作教学中的“先放后收”已由诸多历史经验和教学案例映证,但教师在系统实操中仍有困难和疑惑之处。比如单一地理解“放胆”“小心”并不困难,但如何做好由“放胆”到“小心”的过渡依旧是一个问题。又比如,考虑到学段的更迭变化,如果上一学段并未给“小心文”的教学做好铺垫,学生对写作已有畏惧心理,作为教师又如何应对衔接。因此,如何平衡好先“放胆”后“小心”的辩证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宏观来说,“先放后收”应贯穿于整个学文、习文的过程,是一个分阶段、分步骤、讲连贯的系统的概念。教师应根据所教学段具体判断学生所处的阶段。一般说来,进入初中前后应是以放胆文为主渐渐向小心文过渡的时期。如若有学生依旧处于“惧怕写作”的阶段,则教师应遵循差异化的原则,给予其更多鼓励和充分发展的空间,首先要让学生达成“写作是为了表达自我”的共识,写真话、吐真心。
微观来说,在进入中学教育阶段后,“先放后收”应贯穿于每一次的习作经验。即在开始写作时不加阻碍大胆草创,待一气呵成之后再去调整章法技巧。如果灵感未至,也尽量先开阔思维,不被固有程式和观点所束缚,努力在写出新意的基础上写得圆融。但要求学生能做到不偏不倚又谈何容易,以下笔者就从“过大胆”和“过小心”兩方面着手,试图探究平衡两者的方法。
1.有意模仿,出乎其外
模仿也是提升写作能力的一种方式。当学生处于写作瓶颈期时,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名家名作供学生模仿。事实上古代作家在锤炼笔力时经常用到这种方法,如汉代扬雄的《太玄》模仿《易经》,《法言》模仿《论语》,苏东坡的《万石君罗文传》模仿韩愈的《毛颖传》。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在家书里都鼓励他们的儿辈在“开笔”以后要模仿名家之作;俞樾还专门为自己的孙子写了《课孙草》,教孩子怎么破题、承题、起讲等;梁章钜的《制艺丛话》对明清两代的优秀范文从整体到篇、片段进行点评;方苞、纪昀等人还为天下举子写“四书文”的范文。但模仿不等于抄袭,也不能让优秀的名作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为自始至终,“小心”都应该建立在“大胆”之上。学生在模仿时主要是要提取作家的写作思路和点睛之笔,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自己的创作。教师引导学生把对名家名作所建构的文本世界的理解和对现实生活的理解结合起来,在体验、对照、联想中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是“模仿”所能带给学生的良好启发。
2.片段练习,直指症结
许多教师发现,学生在进行作文提升练习,尤其是记叙文写作时,常有叙述疲软、全无亮点之嫌。中学生本就缺乏生活阅历,若文章的语言表达也十分平淡,那文章真得陷入平庸之境了。而在课时紧凑,课长仅有40分钟的当下,如果既要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又要解题、评讲,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不妨就片段写作入手,既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又能给学生以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师在此基础上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和富有启发性的要求,能让学生能深入其境,又避免了肢解性的讲解,一次“吃”透一种方法。由范例到实践具备形象具体的可操作性,背后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锻造思维品质,这样的练习做多了,学生将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写作方式,作文语言调度起来,文章质量自然便提升了。
3.读写结合,扩宽视野
由于年龄尚小,中学生往往缺乏鲜活的社会生活或完整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写作中通常不是“不想写好”,而是“无从下笔”。也有教师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便推荐了诸多名著,但写作能力并不与阅读书目的多少成绝对正比发展。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是零碎的、线性的,而真正的深入阅读则是系统的、启发的。阅读应将泛读与阅读结合起来,将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结合起来,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实现由一篇文章到一本书,再由一本书到一个主题,再由一个主题到一个时代的阅读演变。对经典文学的理解要深刻、透彻,选取的阅读材料要能反映人类的母题,比如反映“生与死、爱与仇、选择与放弃”矛盾的《哈姆莱特》。在学生已习得逻辑思辨能力的高中时期,读《哈姆莱特》绝不仅停留于识记故事梗概、了解故事背景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学阅读与现实关照和自我反思联系起来,体会哈姆莱特的纠结与脆弱,再关照自身,这才是对思维视野有利打开。
4.切磋交流,互促互进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也要及时记录灵感迸溅的火花、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而无论是日常所写的读书笔记,抑或是课堂的作文练习,注意分享与借鉴是能开拓同学思路的有效方式。文学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分享彼此的作品,既有利于切磋文学写作经验,也是分享人生感悟和提升人生境界的好途径。教师在这方面可以不拘形式,可以让组织学生互改互评,也可以针对近期的阅读经验展开主题辩论,学生在准备辩词的过程事实上是对近期阅读基础的再提升。而通过互相切磋的过程,也是集众人之所长,将彼此的灵感观点共献共评的过程,十分有利于拓宽学生多元看待世界的角度,形成辩证思考。
四、结语
当代作文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是一场任重道远的实验,对“放胆文”“小心文”的再度关注和对“先放后收”理念的不断讨论给予了教师突围写作教学困境的新思路。当然,教师在践行这一理念的同时,要时刻关注放胆和小心的融合发展,不能片面指向一方,在鼓励“先放后收”的同时,也要平衡“放胆”和“小心”的关系,不能矫枉过正。
参考文献
[1]王琪. 小学作文“先放后收”的基本理念与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谢枋得.文章轨范[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3]秦克铸,王秀亮.小学教师教育新理念学科教学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4]曾照耀.格雷夫斯的写作教学法[J].外国教育动态,1982(0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