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生门》中的审丑意象

2021-10-26 05:41杨燕翎郭琳
今古文创 2021年38期
关键词:罗生门艺术手法意象

杨燕翎 郭琳

【摘要】 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审丑作为审美活动的一部分,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审美意义中的丑虽然是美的对立面,但是仍具有意义。芥川龙之介的创作生涯主要是在日本大正五年后,当时的乱世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所以在那个社会中,善恶都被无限放大。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很多丑的体现。本文从《罗生门》中审丑的对象、审丑的艺术手法和审丑的意义三个方面,探寻《罗生门》在丑这一独特审美范畴的艺术性。

【关键词】 《罗生门》;审丑;意象;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8-0019-03\

审美意义中的丑虽然是美的对立面,但是仍具有意义。丑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会用到的话语,大多是持有一种否定消极的含义。在哲学中,经常把丑和假、恶结合在一起,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但是在审美意义中,丑既不同于假,也不同于恶,丑和恶是分开的,比如一个长相丑陋的人,并能说明他内心是恶的。十九世纪末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一种具有颓废、享乐、怀疑等倾向的文艺思潮,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世纪末文艺思潮发展最盛的时期。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而恰巧生于十九世纪末的芥川受这种文艺思潮的影响非常大,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刚好是欧洲世纪末文艺思潮传入日本,且影响最大的时候。童年痛苦的回忆和青少年时期所接收的世纪末文艺思潮相结合,使他的作品中更加充满着批判性和怀疑主义。而芥川所创作的小说集《罗生门》可以说是当时审丑作品的典型。

一、《罗生门》中的审丑意象

在芥川的作品中,对于里面的各种描写,完全可以用一个“丑”字来概括,他的作品就好像华丽的衣袍,但是里面却布满了名为“人性”的虱子。芥川在作品中,丑永远是表露在外的,而美好都隐藏在深处,需要被人挖掘。作者在意象的塑造和加工上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一)畸形之人

在芥川的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些长相怪异的人,如在《鼻子》一文中,主人公禅智内供的鼻子长有五、六寸,从上唇上面一直到下巴下面,而禅智内供在吃饭时还不小心将鼻子掉在了粥里。作者用平淡的语言描绘出了令人发笑的幽默场景,将禅智内供的长鼻子所带来的困扰生动形象地表现在了读者面前,这也为禅智内供想要改变外貌的急切心理做了铺垫。而且作者擅长运用比喻使一些人物变得更加丑恶,作者在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时候,经常把人和动物进行比较,例如在《罗生门》里把家将的动作比作蜥蜴,用鸡脚一般的臂膊、鸷鸟一般的眼睛、鸦叫的声音来描写老妪;在《猴》中,把人比作上蹿下跳的猴子等等。这种比喻的手法令违和的外表和行为更加生动,在对长相丑陋的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时,将其比作动物往往算是一种加成,比如老妪本身是一个不讨喜的形象,声音难听,而乌鸦本身被视为不祥之物,把难听的声音比作鸦声,会让读者在想象的时候使用参照物,这样会使老妪这个形象更加具体,更加能刺激读者的内心。

