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仪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维瓦尔第的《四季》之《冬》第一乐章。维瓦尔第对协奏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首创了小提琴协奏曲的体裁,直接影响着巴洛克时期音乐家巴赫与亨德尔的创作,并对后世协奏曲的创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四季》作为他最著名的协奏曲作品,到今天这首作品依然受到极大的欢迎,由于人们对该作品的喜爱,常能听到世界各地乐团的演奏,更有音乐家将《四季》改编为手风琴独奏的版本,从而又多了一种乐器来诠释它。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部作品,进一步研究手风琴演奏版本的特点,本文以其中《冬》的第一乐章为例进行深入的分析。
《四季》是维瓦尔第创作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标题音乐,在他的手稿中发现,维瓦尔第为每个季节的作品附上了14行的诗句,并将音乐的创作与诗相融合。《四季》中的四首作品也都是以快—慢—快三乐章的形式创作的。该作品音乐的变化多样,充满画面感的创作,能够使听众进入到音乐的氛围中,成为了维瓦尔第最为著名的音乐创作。维瓦尔第的这部作品是他献给波西米亚的摩尔金公爵的作品。
1、曲式结构分析
《冬》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non molto),4/4拍的变化回归曲式,调式调性为f小调,回归曲式结构是巴洛克时期一种十分盛行形式,无论是协奏曲、歌剧,还是一些复调或主调音乐中都被广泛的应用。回归曲式与后来的回旋曲式有些相似,但回归曲式的结构和规模多变,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一般的回归曲式的结构为:A1(回归段)B(插部1)A2(回归段2)C(插部2)A3(回归段3)D(插部3)A4(回归段4)。在协奏曲的题材中回归段被称为全奏,全奏是指乐队和独奏者共同演奏,插部则是由独奏者担任,乐队的其他声部负责伴奏等①。但在《冬》第一乐章中全奏乐段只是第一次和第三次的材料相同,第二次与第四次的材料相同,曲式结构图如下:
维瓦尔第也是具有创新性的音乐家,他在回归曲式的一般结构基础上进行了变化创作。
2、标题性诗句与音乐创作的融合
维瓦尔第为《四季》中的四首作品分别附上了十四行的短诗,使音乐与诗歌相融合,并在作品的创作中,其中音乐的进行、动机与诗句一一对应。《冬》的第一乐章对应的标题性短诗的原文如下:
A:Aggiacciatotremartrànerialgent
人们在凛冽的寒风中颤抖
B:Al SeveroSpirar d’orrido Vento,
在沁冷的冰雪里不住发抖
C:Correrbattendoipiediognimomento;
每走一步都要用顿足来取暖
D:E pelSoverchio gel batter identi;
在严寒中,牙齿仍不住地打颤②
以下从《冬》的第一乐章的每一个乐段、动机进行分析,在原谱中,维瓦尔第在全奏、小提琴主奏、乐队伴奏的位置都用文字对各个部分的情感表现进行了标记,为了让演奏者了解他所想要表现出的音乐效果。除此之外维瓦尔第在乐谱中对演奏技法、强弱等要素也进行了详细的标注。倾听、演奏的同时感觉身处其中,眼前浮现出冬季冰天雪地的景象。
全曲由四次全奏乐段和三个主奏插部组成。乐曲的第一次全奏,由大提琴声部的弱奏开始进入。一小节后其他声部依次叠加,最后独奏小提琴在高音区进入,用颤音的技法进行演奏,表现出十四行短诗中“A”这个部分的景象,独奏小提琴的颤音演奏,更形象的显现出人们在冬季的寒风中颤抖的画面。
第一乐段之后,开始进入由独奏小提琴主奏的第一插部。维瓦尔第标注了Orrido Vento的字样,本乐段的开始位置,意为:寒风刺骨。独奏小提琴以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琶音、音阶的进行和后面二分音符颤音的演奏,表现出了寒风呼啸,人们在风中发抖的景象。该乐段所对应的是诗句中“B”的部分,这一插部也是对第一乐段所表现的人们在冰天雪地中颤抖的景象的进一步加深。
