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背景的精准备课

2021-10-25 11:19凌艳君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

【摘要】本文论述大数据背景下精准备课实践,建议教师从备课的三个纬度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进行研究,以实现备课的精准性。

【关键词】互联网 大数据 备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070-02

备课一般是指教师在课前为上好一堂课所做的教学准备工作,包括设计与安排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学习和认知情况以及选择与制订教学策略。简而言之,备课主要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大数据的引入,为创新备课活动方式指明了方向。将大数据应用于备课,可以实现备课活动的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其本质是把原有的教学活动数字化、线上化和随时化,进一步提升备课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一、备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无论是传统教学观中的“教教材”,还是现代教学观倡导的“用教材”,教材都是教师教学的蓝本和依据。教材中的学科知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但这些知识不能不加设计和处理就照搬给学生。作为教师,熟悉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和思维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思维,就是备课的过程。在当前教育技术数字化的背景下,大数据的引入,为教材知识的转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建立教学资源数据库,有备而教

首先,教研组可以通过网络申请“百度云盘”,发动组内教师上传备课资源。其次,利用“百度云盘”这个网络教研平台搜集整理组内教师的备课资源,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学经验、个人教学特色课程等,把优秀的教学经验转化为知识存储起来,成为教研组共同的财富,供组内教师学习借鉴。建立教学资源数据库,既能丰富网络备课资源,又能极大地拓宽教研组的备课思路,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备课和上课质量,还能避免传统纸质备课材料打印、收集、整理、归档的繁琐过程,以及打破存放地不足的局限性。

除了建立校内教研组百度云盘,还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在大数据技术基础上建立校际、区域之间的教学资源数据库。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打破时空的壁垒以及校际、区域之间交流的局限性,通过网络平台与来自各校的教师交流切磋,在数据库中获得与教材文本相对应的海量信息资源,共同探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择,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进一步拓宽教师的备课视野,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高效备课

互联网融入教育教学领域后,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备课时,教师通过充分挖掘网络资源,获取相关学科的教学论文、经验总结、教学案例、音视频资料等备课资源,再将这些备课资源与教材内容融合加工成教学信息。再加工的过程是教师提升个人备课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备课质量的过程。

借助互联网资源备课,还可以把原本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感悟的知识。例如,在备课《使至塞上》这首诗歌时,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意境,把抽象的感觉具体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从网上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活跃课堂的气氛。

二、备学生

教师的备课不能“只见教材,不见学生”。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介入教学过程之中,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反馈,教师可以精准把握学情,做到知己知彼,精准施教。

(一)大数据助推学情判断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关注学生的需要作为备课的前提,把学生的真实状态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为“以学定教”铺平道路。大数据的出现,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以量化的方式进行全面采集和存储分析。客观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能为有效备课提供重要依据。

例如,利用问卷星对学生进行测试,系统会自动采集、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再将分析结果以多种方式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研究数据进一步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以此作为依据制订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案。近两年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为了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等要求,课堂教学从“面对面”变成了“屏对屏”,知识获取的方式和学生学习成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网课就像一面放大镜,会将学生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放大、暴露,但隔屏上课,教师无法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网络教学收效不佳。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校年级备课组决定采用问卷星在线答题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问卷星呈现的结果发现:全年级367人,在满分60分的前提之下,平均分仅17分,整体偏低。以年级最低分的学生为例,备课组教师发现该生花最短的时间得到最低的分数。随后抽样调取了部分低分段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发现该部分学生均存在记忆性知识点缺漏的情况,基础极不扎实。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年级备课组立即召开线上集体备课会议,组员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现状,提出抄生字词、抄成语意思、晒笔记等措施,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经过一周时间有针对性的训练,第二次周测年级的平均分达到了26分,记忆性知识点不扎实的情况明显减少。

可见,将大数据的信息采集分析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以量化的方式呈现,有助于备课组教师客观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减少日常教学中判断不当的现象,也为精准判断学情、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难点提供数据依据。

(二)大数据助力精准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由学校组织学科教师对各年级、各班的考试成绩进行人工统计分析,费时费力。借助大数据技术,能够高效快捷地将考试结果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来,既反馈了学情,又为教师下一阶段的备课提供了依据。

例如,学校采用的评卷系统,是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阅卷平台。阅卷完毕,系统会自动生成详细的分析报告,并以多种直观的图式反馈给用戶。采用这样的阅卷方式,于教师而言,可以轻松掌握学生学业测评的详细情况,并能根据结果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完成备课,更好地开展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于学生而言,能够实现测试分数相对位置的精确定位,直观呈现个人答题得分与优秀得分答题的对比。

以丽升评卷系统呈现的数据为例。南宁市江南区某次期中语文联考,从一分两率的数据统计表可以看出我校和城区其他学校相比优秀率、及格率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对备课组备课方向的调整提供的只是模糊判断,教师无法根据一分两率精确评价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而借助更为精细化的班级和个人答题情况统计数据,则可以实现精准评价。通过统计数据中班级各道大题答题区分度的描述,被描述为不强及较强的知识点所占比例较大,而闪光点较少,可得出该班级整体竞争力较弱,大部分知识点需要整体巩固提升。对学生个人而言,通过数据精准定位,可以明确知道自己的排名、与同学之间差距,以及自身知识点的缺漏情况,为日后调整学习方向找到突破口。

评卷系统大数据的评价反馈,可高效快捷呈现考试结果。考试结果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应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多种直观而详细的数据图表,实现由模糊判断到精准评价的转变,找到集体备课的方向。

三、备教法

教学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活动内容,在教学过程所采用的方法。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实施实时客观的监测,而监测形成的大数据,是判断学情、制订教法的重要依据。

(一)问题导向,精准施教

例如,在进行《海底两万里》名著阅读教学中,利用问卷星提前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尼摩船长一行人的航行线路掌握情况不太乐观,错误率较高。根据数据反馈的学情,备课组教师及时进行线上集体备课。经过讨论,大家决定在教学中尝试采用演示法和情景法,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航行中的一员,在畅游海洋世界的过程中,将路线图随手画出,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路线的变化,增强学生的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随机抽取两个班进行检测,初见成效。可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备课,可以实现精准施教、整体提升的目的。

(二)依托平台,聚焦问题

依托在線学习App,教师在后台发布预习内容,学生只要点击链接,智能分析技术就能够根据学生点击观看频率、学习难点、观看时间等数据分析出学生预习的结果,并将结果反馈到教师终端,给教师的备课提供参考。例如,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唐诗五首》的教学,备课组提前在在线学习App中发布相关的预习内容。预习结束后,后台数据分析显示,年级中超过半数的学生点击观看了格律诗特点这一板块的内容,回看的次数也较多,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新知识点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上课时着重讲解。可见,依托网络学习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有助于教师精准施教。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学情的教法,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针对性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能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知识的薄弱处加强学习,使其实现领悟力、洞察能力的提高。

将大数据应用于备课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丰富有效的备课资源,还可以利用不同网络平台的特点和优势,打破传统备课活动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固定人数的“三固”僵局,提高备课活动开展的效率;借助大数据采集分析技术,还能改变传统依靠经验和考试测验判断学情的方式,客观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有效备课、恰当选择教法提供依据。总之,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大数据和自己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甄选、制订有效的备课策略。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广西教育研究“互联网+教育资源应用试点”专项课题“互联网+教育资源环境下教研组研修方式的实践探究”(课题编号:2018ZJY1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凌艳君(1991— ),女,汉族,广西南宁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五一西路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大数据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