(二)畸德之人

芥川自己说过一句话:“人性,远比地狱更像地狱。”芥川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丑陋人性就是利己主义,这在《罗生门》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男仆还是从死尸上拔头发的老妪,都是为了一己之私做着令人诟病的事。作者不单单是对丑恶的人性进行批判,更是想通过对人性丑恶的描写进一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否认与不满。《父》中能势为了迎合同学,笑话自己的父亲像伦敦乞丐。在《竹林中》虽然武士、妻子都说自己是杀人犯。但武士表现出的是和男人公平竞争,用大刀决斗后杀死的;妻子的口供中表现出来的是被侮辱后,自觉耻辱,想要和丈夫双双赴死才杀掉男人。在每个人的口供中,都展现了对自己有利的、美好的一面,试图获得他人的认可。《地狱变》中良秀为了屏风取景,让猫头鹰攻击弟子,还把弟子捆绑起来以至于弟子差一点被毒蛇咬到,但是良秀把蛇捉起来后,只是表现了蛇打断了作画,连对弟子最基本的关心和问候都没有。芥川笔下的大部分人物都在不同的场景下以不同的事情表现着刻在人类骨子里的利己主义思想,在一些作品中,自私的人并没有什么好的下场。如在《蛛丝》中,犍陀多为了一己之私,不准其余罪人爬上蛛丝以免自己也坠落,结果蛛丝在他悬浮的地方断开,他又跌落在地狱底层。作者不仅在尽力地去描写并諷刺人性的丑恶,而且赋予人物悲惨的结局,这令读者在阅读时不仅会产生对于丑恶人性的厌恶,并且在结局中获得一些快感,促进读者对真善美的追求。

除了人性中的自私,作者还表现了人类贪婪、不知足的样子,《鼻子》中的主人公禅智内供因为长鼻子受人耻笑,用尽各种办法试图将鼻子恢复正常,但是在恢复正常之后,别人依旧耻笑他,他又开始想将鼻子变回原样。人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欲望越强,那么人就会越痛苦。无论作者在作品中展现人性的哪一方面,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读者从中吸取教训,远离人性中丑恶的一面。

芥川与其他作者不同的地方是,他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对于丑恶人性的批判。他抱着一种冷漠的态度将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想真实地描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探析其中的丑恶,从而使这种感觉更加真实。小说通过赋予人物特定造型,一步步展现了人性之恶, 而这种恶的显现是由黑暗的社会造成的, 作者以此针砭时弊, 反映了当时日本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人生处境, 控诉现实社会的黑暗和不满。作者在作品中揭露丑,批判丑,既把丑呈现在读者眼前,又让读者对美产生向往,才是这部著作的中心思想。

(三)景物景象之丑

在《罗生门》中,作者是这样描写尸体的:“只在朦胧中,执拗是有赤体的死尸和穿衣服的死尸,又自然是男的女的也都有。而且那些死尸,或者张着嘴或者伸着手,纵横在楼板上的情形,几乎令人疑心到他也曾为人的事实。”这样的场景描写,更烘托了当时在灾难过后,大多数人民的悲惨命运。

芥川在《地狱变》一文中使用了一大段文字描述屏风画面上的内容,如被钢叉绞住的女人,被长矛刺穿胸膛的男人,还有一些人被铁笞击打、被压在磐石之下、被怪鸟啄食等刑罚。其中,芥川着重描写了屏风中的重点内容,也就是女官坐在车里被烈火灼烧,“等身长的黑发在火焰中披散开来,白皙的脖颈往后挺,痛苦地挣扎着”,作者采用闪前的叙述方式,提前描写良秀所创作的屏风的样式,在单纯地描述中,便可以体会到屏风内容的恐怖之处,这也为良秀创作屏风时的所作所为进行了铺垫。

二、《罗生门》中审丑的艺术手法

(一)以丑为美

继波德莱尔的“丑”出现后,各国有许多作家作品受其影响,开始涉入丑的领域。日本也不例外地被这种美学理念所影响。而芥川的作品可以成为日本阴郁审丑作品的代表典型。不同人对不同的事物看法不同,《地狱变》一方面批判了当时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贫苦百姓的迫害,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心中艺术至上的思想,对于艺术家来说,一些在常人眼里不讨喜的事物是他们内心创作的源泉。良秀在画五趣生死图的时候,坐在街头的尸体前面对那半腐烂的脸和四肢进行临摹,别人眼中的尸体却是他的模板。作者在描写良秀创作的地狱变屏风时,用了大量笔墨去写屏风的内容和创作屏风的过程。良秀为了创作出理想的画卷,不惜糟践自己的徒弟,用锁链捆绑徒弟,用怪鸟啄徒弟,像文中所述:“但使弟子害怕的并不仅仅是猫头鹰的袭击,更使其汗毛倒立的,是师傅冷冷面对骚乱而徐徐展纸舔笔描绘着文静少年惨遭怪鸟啄食的恐怖场面的光景。”最令人侧目的莫过于良秀看着女儿穿着五彩缤纷地绣有樱花的盛装被大火吞噬的场景不去拯救,而是为了自己的创作冷眼旁观。这部作品为读者呈现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艺术来自生活,当现实的悲痛与艺术的创作相冲突时,热爱艺术的人选择了创作艺术,对于他们来说,艺术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因为对艺术的热爱,他们可以去冲破层层阻碍,甚至是做出一些令人不能理解的行为。以丑为美并不是单纯的审美趣味的堕落,作者在作品中对丑的描写并不是想向读者宣扬丑的审美观。他更像是在努力地让一种违和的现实呈现在读者眼前,把创作出来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相互对照联系。

