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超,郭效东,王本瀚,王振华,许鹏,田海港,路小奇,刘明辉,郝文明,娄云霄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郑州 450042)
慢性硬膜下积液是脑外科去骨瓣减压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1-3]。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术中打开了蛛网膜、软脑膜,导致术区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单向活瓣的囊,导致脑脊液只流进该囊,而无法流出。使软脑膜、蛛网膜、硬脑膜之间出现一腔隙[4-6]。治疗方案比较多,有颅骨钻孔置管引流、改良式扩大单孔钻颅外引流、直切口开小骨窗治疗、 颅骨钻单孔置双管引流并硬膜悬吊治疗、单孔锥颅联合尿激酶治疗、介入栓塞治疗等多种治疗措施[7-15],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花费高,仅分流管就近万元,而更好的可调压分流管价格更高。而我科近期出现的慢性硬膜下积液,用套管针穿刺引流的方法治疗了数例,花费极少,并且治疗效果较好,可为临床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慢性硬膜下积液提供参考意义。
由于脑出血、颅脑外伤、大面积脑梗死导致患者脑疝,行手术治疗,去颅骨骨瓣减压术恢复期,行头颅CT出现慢性硬膜下积液,并且硬膜下积液在术侧去骨瓣的骨窗周围。
搜集我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因脑出血、颅脑外伤、大面积脑梗死,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慢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①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②统计行套管针穿刺引流术后患者并发出血的数据、硬膜下积液治疗的效果。
①患者确诊为脑出血、颅脑损伤、大面积脑梗死导致患者脑疝而进行手术,术中确认去骨瓣减压;②术后在患者恢复期,距手术至少2周后复查头颅CT检查,提示有慢性硬膜下积液位于术侧,去骨瓣的骨窗周围,并且是硬膜下积液;③确认行套管针穿刺引流治疗。
①不明原因的硬膜下积液;②有明确的手术去骨瓣减压,但是硬膜下积液不在术侧,离去骨瓣的骨窗较远或对侧的;③去骨瓣减压手术并发了硬膜下积液,但是未给予治疗、未行套管针穿刺引流。
①备头皮,备换药盒、套管针(针头为塑料)、无菌手套、贴膜、一次性输血器、引流瓶、弹力绷带、碘伏、酒精棉球、胶布、5mL注射器;②定位,一般采取平卧位,在去骨瓣的头皮凸起最低点处;③消毒、洗手,戴无菌手套,由助手打开套管针、贴膜等需要的材料;④在定好的位置上进行穿刺,当有落空感时,边缓缓进针,边退针芯。用注射器回抽查看有无积液流出,成功后,套管针接一次性输血器及引流瓶引流;⑤用贴膜固定套管针于头皮上,敷料包扎固定,可给予弹力绷带固定。
经过套管针穿刺引流治疗,贲古术后连续2周复查头颅CT检查(每周复查一次),慢性硬膜下积液是否再次出现,来评价治疗效果。
治愈:硬膜下积液全部被引流出体外,积液未再次出现。
良好:(50%-75%)的硬膜下积液被引流出体外,积液未再次增多。
有效:(25%-50%)的硬膜下积液被引流出体外,积液未再次增多。
无效或加重:(少于25%)的硬膜下积液被引流出体外,或者积液被引流出体外,但连续两周复查头颅CT提示积液再次出现或较穿刺前增多。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13例患者的年龄及治疗效果等各个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处理及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例数、率表示,采用c2检验。检验标准为0.05,P<0.05则表明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3例,1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43.76±7.16)岁。治愈4例,良好6例,有效1例,无效2例。以上13例患者,行头皮穿刺引流后,有2例患者出现皮下少量渗血,经过止血药物治疗后,血肿均吸收。统计图如下:
表1 13例慢性硬膜下积液患者行头皮针穿刺引流治疗效果资料[n(%)]
