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英
内容摘要:新课改的提出并不断深入,使得当下的教育界迎来了改革。语文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且重要的学科,通过分析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发现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在课堂中缺乏有效互动,尤其是思维能力难以获得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必须迎来转变。本文就思维能力以及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进行阐述,分析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阻碍,提出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 作用 阻碍 策略
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其包含个体对于事物的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以及抽象力等等,是个体参与一切事物的核心以及支撑。就初中语文这门课程而言,其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考验要求极高,而初中生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中,需要教师不断的开发。因此想要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就需要不断的创新原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融入课堂中,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分析力、概括力等,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一.思维能力以及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概述
(一)思维能力
个体在进行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问题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利用大脑思考如何解决,思考的这个过程就可以简称为思维。通常个体在思考环节会对问题进行分析、概括,继而判断,将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材料,继而解决问题。从思维能力的概念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未来的工作,都不能缺乏这种能力,这也是个体开展一切活动以及发明创造的前提。
(二)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初中语文课本知识。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学习内容和小学相比,难度进一步加大,且融入了更多的古诗文和文言文,如若学生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往往对于一些深奥的知识就不能更好的理解。比如像《皇帝的新装》这一节课程,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对其内部的感悟就是不同的。比如思维能力差的学生,可以理解的就是皇帝被骗了,但不会考虑到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皇帝为什么会被骗,是因为自己的虚荣心,所有人都不敢说出真话,却只有孩子敢说出真话,体现了孩子是最善良的,而周围的人却因为害怕皇帝的权利,或者是不想承认自己笨不愿意说出事实的真相。很明显思维能力强的人,在分析文章时会更加的透彻,也更能够理解语文课本中的知识。
2.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创新力。语文是一门以文字为基础的学科,该学科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尤其是对于语文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而言,更缺乏学生的主动性。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力,一般体现在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创造能力等多个领域,和思维能力是类似的。如若学生能够在这些领域有较好的发展空间,那么在学习语文时也会更加的简单,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会更高,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创造性。
3.有利于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思维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如果学生思维能力较高,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显得更为简单,语文教师花更少的时间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对于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培養学生思维能力的阻碍
(一)教师缺乏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理解。虽然在新课改中明确规定了当下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是很多的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较为严重,在教学环节仍然是以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为主。这一思想的存在,就会导致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仍然是以教学基础的生字词、讲解课堂内容为主,未涉及到关于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这也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提升。
(二)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语文是一项非常枯燥的学科,尤其是初中阶段的语文,其难度不断提升,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很高。就初中的学生而言,思维空间是比较狭窄的,如果仅是以课本的知识为主进行讲解,是无法提升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动性的,更不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也是影响课堂趣味性以及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一种重要体现。目前大多数的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较为普遍的方式就是多媒体教学,未纳入一些小组合作、问题引导等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中缺乏充分的思考和理解,这必然会阻碍初中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不突出。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落实学生的思维能力,就需要教师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充分的思考。只有学生的大脑在课堂中动起来,才能够落实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力、思考力、概括力等。但是就当下大多数的初中语文教师,每一节课程都会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时间非常的短暂,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在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这也必然会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步被弱化。
三.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其包含学生大脑中的一切活动。下文主要从形象思维、分析思维、探究思维以及概括思维,这四个角度阐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基于多媒体将文字转变为图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人、事和物的直观形象为载体,进行构思以及塑造的思维过程。就语文这门学科而言,大多数都是以文字的方式去表述相应的内容,需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想象文字中所包含的事物,勾勒相应的场景。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以灌输式为主,让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这种方式使得学生逐步降低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习惯了被动式接受教师的讲解。久而久之,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被弱化,这并不利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融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一些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的事物,让学生能够主动的思考文本的场景和情感。例如《天净沙·秋思》这一内容,这是一首诗歌,需要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该诗歌,掌握其中的文学常识,了解诗歌中的几个意象,并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当下的初中生而言,缺乏一定的阅历以及生活的经验,在大脑中勾勒场景也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的思维,通过多媒体将文中的枯藤、老树、小桥流水等意象展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象这个画面,并在班级中分享。只有教师将这种形象思维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学生才能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主动地在脑海中勾勒出相应的人、物以及事件的画面感,不断的提升语文学习的质量。
(二)融入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语文这门课程对于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本中无论是阅读理解的分析,还是写作能力的训练,均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某项能力。尤其是在阅读文本分析部分,教师需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通过引导式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分析,继而提升一系列能力。通过融入小组合作以及问题引导式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主动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探究。例如《猫》这一节课程,讲述了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也展现出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教师可以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部阅读并思考。第一个问题,文中作者养了几次猫,最终猫的结局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每一次养的猫都有什么特点?作者最喜欢哪一只猫?第三个问题面对最喜欢的猫离去后,作者是怎样的情感?通过提出疑问,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不断的提升学生对语文文本的理解、探究等各项思维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文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纵观语文课文中的大多数文本,其所描述的内容皆是以生活为主,比如常见的诗歌、记叙文。通过引入生活的内容,进行中心思想的阐述。因此为了提升学生课堂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一些语文知识进行分析时,就需要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和分析中。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非常值得研究的文章,内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主要阐述的就是作者和父亲之间的感情。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悟这种情感,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用几个词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再讓学生回想自己的父亲是怎样的形象。此时有的学生说父亲平时早上穿的干干净净,晚上回来就是一身的泥巴,满手的老茧。看见父亲的次数很少,但是总是可以在关键的时候出现。虽然很严肃,但是可以感受到父亲为这个家所付出的努力。通过这种联系生活的引导方式,学生不仅可以理解生活中父亲的不易,还能够更好的感悟朱自清的背景中对父亲形象的描写。
(四)融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概括也是学生思维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是学生对整个文本的理解以及思维的综合体现。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实践活动,比如像角色扮演、辩论赛等,不断的训练学生的这种语文概括能力。例如《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其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一位车夫的悲惨命运,是初中阶段学生必读的一个文本。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了某个内容后,选择搭档进行表演,演示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当然演示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想象,自由组合台词。通过融入这样的活动,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环节思维的活跃度,落实学生的各项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卢进秋.启发思维.提高能力——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语文教学革新举措[J].中学教学参考,2021(01):18.
[2]石光善.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0(12):133.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旧店镇大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