第三乐段为第二次的全奏,该部分进入一段新的材料,与第一次全奏形成了对比。维瓦尔第在乐谱上标注了Correre,e Batter li piedi per il freddo(在寒风中发瑟),此乐段与短诗中的“C”部分相对应。乐段中震音的演奏,用重音来表现顿足。三十二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交替出现,形象的表现出人们在艰难的行走,阵阵狂风吹过,要通过顿足取暖的情景。
第二主奏插部开始部分,由独奏小提琴进行三十二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前半部分的材料与第一插部所表现的情景有些相似,用类似的手法来表现寒风凛冽的场景,后半部分在乐队伴奏的部分标注了Venti的标记,意思是做出“风声”的效果。
第二次插部之后再次进入第三次的全奏,本乐段是第一次全奏的变化再现。第三次的主奏插部,整个乐段主奏小提琴都在进行三十二分音符的颤音演奏,表现出了寒冬的恶劣天气里,人们冻得牙齿打颤的音乐形象。乐谱上标注了Batter li denti的标记,意为:牙齿咯咯打颤,该乐段表现的就是短诗中“D”的内容。
最后一个乐段是第四次全奏,是第二次全奏的再现,再一次的点题,表现出冬天风雪交加的寒冷。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被后来的众多演奏家进行演奏,还有很多这部作品的改编版。维克多·罗曼尼科夫就将《四季》这部杰出的音乐作品改编成手风琴独奏的版本。这位俄罗斯著名的手风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他将原版的配器、演奏技法与手风琴自身音色、技法、变音器的特点相结合,对《四季》进行了改编。他首演于20世纪70年代在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进行,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因为他在艺术方面的突出贡献,还被誉为“俄罗斯人民艺术家”。以下就根据维克多·罗曼尼科夫改编的手风琴独奏版其中《冬》的第一乐章进行分析。
变音器和抖风箱是这首作品十分重要的元素。维克多·罗曼尼科夫在乐谱中标记好了每一个乐段、动机转换之间变音器的应用。这该乐章中用到的变音记号及特点如下表:
images/BZ_129_1421_2155_1599_2302.png类似巴松管音色,在中高音区簧片反映灵敏,也可以扩展手风琴的最低音域images/BZ_129_1419_2335_1601_2485.png类似管风琴上常用音栓的一种特定音色,在高音区演奏复调音乐是,声部更为清晰images/BZ_129_1413_2517_1607_2677.png所谓“全开放”音色,所有簧片一起发声,模仿气势宏大的整体乐队效果③
乐曲开始的第一次全奏,从左手的低音进入,这里模仿原版大提琴声部的进入。一小节后加入右手的一个声部,就像原版中乐队其他声部依次进入一样,右手也依次的添加声部。随着声部的不断填充右手的高声部开始加入颤音的演奏,这里要求右手在弹奏和弦的基础上保证高音颤音时干净、清晰。此处还在颤音的基础上加入半连音的记号,需要很好的控制风箱,避免过连或过断。
第一主奏插部转换变音器,开始的三十二分音符琶音的快速跑动,运用抖风箱的演奏技法,将寒风呼啸的景象表现出来。演奏时要注意右手触键与风箱的配合,风箱的开合要快速、干净。该部分可以分为三句,在每个音都清楚的演奏出来的同时还要保证每一句开始与结束的呼吸处理。每句结束时的颤音加左手低音都需注意要使用弱奏,因此需要很好的颤音演奏技术,在弱的基础上保持清楚。
插部之后进入第二次新材料的全奏,使用“全开放”音色的变音器,来表现出整个乐队全奏的效果,这一部分再一次用抖风箱的演奏技法,而且是三十二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交替的快速抖风箱演奏,这里要注意的是在抖风箱,要做快速的渐强渐弱处理,同时又要突出重音,实现维瓦尔第所描写的“顿足”的效果。
