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廉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管理的建议

2021-10-29 01:53朱明王燕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高等教育

朱明 王燕

内容摘要:2018年,《大学教育科学》分6期连续刊发了王伟廉教授的“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感悟共分为36部分,它们真实的记录了王伟廉教授作为教育者、研究者和办学者对教育思想、教学改革和教育管理的珍贵建议,是高等教育的宝贵财富。笔者作为一线教师,教书育人20年,拜读过王伟廉教授的系列感悟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仅就其中之一二写出所思所想,期待和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共勉。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育感悟 教育思想

王伟廉教授的“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涉及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见解深远,无论对于高等教育的管理者还是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對于王伟廉教授的36部分感悟都深有同感,但是由于见识有限我们无法对于每一部分都发表见解而仅就其中之三部分从一线教育者的角度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关于“高考指挥棒背后”

王伟廉教授的“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I”之四从“大学的社会功能”角度探讨了高考为什么在我国遭到了如此多的诟病。王伟廉教授提到了大学的一个重要功能---社会流动功能,即一个人由于上了大学,便可以从原来的社会阶层上升到更高的社会阶层。由于不同层次的大学所发挥的社会流动功能不同才导致出现了“高考指挥棒”现象。笔者从事高等教育20年,接触过几千学生,感受过适应高考指挥棒的学生顺利走向社会的欣喜,也看到许多不适应高考指挥棒的学生曲折的成长过程,以下几点感触和同行分享。

第一点,关于大学专业的选择。许多人可能会认为大学的社会流动功能主要体现在学校层次上,跟学校内部的专业无关。王伟廉教授在“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VI”中谈到毕业生就业与大学关系的时候曾经引用当年时任教育部长的周济院士的一次公开讲话,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仅为20%左右。虽然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并不是只在我国存在,但是笔者从教过的学生身上看到了专业选择正确的极端重要性。可以说,大学生在读书期间能否获得成就感从而顺利步入社会同能够选对专业密切且直接相关。

虽然从去年开始高考招生制度发生了很大改变,准大学生可以先选择专业再选择学校,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选择了专业,而是听从父母、老师或者亲朋的建议,步入大学之后才发现所选专业并不是自己擅长或者喜欢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本身并不了解各个专业需要学习的内容和相关联的职业,因此习惯于听从父母、老师或者亲朋的建议,其二是做出选择的父母、老师或者亲朋大多是根据自身的社会生活体验以及传统的思维惯式帮助学生做了决定。殊不知,这些不恰当的选择对学生的大学生活造成了很大障碍,有许多学生草草结束大学生活并且慌乱就业,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多次挂科而无法顺利毕业,黯然退学者有之,肄业者也大有人在。

笔者教书这些年看过太多勉强学习的学生,他们本应该是十八、九岁的青春大好年华却因为不喜欢或者不擅长所选学科而天天混沌度日。课堂上,放眼望去,每个教室角落里坐满了不想听课的学生,其中以男学生居多,笔者有时候把这种现象称为“男孩之殇”。这些学生因为已经进入大学,不想也不愿意再退回去重读重新选择,只能天天靠时间,最大的愿望是考试能及格而且快快毕业。不知各位同仁注意过一个现象没有,现在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甚至严重抑郁的学生越来越多,笔者问过一些这样的学生,许多都回答是跟他们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有关。

那如何解决以上这些问题?笔者要谈的第二点可以看作是一个解答。

第二点,关于大学教育结构“少分段,多分枝”。王伟廉教授已经提到任何国家都不会也不可能把所有大学都办成一个水平。那既然大学的流动功能和大学的层次密切相关,要想解决类似于第一点中提到了专业错选问题就迫切需要有同等层次的各类高等学校存在,即“多分枝”的说法。比如说,现在普通高等学校里设置的专业门类大部分还都属于传统的理科、工科和文科,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也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培养模式执行,但是许多准大学生并不适合“学术”工作,之所以还是选择普通高等院校而不是技术和职业学校的原因就在于这两类学校不在同一个段位上。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量的技术工人,但由于技术学校被认为是“学渣”的选择从而影响了准大学生的学校和专业选择。王伟廉教授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一是设立与职业社会配套的职业院校或者在大学里开设多样的主修专业;二是必须用法律来保障,无论从哪个“分枝”毕业,工资都应该至少相同或者大致相同。

