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仲华 陈洁锦
摘要:小古文的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都堪称典范,同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夯实学生的习作基本功有很大帮助。打通习作与小古文之间的障碍,以读写结合的方式,精心选择二者的读写结合点,启发学生聚焦小古文的留白处、特殊点,寻找小古文与习作的共通处,鼓励学生想象续接、仿写创编和对比习写,让学生在读、思、说、写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习作能力和古文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古文教学;读写结合
小古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文体特性、语言特征、结构组成等独具特色,值得深挖。平时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格外重视朗读和背诵。不可否认,大量的朗读和背诵有利于语言的积累。然而,如果学生仅仅止步于朗读背诵而不去迁移运用,那无异于买回来一大堆的菜,却从来没动手做过菜,是不可能成为熟练的烹饪师的。因此,小古文教学必须让学生经历真正的语言输出实践,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教育家赵谦翔先生说:“学写旧体诗,有利于养成炼字炼句、合辙押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功夫。”小古文的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都堪称典范,同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夯实学生的习作基本功有很大帮助。笔者试着打通习作与小古文之间的障碍,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启发学生聚焦小古文的留白处、特殊点,寻找小古文与习作的共通处,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语言借鉴对象和表达抓手,让学生在读之、思之、说之、写之的过程中,提升习作能力和古文素养。
一、聚焦留白处,鼓励想象续接
古文语言凝练,犹如山水写意画,寥寥几笔间便能勾勒出气象万千。这寥寥几笔背后的留白,形成了让人想象自由驰骋的无限空间。在小古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凝练的文字背后的空白处想开去,添枝加叶,续接细节,不仅能丰满小古文中的人物形象,增进学生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提升习作能力。
例如,五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一文中有两个“笑”字,一是“牧童拊掌大笑”,二是“处士笑而然之”,分别表现了牧童和杜处士不同的神态、心理以及性格。不过,原文对“牧童在笑什么”“牧童笑的时候带着怎样的心情”“牧童笑的时候除了拊掌,身体还会有什么表现”“牧童会发出什么样的笑声”“周围的人看他这般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杜处士的笑里蕴含着哪些意义”“杜处士笑的时候会有什么动作,又会怎样说”等问题都没做交代,作为留白供读者思考。由此,笔者引导学生从两个人“笑”的留白处先提出一串疑问,然后分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拓展描写,还原出一个个的画面和细节。在描写想象的过程中,天真活泼、大胆直言的牧童形象和实事求是、虚心谦和的杜处士形象便在学生脑海中逐渐丰盈了起来。这样给留白“添枝加叶”的训练,在增进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理解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什么叫细致具体的描写。
又如,《两小儿辩日》一文中对“孔子不能决也”时的犹豫、迟疑状态写得很简约。那么,孔子不能决时,心里会想些什么?会有什么神情?又会怎么说呢?文中都没有说明,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于是,笔者让学生化身为孔子,揣摩孔子当时的心理。进入文本情境想象续接,有学生写:“孔子一听,顿时有些为难:‘这……这……这……两个小娃说的好像都有道理,到底哪个才是对的呢?我要是瞎说一气,肯定会误导他们,还是老老实实说弄不清吧!”也有学生这样写:“孔子张口结舌,面红耳赤,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心想:‘坏了,今天要被这两个小娃给笑话了。”你看,两位学生的理解各有不同,再现的画面也大有区别。对此,笔者在肯定两种写法都有其合理性的基础上,让其他学生辩一辩:“像孔子这样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在面对危险时也能岿然不动,怎样的心理才会更加符合他的身份呢?”学生结合孔子的生平事迹再做思考,都认为第一种写法比较符合孔子这位大思想家勇于思考、善于学习,更敢于承认自己不足的谦虚品格。就这样,启发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写一写,再辩一辩,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文字的联想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对文本所表达的主旨理解得更加到位了。
二、抓住特殊点,启发仿写创编
在实践中学运用,这是语言文字学习的特点。学生要想真正会学小古文,需在学习和运用小古文的实践中,发现小古文背后潜藏的言语形式和表达规律,从仿到创,灵活使用其中的词汇,及时转化其中的句式。不过,小古文涉及的语词、句式浩如烟海,教师该从何处下手引导学生仿写创编呢?笔者以为,小学阶段需要抓住三个文本特殊点,作为读写结合、仿写创编的抓手。
第一,抓住古今差异大的词。古文中有大量的词,从形式到意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词的词义范围变小了,如“亡羊补牢”中的“亡”, 在古代可以表示死亡,也可以表示“丢失、逃亡”的意思,而在现代文里则通常表示“死亡”;有些词义的范围却扩大了,如“好”在古文中一般表示“女子容貌好”,在现代文中却可以修饰很多方面;有些词的意思发生了转变,如“走”,在古文中指“跑”,在现代文中则表示“走”,速度比“跑”要慢。此外,还有些词古今的感情色彩不同或是存在单音、复音等方面的差异。抓住这些词引导学生仿写创编,自然就能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其古今异义。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理解“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一句中“走”的意思后,让学生比较“走”的古今不同意思,随后指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文中诸儿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生联想到了美丽的花、有趣的小动物、同伴的呼唤……接着,笔者出示了“看(听)诸儿 ”的句式,让学生写一写。学生纷纷写出:“看园中花儿正艳,诸儿竞走赏之”“看缸中鱼儿嬉戏,诸儿竞走喂之”“听林中鸟鸣婉转,诸儿竞走倾听”等寓有画面感的句子。可见,通过这样的仿写练习,学生加深了对“走”的含义的理解,学会了联系场景想象说话,活学活用。