(二)美丑转化

人们的内心是在变化的,内心所产生的善恶变化往往就在一瞬间。在芥川的作品中,他对人物内心的剖析非常细致,经常能看见人心善恶互相转化的场景。《罗生门》中家将看见老妪从死尸的身上摘取头发的时候,对丑恶行为的反感本能地涌了上来,他作为正义的代表对老妪的行为进行了批判与指责,这个时候家将的内心还是存有一些善念的,但是听到老妪“我这罪恶的做法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的观点后,家将的内心也发生了变化,他秉持着上面的观点伤害了老妪并把老妪身上的衣服扒掉。由善到恶是令人感到悲伤的,但是通过两人的所作所为,更能体现在当时灾难过后生存的困难性。

在《地狱变》中,大街小巷咒骂画家为了作画让女儿活活烧死的罪恶行为,但是当作品现世的时候,大家连声称赞,丝毫不记得画作创作的过程多么残忍。这也体现出最开始的咒骂是因为人性尚存,也只是在面对恶的时候,这种善念才会表现得格外明显,但是一旦受到影响,那么随时会变成恶。

在《毛利先生》一文中,面对学生们的捣乱只能低声下气的先生给了“我”一种错觉,就是他的低声下气完全归根于他不想丢失自己的工作,所以他是一名老师,但在学生面前完全不敢反驳。当后来在咖啡店看见充满激情地讲课的老师,才明白原来教学对于他来说像是空气一样重要,他完全是因为热爱才在教师的岗位上努力。美丑转化往往会带给读者更强烈的冲击力,跟随着主人公的思想,最开始也可能会对毛利先生产生误会,当得知真相时,会加深内心的愧疚感。美丑转化的顺序可能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由美到丑的转化往往会令人感到失望,对世间的丑更加深刻地刻画出来,使读者产生一种极大的落差感。由丑到美的转化,往往会使读者产生一种安心的感觉,对美好更加向往。

(三)美丑对照

芥川在创作的作品中,在许多地方都是美丑两两出现的。他很擅长去创造一个黑暗的世界,又去渲染一个美好的世界。在芥川的作品中,会发现作品中有许多美与丑两两出现的场景。比如《橘》中的乡下姑娘在外貌上令人很不欢喜,“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而且很不礼貌、不顾旁人感受地拉开窗子,但在后面,女孩把怀里的橘子扔给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令人不能理解的做派和后面扔橘子的暖心行为形成鲜明对照,让人内心的黑暗都被橘子那鲜艳的颜色照亮。

在《罗生门》一文中,作者写道:“随后那老妪,将松明插在楼板的缝中,向先前看定的死尸伸下手去,正如母猴给猴儿捉虱一般,一根一根地便拔那长头发。”母猴给小猴子捉虱子本是一幅溫馨的画面,但作者在这里将老妪在死尸头上拔头发的场景和母猴给小猴捉虱子的场景相对比,更加突出了老妪行为的卑劣。