大学教育结构的“多分枝”和我们国家教育界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材施教思想孔子已有,并用于指导实践,但根据金景芳先生的考证,“因材施教”这句话是北宋人程颐第一个讲的。因材施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而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中的“材”主要是指个体的天生禀赋或者后天学习生活中体现出的个体偏好,而大学教育结构的“多分枝”恰好就是针对不同的“材”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中看重的“个性发展”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的意思,笔者认为实现素质教育首先要尊重个性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多分枝”能够为素质教育提供合适的土壤。

二.关于大学里面的“教学”与“科研”

大学里教学与科研是两个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名词,现在许多高校实行的岗位津贴制度将教师分了若干等级,而同一等级又划分为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两类。这种划分方式固然是为了照顾到绝大多数教师的利益,实际上这种划分的背景是高校中的确存在教学与科研分离的情况,也就是存在“假教学”与“假科研”。王伟廉教授将这种现象分为四组:真教学与真科研,真教学与假科研,假教学与真科研,假教学与假科研。在中王伟廉教授已经比较全面的分析了这四组的特点,笔者在这里不再赘述,而仅从高校教师的角度谈一谈对于假教学与假科研的看法。

首先关于科研。王伟廉教授说真科研创造新知,假科研变换花样重复旧知甚至创造垃圾。笔者也算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做过多年的研究工作,关于真假科研也有点自身的感受。大家口中提到的科研一般来讲是指某个专业方向的科学研究,针对专业方向内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索,找寻答案。大学中大部分教师尤其是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无一例外的在做科研。近些年我国每年的科研论文总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这固然是个好现象,说明我国的确在朝着科研强国迈进。但是,笔者要说的是这其中存在许多假科研带来的垃圾论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垃圾论文呢?因为论文对于高校教师太重要了!除了高校奖励制度倚重论文,教师提职称、拿岗贴,甚至评优都和论文有关。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着力破除“五唯”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术评价制度和机制。此方案下达之后,各级各类高等学校都组织学习,一时之间大家议论纷纷场面非常热闹,但是依据什么来制定新的教育评价却没有下文了,高校管理部门也不知道除了论文、项目和奖项这些能够数清楚的名目之外还可以如何考量。尤其是论文,许多高校以论文分区来判定论文的质量,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奖励制度,不同的分区论文奖励数额有明显差异,这也是导致假科研制造垃圾论文的一个重要原因。论文分区总体来看是同杂志的影响因子密切相关,影响因子实质上是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这样带来的后果是许多基础学科分区普遍偏低,而同一学科也因为不用研究方向的差异而导致杂志分区差别较大。但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无法对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的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考核制度,只能一刀切,这就造成了某些专业方向高分区垃圾文章泛滥,而某些低分区基础学科很难发展。

其次关于教学。王伟廉教授提到了“假教学”的问题,笔者的理解是指许多人不适合教学。的确如此,高校中有一些科研突出的教师教学能力实在不敢恭维。笔者今天要谈到的是跟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研究问题。提到教学研究大家可能会立刻想到教研论文的撰写和教学项目的申请,这些当然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这里所谈的教学研究是指课程组范围内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研讨。首先,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不定期的研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每一门课程都由一个个的知识点构成,不同的教师在讲解同一个知识点时会有不同的方式,至于哪一种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或者产生的效果最好是需要研讨的。其次,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不定期的研讨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教学团队。现在有一种现象,许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青年博士往往授课效果比较差,在学生评价中经常排名靠后甚至垫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经验缺乏和知识点不够熟悉。那么,教学内容研讨可以帮助青年教师迅速的成长起来,这也有利于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传承。

参考文献

[1]王伟廉.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I, II,III,IV,V,VI[J].大学教育科学,2018/1,2,3,

4,5,6(167-172).

[2]田建荣.古代书院因材施教与现代高等教育个性化[J].大学教育科学,2020/6 (184):94-101.

基金项目:山东省本科教改重点项目(批准号:Z2018S049),烟台大学教改項目(批准号:jyxm2021050)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烟台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高等教育
论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列五中学的影响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