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艳
摘 要: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体现了深化课程改革中凝聚着培养“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中“唯物史观”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文章重点从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方面入手,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教学实践
自新高考启动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以来,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之后,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主要由“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组成。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唯物史观概述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记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在探究和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根据具体的历史史实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认识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厘清历史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的。
二、核心素养下唯物史观的运用与实践
(一)基于唯物史观构建知识体系
在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尽管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详细记录课堂笔记,但其历史成绩仍然进步缓慢。究其原因,是这些学生缺乏科学唯物史观的指引,未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教材编写和教学理念都开始注重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例,“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绝非偶然,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结合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角度进行深入理解。春秋战国是一个动荡和改革并存的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各诸侯国崛起,周王室衰微,社会文化环境十分宽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可以看作是社会意识,体现当时社会存在的特征。结合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系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基于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要素。基于唯物史观的历史人物评价能够让学生从客观公正的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历史核心素养。以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为例,晚晴重臣李鸿章贯穿本课始终并发挥重大作用,赵尔巽在《清史稿》中描述李鸿章“独立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李鸿章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崭露头角,实现封侯夙愿,从此以其为首的汉族官僚集团崛起并活跃于“沉沦”的晚晴政局之中。在洋务运动中,由李鸿章主导创办的近代企业和筹建海军等都为推动中国近代化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派李鸿章等人赴日签订《马关条约》,自此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学习过程中,不乏有部分学生对李鸿章的评价集中在“顽固不化”、“丧权辱国”、“卖国贼”等描述上。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上分析,李鸿章本人受阶级与时代的局限性,其思想与行为确实未能完全顺应历史潮流,但凭其一己之力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晚晴“沉沦”的政局。甲午海战失败的根本原因也绝非是李鸿章的“避战保船”之策,而是中日之间国力的悬殊对比。在赴日参与《马关条约》的谈判中,李鸿章也是极力降低损失,争取利益,期间还被日本刺客袭击而險些丧命。究其根本,可谓“弱国无外交”,“丧权辱国”的帽子扣在李鸿章头上未免有失客观。唯物史观强调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也是学习历史过程中充分了解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从而更科学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基础。
(三)基于唯物史观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开放化的环境也使高中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历史具有显著的人文性特点,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行为以及健全人格的重任。因此,教师更要注重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尊重历史,追求历史真相,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中“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内容时,部分学生对网络上“西方侵略有功论”的说法表示赞同,认为其有一定的合理性。教师应该结合近代史的史实对学生加以引导,“侵略有功论”只是将原有的历史文明发展进程进行了极端化的分析,把侵略“理性”的解析成对人类本质和人类发展的推进与融合。而无法掩饰的是,侵略严重损害了被侵略国的主权和利益,给被侵略国人民带来沉重的压迫和剥削。一切所谓的“侵略有功论”都是侵略者为了逃脱道德的谴责和责任的掩饰。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历史,形成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引导学生以祖国建设为重要任务,培养不断拼搏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唯物史观是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以及解决历史问题的有力指导,也是历史学科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教师应在深度理解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学生加以引导,真正发挥历史学科育人、立德的功能,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让学生真正懂得历史,感受历史学习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页。
[2]陈贞.基于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名师在线,2020年第17期,第66-67页。
[3]李梅丽.唯物史观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20第25期,第127-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