在《毛利先生》一文中,在叙述者和同学们对老师的种种行为进行评价和嘲笑的时候,他们看见了其他年级的学生对老师争先恐后、毕恭毕敬地行礼。在“我们”嘲笑老师的时候,“我们”仿佛忘记了作为学生对老师最基本的尊重。这一幕可能最开始只是让读者觉得文中的人物在讨论其他人的囧事,但是在出现其他同学向老师敬礼的一幕,会使人意识到文中人物的身份,更加否定作为学生的“我们”的行为。“我”后来在一所咖啡厅里偶然间看见了在给服务员讲课的老师,全神贯注、规规矩矩地听课的服务员和当时在老师课堂上故意捣乱的“我们”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我们”当时捉弄老师的行为是多么的恶劣。

美与丑两两对照的时候,丑是美的对立面,代表着恶。单纯的美与善出现时,并不一定能完全吸引读者注意,但是当美与丑二者相互比较,那么会带给读者极其鲜明的反差和强烈的感受。

三、《罗生门》的审丑价值

芥川的作品是表现其内心的重要途径,其中一部分作品中是其自身生活的缩影,如在《河童》中曾描写河童分娩的场景,河童父亲对着河童母亲的下体询问孩子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小河童回答因为怕父亲的精神病遗传给自己,并不想降临在世界上,于是产婆给母亲注射液体,孕肚就憋了下去。小河童回答的话可以说是芥川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一生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害怕自己遗传到了母亲的精神病,可以说,河童分娩场景的描写是芥川在变相地表达孩子的出世应该由自己来决定的幻想,这更说明了他对于自己的一生并不是很满意。

《地狱变》中也表现出了芥川龙之介自己的一些艺术观念。芥川把自己不是理性的,也不是道德的,甚至有些邪恶的想法表现出来,但他并不是想要否定他们或者转化他们,他只是想通过这种表达内容及方式让读者进一步填补内心。

审丑已经成为审美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大家都追求美的时候,为什么一部人开始逐渐走进丑的世界。审丑已经不单单是人们的一种审美趣味了,审丑的美学意义之一就是直面现实,在这个纷杂的社会,人们急需一束光照亮社会,让人们不仅停留在光鲜亮丽的表面,更要深入社会,看清人性道德,不再乞求虚幻的东西,要直面现实。

审丑可以说是解剖人性的绝佳手段,芥川对于黑暗的现实以及丑陋的人性描写得非常入微,他有一种魔力,可以让读者深入其中探索。他通过小说中对丑的表现,去激发人们对美的渴望与追求。作者用丑给予形象丰富性,从这部作品中深刻地感受到:丑虽然能给人带来痛苦的感觉,但也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丑是生活世界中的事实,并且充满了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 。

四、结语

揭露的目的在于批判。无论生活中还是艺术中, 美的东西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美的东西总是与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所研究的领域也在日益丰富。人们不再把审美局限在“美”上,而是把目光也投在“丑”上。审美并不能代表审美活动,它和审丑都是审美活动的一部分,是需要放到不同的情境中来理解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应该学会摆正丑以及审丑的位置,不可无限审丑,将审丑化为嗜丑,切勿盲目地追随他人审丑的潮流,那将失去审丑的本意。

參考文献:

[1]周茜.浅析《罗生门》中人性之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09):126-128.

[2](日)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鲁迅,文洁若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4-40.

[3](日)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鲁迅,文洁若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4-88.

[4]孟德林.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丑恶意象分析[J].萍乡学院学报,2018,35(01):70-72+77.

[5](日)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鲁迅,文洁若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4-41.

[6]彭富春.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4.

[7]谢娜菲.《罗生门》:一部审丑艺术的杰作[J].钦州学院学报,2010,25(04):33-36.

作者简介:杨燕翎,女,汉族,吉林长春人,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郭琳,女,满族,吉林松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罗生门艺术手法意象
屠龙者终成恶龙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产妇自杀的“罗生门”
戏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以艺术手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运用与思考
罗生门下的人性丑恶——解析电影《罗生门》
电影《罗生门》的素材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