第二插部与第一插部相似,都有大段三十二分音符的快速演奏,要求风箱的平稳运行,这里就像原版独奏小提琴连弓演奏,风箱要在合适的位置平稳的转换,避免出现换风箱的痕迹。还需要避免将这大篇幅的跑动音形用同一力度演奏,注意乐句的强弱起伏。后半部分出现的右手三十二分音符的跑动与抖风箱的交替进行,需要注意两种技术切换时的衔接要快速自然。
第三次全奏与第一次全奏的材料以及演奏技法都是相似的。从第三主奏插部到第四次的全奏结束是持续的抖风箱演奏。手风琴通过抖风箱的方式达到原版中小提琴震音演奏的效果。在相同的持续的演奏技法中需要注意左手低音的切换以及右手和弦的方向,在将每个音震清楚的同时表现出旋律音的起伏变化。第四次全奏部分要求演奏时一直保持力度为f(强)。这样大段的长时间快速的抖风箱,需要在练习的时候加强抖风箱的训练,抖风箱时手臂放松,保证每个音的力度均匀。
维克多·罗曼尼科夫改编的这个版本,根据手风琴的音色、演奏技法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创作改编,很贴合原版的演奏,也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既能很好的继承表现原版精髓的又能将手风琴的特点发挥出来。
通过以上的分析,手风琴演奏的要点如下:在小提琴协奏曲的总谱上,全奏的部分需要在手风琴这一件乐器上演奏,通过一件乐器表现出一个乐队的演奏效果。手风琴上特有的变音器这个装置,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进行转换,但要注意在《冬》第一乐章的乐谱中有很多变音器的转换,有的在乐段连接处,还有的在乐句的连接处,就需要在演奏过程中快速、利落、不留痕迹的转换变音器。风箱的开合,也正如小提琴的运弓,需要平稳的进行。用手风琴演奏《冬》第一乐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抖风箱的大篇幅应用,抖风箱相当于小提琴的“震弓”效果,具有极强的渲染力,将冬天寒风凛冽、风雪交加的景象生动的表现出来。
用手风琴演奏《冬》的第一乐章,由于作品有较强的技术性,需加强抖风箱的练习。对于风箱的进行则要求与右手的跑动有很好的配合。需要注意的是,维克多·罗曼尼科夫是为自由低音手风琴改编的,对于传统手风琴的演奏就有一定的难度,一个八度有限的音区,使左手的伴奏与和声无法达到自由低音手风琴的演奏效果。
手风琴的产生时间较晚,对于巴洛克时期以及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既要通过对手风琴音域、音色等特点进行合适的改编,从而把手风琴的特点发挥出来,又要通过手风琴改编保持不同时期作品原有的韵味,更好的把作品的创作特点表达出来。维克多·罗曼尼科夫的这次改编很好的将手风琴的特点与作品相融合,尽可能的发挥出了手风琴的演奏特点,让《四季》又多出一种演奏形式。他在乐谱中加入了很多的演奏技法、力度、变音器应用等标记,使演奏者更清楚更快捷的了解乐曲每个部分想要表现的效果。总体而言维克多·罗曼尼科夫改编的手风琴独奏版的《四季》是成功的,也得到了手风琴业内的认可,认为他的改编使手风琴这一簧片乐器的音色、演奏技法等特点,尤其是将抖风箱这一技术发挥的淋漓尽致,为抖风箱在作品中的应用提供了优秀的样本,也是高技能手风琴作品中的典范,对后世手风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改编、扩展起到了很好的范例和促进作用。■
注释:
① 杨儒怀.论回归曲式[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03):18-19.
② 帕姆·布朗(Pam Brown)著.齐炎蔷译.安东尼奥·维瓦尔第[M].外文出版社,1998:30.
③ 罗汉.手风琴变音器的认识与应用[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0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