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婧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利用生成性资源。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抽象、难懂的概念。文章从挖掘教材中的生成性资源、探究错误中的生成性资源、捕捉差异中的生成性资源、利用问题中的生成性资源、创造生活中的生成性资源几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数学课堂;教学手段;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1-0086-02
所谓生成性资源,是相对准备好的课程资源而言的,它不是预先计划和设定的产物,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如师生交互及生生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等资源都属于生成性资源。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资源,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思维层次,使整个数学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成性资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可发挥性越来越突出,给教师和学生预留了很大的表现空间。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读懂、读活教材,最终能学以致用,同时注意捕捉和收集整个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例如,在讲解例题“请量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四个图形中各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时,有的学生说:“我发现每个图形中所有角的度数都相等。”有的学生说:“我发现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分别是180°、360°、540°和720°。”还有的学生说:“我发现,每多一条边,图形的内角总和就会增加180°。”教师可以根据以上生成性资源,继续追问:“如果不用画图形,也不用量角的度数,你能试着说出七边形、八边形,甚至九边形的内角和吗?”学生很快就能运用多一条边内角和就会增加180°的生成性资源,求出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的内角和。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用一道题去解决一类问题,能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探究错误中的生成性资源
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犯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犯错并不可怕,改正并能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才是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错误资源,并把这些错误资源转化成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讲授“小数除法”的相关知识时,针对例题,“蛋糕店要制作一种生日蛋糕,每个蛋糕需要面粉0.32千克,蛋糕师傅领取了4千克面粉,他最多可以制作多少个这样的蛋糕?还剩下多少面粉?”有的学生很快通过列算式4÷0.32,得出可以做12个蛋糕,还剩下5千克面粉。对于这样的错误,教师不要立刻指出,而应把它改造成一道判断题,让学生自主去判断对错。这时,很多学生都会发现问题,4千克面粉,做了12个蛋糕,怎么可能还剩下5千克面粉呢?明显是之前的学生把0.5千克错当成5千克。教师采用“将错就错”的方式,把错误的答案转化成生成性资源,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内化知识、吸收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三、捕捉差异中的生成性资源
因为性格、性别、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每个学生都不尽相同,其认知水平、知识层次、综合能力也都不一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不要人为地去追求统一和规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同一问题,不同学生有时会有大相径庭的想法。这时,教师要通过积极引导来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想法,把学生的思维差异转变成生成性资源,促使學生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找到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授“平移与旋转”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小鱼平移的线段图,让学生观察小鱼从起始点A点到终点a点平移了几个格,并说出是如何移动的。大多数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一共平移了8个格。因为从小鱼移动的起始点A点到小鱼移动的终点a点刚好是8个格。”这时,一个学生小声地说:“我跟大家的做法不一样。”对于这个不同的声音,教师不要忽略不计,而应该鼓励他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当这名学生说出“我是先数小鱼占有的格数,再数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空着的格数,最后把它们相加起来”这个答案后,大家都会受到启发,找到这道题的解题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教师通过尊重个体差异,及时捕捉到因差异而产生的生成性资源,并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能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发散思维,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四、利用问题中的生成性资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思考是学习的大前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并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找到创新的灵感,从而提升数学课堂效果。例如,在讲解“认识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熟知的生活事例入手,比如盘子、车轮等圆形的物品,再让学生试着自己动手画圆。这时,有学生说:“老师,我在生活中看到的都是很大很大的圆,怎样才能把它画下来呢?”针对这位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探讨和学习,在大家的探讨和学习中,学生逐渐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这些圆的基本特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学生还认识到圆心可以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可以确定圆的大小。教师通过“借题发挥”,巧妙地把学生的疑问变成生成性资源,能促使学生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步步深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增强数学素养。
五、创造生活中的生成性资源
学生年龄尚小,认知能力有限,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将教材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做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领悟知识、运用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讲解“千米的认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要求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进行排序,再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些长度单位的认识,用手比划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说一说它们的长度单位。比如,铅笔的长度、课桌的高度、硬币的厚度等。接着,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如果想要测量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应该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常州到北京的距离又该用哪个长度单位呢”引出千米的概念。千米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还有些抽象,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告诉学生“1千米大概是一列火车的长度或者校园操场一周的长度”。通过这些熟悉的事物,学生可以又快又准确地理解千米的概念。教师通过把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的方式,创造出生成性教学资源,能帮助学生在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去理解知识、领悟知识、学以致用,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从而使课堂学习效果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