罗某,男,55岁,河南驻马店人氏。以“脑出血术后右侧肢体偏瘫1月余”于2021年3月8日转入我院。患者于2021年2月7日7:30左右突发右侧肢体无力,继之出现意识障碍,呼之不应。伴有小便失禁。送往“平舆县人民医院”行头颅CT检查:左侧丘脑出血并破入脑室。头颅CT检查结束后约5分钟患者出现瞳孔散大、呼吸困难。该院急诊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患者意识障碍逐渐好转,但复查头颅CT提示去骨瓣骨窗处有慢性硬膜下积液。给予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效果不佳,拔除腰大池引流管后,积液增多。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我院。入院后3月10日给予复查头颅CT提示:左侧额部去骨瓣处硬膜下积液,给予行套管针穿刺引流。术后1月内复查4次头颅CT提示慢性硬膜下积液消失,完全引流出体外。
图1 贴膜、套管针
图2 输血器
患者复查头颅CT影像学检查资料
图3 患者复查头颅CT影像学检查资料
在临床神经外科的日常工作中,脑出血、颅脑外伤导致患者瞳孔散大,脑疝形成的病例非常常见,病例数较多。而一旦形成脑疝,在手术治疗的同时就需要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主要是让患者能够度过后期的脑水肿。可能由于术中打开蛛网膜、软脑膜,而在去骨瓣之后,水肿期过后,双侧的大脑半球颅压不同,去骨瓣侧压力低于未去骨瓣侧。导致颅压低的去骨瓣侧脑脊液过度流入,在蛛网膜、软脑膜之间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单向活瓣的囊,导致脑脊液只流进该囊,而无法流出。严重时会将该侧的脑组织严重受压,中线结构移位[1-6]。
临床上,慢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目前已经确认是由慢性硬膜下血肿逐渐转变而来[1-6]。对于慢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有阿托伐他汀治疗[7,8]、颅骨钻孔置管引流[8,9]、改良式扩大单孔钻颅外引流[10]、直切口开小骨窗治疗[11]、 颅骨钻单孔置双管引流并硬膜悬吊治疗[12]、单孔锥颅联合尿激酶治疗[13]、介入栓塞治疗[14]等多种治疗措施。但是此类治疗措施,创伤大、花费高,有些置管引流的治疗措施,一部分患者,拔除引流管后,过一段时间复查头颅CT检查,硬膜下积液又再次出现,甚至积液量较术前增多。并且钻孔引流放置引流管,引流管的放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否则容易继发颅内感染。有的联合尿激酶治疗,反而会继发颅内血肿;血肿量较多时,有时需要开颅清除血肿,给患者带来的又一次很大的伤害[13]。
套管针穿刺引流的方法,操作简单,花费少,穿刺成功后用贴膜将套管针贴敷在头皮上,外面可以用弹力绷带包扎,定期换药,套管针穿刺引流几乎没有引起感染。此方法也可使用于一般手术术后出现局部的皮下积液治疗。
套管针穿刺引流的原理,个人分析是:套管针的穿刺置入,可理解为在单向活瓣的囊形成的部位,人为的将囊造孔,将积液通过该孔流入引流管,进而排出体外。套管针外接引流瓶(平时的输液瓶,瓶塞不能拔掉,保证引流瓶内为负压),通过重力及引流瓶的负压吸引作用,将硬膜下积液引流至引流瓶内,排出体外。
颅骨钻孔置管引流、硬脑膜悬吊、手术剥离等方法,可以理解为将蛛网膜、软脑膜之间的“单向活瓣的囊”结构破坏,或者将“单向活瓣的囊”剥离,从而让帽状腱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紧密贴合在一起,恢复原有的解剖结构。该治疗方案,临床报道有继发出血、癫痫的风险[8,9,12,13]。
套管针穿刺置管引流相当于在囊的另一处开一小口,依靠重力、负压吸引的作用,使“单向活瓣的囊”内积液持续外流,借助弹力绷带给的适当的外力,使帽状腱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紧密贴合。“单向活瓣的囊”本就是由于脑脊液过多流入而形成,因此囊壁本就是脑膜构成。套管针穿刺引流对该囊破坏小,并且对正常的脑组织损害也小,术后继发脑内血肿、癫痫等并发症的风险非常低。
综上所述,套管针穿刺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积液的方案可行,它操作简单,治疗效果显著。并且对正常脑组织损伤小,术后继发脑内血肿、癫痫等并发症的风险也低。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也有使用内镜治疗慢性硬膜下积液的手术报道[15,16]。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但是,各位神经外科的医师可以参考,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