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数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民族地区教育公平问题是我国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的教育水平较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缺少本民族文化支撑等主要教育问题进行总结整理与归纳并从社会、历史以及政策三个方面系统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因。以此作为参考,探讨目前我国对于民族地区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其存在的局限性,对于探索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公平问题提出一定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民族教育;教育公平;民族地区
一、引言
对于我国而言,最为明显的教育公平问题即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差甚远,这就导致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的论述,学术界一直存在广泛的讨论。我国学者通过宏观的角度,从政治、经济、文化的现状以及历史等方面系统探讨了民族地区的落后性对教育产生制约,并主要从伦理学、社会学、法学以及经济学等角度对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公平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与论述,探讨汉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再生产对于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的影响。
本文通过前人的研究进行分、归纳与整合,探讨目前我国对于民族地区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其存在的局限性。
二、我国目前民族地区主要教育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教育,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倾斜,法律支援,经济投入等举措,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教育问题,具体总结如下。
(一)民族地区教育水平较低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具有学校总体数量较少,教育环境较差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特点。与新中国成立之前相比,大都以倍速增长。然而,由于原有基础薄弱,学校建设、设备、经费、资金、师资等条件一时跟不上,有的教育质量还不够高。发展的速度与发展现状严重不匹配,导致民族地区教育水平难以跟上国家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即使发展速度很快,但发展质量远远不够。
(二)民族地区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
大多数少数民族居民聚居高寒山区、牧区、林区以及边疆地区。且同一地区往往不止生活着一个民族,也有多民族杂居的现象。根据这些情况,学校的分布既不能过于松散导致生源不足,也不能过于聚集,造成学生上学不便,加重家长的负担。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分布距离要适中,且要适当放权给学校。现在寄宿制学校越来越多,也正满足了少数民族居住特点的需要。
因此,即使国家大力制定政策倾斜于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分配仍旧不合理与不均衡。用“吸管效应”的原理去解释民族地区资源分配不合理问题,教育经费财政投入等作用下形成的“吸管效应”,使得优质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和教育信息化资源更多地向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进而影响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三)缺少本民族文化支撑
错误的认识使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这不仅严重阻碍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对于中华民族各族文化的繁荣与昌盛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这就导致少数民族既没有经济实力的支撑,同时也缺乏本民族的文化支撑。
三、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因素
由于我国国情本身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原因,导致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首先,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建立学校的地理面积较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崎岖,难以保证入学率以及教学质量。其次,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教育质量。最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全国以及东部地区而言较为落后,经济实力直接影响民族地区学校的建设以及教职工人员的招聘。基础设施不全、经济实力不强导致教师队伍薪资待遇较低,教育人才稀缺且已有教育人才质量不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效率以及教育质量,使民族地区学生无法享有与其他地区学生同样的校园环境以及师资力量。
(二)历史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前,民族地区文盲率为95%。据统计,在全国中小学、中专和高等学校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分别仅占2%、0.4%和0.9%,远远低于当时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的。不同的民族地区和不同的少数民族,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民族教育以各自不同的内容、制度和方式存在。在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形态复杂,一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闭塞,甚至还保存着奴隶制度,社会文明程度以及经济水平都相当落后。因此教育事业发展极其缓慢,有的地区的教育活动甚至仍然存在与生产劳动当中,教育与生产尚未分开,现代教育几乎没有,知识分子极其稀少,学校也极为稀缺,发展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甚至没有一所高等学校。
(三)政策原因
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了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倾斜以及经济帮扶的举措,大大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弊端。例如,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以及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等政策,更加注重的是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主流教育的升学问题而忽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束语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在各民族特色文化共同发展的同时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中一项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民族教育公平问题更是当下无法回避的迫切任务。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对于提高少数民族人口质量、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少数民族特色人才以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的和平统一、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对于促进教育公平问题,要有耐心且有信心,我们依旧要保持热情和斗志去不懈追求,去实现全面建成社會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罗玉珍:“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哈经雄 腾星.中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刘璐琳,乔枫,刘宇琦.“吸管效应”下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的问题与路径——以西藏自治区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0,
[4]王丽萍. 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D].中央民族大学,2007.
[5]陈达云,赵九霞.民族教育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逻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教育重要论述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9(02):66-71.
[6]陈荟,桑尔璇,李晓贺.民族地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公平之义[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3):79-85.
[7]刘月华,张宏燕.基于公共政策角度的少数民族教育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8(10):80-81.
[8]段建宏.文化再生产视角下少数民族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09):201-204.
[9]李树翠.教育公平视域下少数民族教育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5):24-25.
[10]周丽华.和谐社会建设视域中的民族教育公平[J].中国成人教育,2015(22):19-21.
[11]冉隆锋.民族教育公平的维度选择与达成路径[J].教育文化论坛,2015,7(01):75-79+84.
[12]张冬毛:“关于教育公平的伦理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作者简介:
陈思思(1996)女,汉,安徽,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南民族大学,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