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今,小学数学的数学标准和教学要求相较于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数学将陪伴学生的六年时光,在此期间,教师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降低学生的出错率,提升授课效率。对于学具的使用,教师要注意科学合理,从而使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背景做出阐述,并提出一系列利用学具提升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供一线教职人员参考交流。
【关键词】合理利用;学具;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30-0026-02
On the Reasonable Use of Learning Tool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Xintian School District, Minle County, Gansu Province,China)LIU Ping
【Abstract】Nowadays, the mathematics standards and teaching requirement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have changed a lot compared with the past.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will accompany students for six years. During this period, teachers can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hinking skills through edutainment, reduce students' error rate,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For the use of learning tools,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cience and rationality, so that mathematics teaching can achieve a multiplier effect with half the effort.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application background of learning tool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proposes a series of effective measures to use learning tool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for reference and exchanges by front-line faculty.
【Keywords】Rational use; Learning tools;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Teaching efficiency
一、小學数学学具使用背景分析
(一)小学数学学具的应用价值
对于小学生来讲,抽象的东西难以理解,这是因为小学生的认知结构主要集中于生活来源,生活的边界就是认知的边界。为了尽快解决小学生认知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有必要让小学生亲手制作数学学具,一方面锻炼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动手也是对数学知识的基础预习,有助于理解一些理论性抽象性知识点。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真正体会到用自己的学具解决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时,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无法言述,关键是这样的行动可以为数学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也可以融入自己的思考。作为辅助教学类用品,教师要注重学具对学生的思维启迪和启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学具的好玩有趣,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畏难心理,以学具为手段,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小学数学学具的应用现状
小学数学的知识比较分散凌乱,因此不同年级、不同单元使用的学具就呈现出繁多冗杂的特点。尤其是对一到二年级的教学,教师要抱着很多的学具上台讲课。而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五彩斑斓的学具上,无法集中到教师的语言表述内容上来。学具是辅助用品,而教师过多的展示学具,无疑造成了喧宾夺主、主次不分的教学局面。而教师真正让学生使用学具时能否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教师时常会陷入这样的尴尬:没有使用学具时课堂氛围单调沉闷,让学生研究学具时,课堂秩序混乱,顿时陷入一锅粥。从根本上讲,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布置具有系统性和联系性的问题,以至于学生在真正实践时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就交流与课堂无关的话题,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利用学具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
(一)动手制作学具,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的有趣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动手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二是融入思考,对知识的理解更进一步。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自行制作学具。自制学具的过程也是预习功课的过程。一些学生往往愿意思考,通过自制学具了解自己应该掌握什么样的能力。比如在讲述角度的知识时,一些学生往往会形成错误的观念,如一个角的两条邻边越长,这个角的角度越大。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三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中必须要保证有一个夹角为30度,30度相邻的两边分别为小于等于5厘米,小于等于10厘米,小于等于12厘米,最后让学生在课堂中用量角器验证。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都可以让学生对制作出的学具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发现边和角的关系。以趣味性作为先导,重视学生在学具制作中的思考,这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二)统筹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学具
当然学具也不仅仅是为了完成预习工作而设立的。教学中其实不免会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个学期学具应用很多,学生往往用完就扔。但相应的知识点学完之后,学生对性质的理解,运用和记忆还不是特别牢固,做题的出错率非常高。因此,教师要把学具灵活运用到重点复习的内容之中,提高学具利用率。教师可以这样操作:某节课全班同学都进行了学具制作,教师要把全班制作比较精良的学具进行留存,让班干部全挂到教室中的任意位置,进行习题课专项训练时,随机抽取班级学生,让班中的学生对照学具进行重点知识的复习。比如,班级的墙上悬挂有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做题复习时,所以涉及的内容有,圆的半径、周长、面积,圆锥的面积、体积,圆柱的面积、体积,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等等。教师不一定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涉及,可以灵活地根据不同题型的专项训练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使学生不把学具当成一个摆设,而是看成串联相应知识点的一个工具,从而对重点内容形成系统的认知,为不同阶段的复习工作提供了便利。
(三)控制使用时间,突出思考能力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认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课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的主线,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新课程改革鼓励中通过主动思考,以问促学,健全教学机制,因此教师要通过学具来保障师生之间的互动紧密。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把一些内容比较难的知识用师生共同制作学具的方式来进行学习,通过教师指导,师生共同制作来深化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当然学具也不一定都是立体几何的,可以是平面的图形。比如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师可以指引学生进行制作,一边制作一边回忆比例尺的定义,制作过程中同时注意如何在放大或缩小过程中保持图上的结构位置关系不变,可以制作二维的图形,也可以制作三维图形。位置关系是灵活的,但答案是唯一的,教师要通过摆学具的方式告诉学生哪些面是肉眼直观可见,同时布置相应的习题练习,让学生了解摆成某种图形某个位置,至少需要多少个方块。
(四)注重数量质量,保障教学效果
除了自制学具外,一些学校已经采取了公费购买资金支持的方式。相比之下,通过集中采购的学具其制作更为精良,更能严谨地表述数学中所强调的圖形位置和空间结构关系,有的学具还在模型上标出相应的概念。当然为了学生更好地参与,不少教师采取了让学生小组合作集体研究的方式。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小学生爱玩爱动的性格,不规范的使用学具会造成学具的损坏。因此在使用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明要像爱护文具一样爱护学具,保持学具较长的使用寿命。为了让学生在集体研讨中有较大的进步,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和动手过程中写出自己的思考,可以是疑问,也可以是心得。教师在学生使用学具过程中,适当地给予指导,观察学生是否在动手过程中达到了教学预期要求。比如观察表盘时,教师要注意学生是否在在拨动指针的过程中了解了时针、分针、秒针的转动速度和进制关系。当然,教师的介入可以是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更好地树立学习信心。
综上所述,教师应科学地指导学生利用兴趣锻炼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把学具穿插到知识点中,合理地控制使用学具的时间,保障高效紧密的教学秩序的同时,利用学具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效果。当然,提升教学效率包括不仅限于上述方法,教师应当结合自己的授课风格,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模式。
参考文献:
[1]石爱琴.刍议数学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20).
[2]马晓骋.小学数学教学学具操作有效性的研究[J].新课程,2020(38).
作者简介:刘平(1986.10-),男,汉族,甘肃民乐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学与研究。
(责编 杨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