第二,抓住特殊句式。小学阶段的小古文涉及的特殊句式一般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教学中,让学生理解這些句子的特别之处,不妨引导他们试着实践仿写。例如,教学《精卫填海》一文,读到“女娃游于东海”时,笔者抓住特殊的句式“游于东海”启发学生:“在东海游泳叫‘游于东海,那么在草地上跑怎么说?”学生很快就能做出反应:“走于草地。”遵循这样的表述思路,他们由“在教室里读书”想到了“读于教室”,由“在大街上吵架”想到了“吵于大街”。笔者继续启发:“女娃游于东海,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溺而不返。”再联系思考“走于草地”“读于教室”“吵于大街”的结果,学生分别给出了“乐而忘返” “众人皆赞”“众人恶之”的答案。如此练习之后,学生就基本掌握了这些特殊句式的固定用法。一番言语实践之后,学生很快就能把这些特别的句式化为文字,用到类似的情境中去。
第三,抓住常用的助词和代词。常用的助词和代词,如“之”“乎”“者”“也”“夫”“焉”等,在小古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这些词语、句式与今天的用法存在很大差异,会给学生的小古文阅读和写作带来障碍。当然,它们也是学生理解和领会小古文表达的关键。引导学生抓住常用助词和代词仿写创编,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学《伯牙鼓琴》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后,笔者让学生去除句子中的“乎”再读读试试,学生发现,少了助词,句子就少了韵味。随后,笔者让学生想象伯牙鼓琴时还会想些什么,会表达自己怎样的志向,并请学生用“方鼓琴而志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的句式写一写句子。从“方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皎皎乎若明月”“方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徐徐乎若清风”等答案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清晰地了解了助词的妙用,并学会了运用。
需要注意的是,想让学生习得古文的表达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定是启发他们从字词到句段再到篇章逐个击破難点,将相关关键性表述化为拐棍,举一反三,逐步领会古文表达规律,让语言表达向着精练、简洁、形象的方向迈进。
三、寻找共通处,引领对比创写
小古文虽篇幅简短,读来却鲜活生动,可见其文法巧妙。从古文到白话文,语词运用上变化较大,但文法表达上是相通的。因此,引导学生读小古文,不应止于理解文意,读懂思想,而是要把小古文当作习作表达的范本,对比归纳小古文与习作表达的共通处,启发学生发现其中的习作思路和方法,有章可循,创造性习作。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一文刻画人物时用了对比衬托的方法。文本用诸小儿的惊恐害怕和慌乱无措,与司马光“持石击瓮”时的沉着冷静、善于观察、思维敏捷做对比,凸显了人物形象。为了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这种写法,笔者又出示了另外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学生读完后很快发现,这篇小古文也用了对比衬托法,将王戎与诸小儿做对比。诸小儿的“竞走取之”与王戎的“不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效衬托出了王戎遇事冷静、观察仔细、善于思考的性格特点。继续思考,学生又发现,两篇小古文都是用一群人对比一个人,把“一个人”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学生便从小古文中“偷师”了一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对比衬托。趁热打铁,笔者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表现一位同学爱读书,用对比的方法该怎么写?”很快就有学生通过小古文学习找到了思路:可以写“课间,其他同学都在嬉戏玩耍,只有这位同学捧着书卷在聚精会神地读”,可以写“一次考试特别难,考了很多课外的语文知识,其他同学都考得很糟糕,只有这位同学得了98分,问他为什么这么厉害,他说都是看书看来的”……有学生甚至尝试用古文的表述方式写道:“课间铃响,同学皆起身四散。或奔走嬉戏,或窃窃私语。唯明端坐,持卷而读,聚精会神,旁若无人。”待学生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完一个段落,笔者又让他们思考:“同样是对比衬托的手法,这两篇小古文在写作时又有何不同呢?”学生再读后发现,《司马光》一文写司马光,只写了人物的行动;《王戎不取道旁李》写王戎,既写了人物的行动,还通过对话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思考。于是,笔者又让学生给《司马光》一文补一个类似的对话结尾。学生小组讨论,不一会儿就有人写道:“人问之,答曰:‘人使儿离水,我使水离开儿也。”笔者追问:“为什么《司马光》一文只写司马光而不写人物的思考呢?”学生再次陷入思考,之后认识到:“一是情况紧急,写思考凸显不出事情的紧急和司马光的反应敏捷;二是司马光的行动就能展现其思维与其他小儿的区别,所以不用写思考。”由此可见,读写结合,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古文的理解,还再次“偷师”习得了习作技巧: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语言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思考;如果人物的行动不足以刻画一个人物,那就用人物的语言做补充;如果人物的行动足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那就省略语言。
短小精悍且具有写作指导意义的小古文不胜枚举,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教师还可以从课外读物中搜集,如《雪》《春日寻芳》,为学生提供了精妙的写景的范式;《猫斗》中两猫相斗,“争论”“对抗”的场景为学生的场面描写提供了思路;《性刚》《性缓》《李广射虎》中写人的技巧,对学生也大有启发……细细咀嚼,小古文语言表达的生长点,能让学生在“一文一得”中拓宽习作思路,习得习作方法,高效习作。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小古文的教学,如此这般地聚焦留白处,抓住特殊点,寻找共通处,彰显以“语言表达”为价值取向的“得意又得言”,必能让学生的读与写真正有所得、有所获。
参考文献:
[1] 富永杰.小古文可以这样教[J].小学教学设计,2017(31).
[2] 高丽鹏.读写结合,轻扣小古文学习之门[J].教育视界,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