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杉
【摘要】本文阐明开发研学课程的意义,介绍南宁市位子渌小学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开发的研学课程,阐述绿色生态研学课程实践,并提出研学课程的后续开发设想,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研学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小学研学课程 研学旅行 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020-02
研学课程是基于位子渌小学“让我们与美好未来紧紧拥抱”的办学理念,在国家基础性课程,以及立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生态课程基础上开发的特色课程。在三年时间里,学校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拓展研学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研学课程。这一课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出发点,力求融合和延伸国家课程,培养有品质、有品味、有品性、有品德的人。研学课程活动的开发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能使教师参与到研学活动的设计中,培养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
一、开发研学课程的意义
(一)培养综合能力
在研学课程中,教师结合自然环境中的不同元素,利用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更加全面的知识输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研学旅行课程中,学生通过脱离课堂主体的地位,作为更小的个体进行课程学习,并通过自身能力解决在研学旅行课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更加自主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包办管理,减轻教师的管理负担,从而让教师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教学风险以及浪费的时间,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教学任务的完善上;另一方面,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活动时间,更好地培养学生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增强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研学旅行,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并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新的要求,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研学旅行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更多的随机应变的教学能力以及对课外知识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对自身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更新和丰富,以适应研学旅行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实践管理能力。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研学的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从而培养学生感悟所见所闻的习惯以及交流习惯。研学旅行更多的是让学生对课外知识进行开拓,帮助学生利用正常的课程时间进行更加多元的知识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而且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欲望,使之在更加积极开放的环境下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提升探究能力
在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提高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丰富自身的知识素养,形成课程学习的良性循环。教师在研学旅行課程开展过程当中,将主动权由教师让渡给学生,引导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自行开展讨论及相关活动的学习,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课程开展前,教师让学生根据课程主题自行搜寻资料,在拥有充分的资料的基础上独立选择研学旅行课程、制订研学方案,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方案进行优化。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主题的制定与优化,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它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它要求教师通过交流、合作的教学方式来共同为研学旅行课程进行规划和实施,并在共同的交流与学习中不断优化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及方法,从而更好地体现研学的价值。研学旅行课程能比较充分地培养学生责任与担当的意识,并使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和竞争的形式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增长。总之,在研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得到新的发展。
二、围绕学校办学理念的研学课程
研学课程是围绕位子渌小学“让我们与美好未来紧紧拥抱”的办学理念,在国家基础性课程,以及立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生态课程基础上开发的特色课程。学校开发了“生态之旅”“民族之旅”“红色之旅”“劳动之旅”四个研学课程,力求从认识生命、感受生活、关注自然、认知科学、审视文化、树立自我六个维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中,生态之旅为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从而使学生对生态环境有了环保的理念,塑造有品质的生态位小人(位子渌小学的主人,下同);民族之旅,力求让每个孩子遇见美好、涵养民族文化,为孩子们开启一扇品味之窗,塑造有品味的位小人;红色之旅重在开拓学生视野,了解红色知识,为孩子们开启一扇认识历史的窗口,旨在塑造有品格的位小人;劳动之旅重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认识劳动工具,培养劳动能力,塑造有品德的位小人。
四个研学课程各有侧重和独特内涵,而又相辅相成,整合了各类研学活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着力培养有品质、有品味、有品格、有品德的位小人。
三、绿色生态研学课程的实践
研学课程的内容,各具特色、各有重点,力求让学习发生在研学活动中,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研学活动中得到收获。学校以年级为单位,围绕不同的目标指向,设计了不同研学项目主题和研学方向。开展“民族之旅”“红色之旅”“劳动之旅”等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不同的民族、走进红色基地、亲身参与劳动等,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之情、爱国之情、劳动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质和精神。现以“生态之旅”为例,讲一讲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开展的绿色生态研学活动。例如,2018年春季学期,生态之旅研学主题是“认识一种植物”。学校要求学生通过拍照、“形色”软件、绘画等方式,认识一种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植物。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和查阅资料,比较深入地了解一种植物,并把观察、调查得到的资料,与查阅到的资料进行结合,写一篇简短的科学小报告。到了2019年春季学期,学校将2018年春季学期研学任务进行升级,根据每个年级的不同情况,分别设立各个年级的研学项目。一年级和二年级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以观察为主。一年级和二年级指向“认识生命”,并以“桑蚕抽丝”为研学项目,引导学生认识“蚕宝宝”,制作蚕丝文化书签。在探究蚕的生命历程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增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三年级的学生对环境和自然已经有了比较多的认知,将研学的主题指向“关注生态”。以“稻鱼共生+水果小科普”为研学项目,引导学生开展“水果和水稻”研究专题,并组织学生畅谈收获,写探究小报告。四年级、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因此,其研学指向“关注自然”。以“小菜农+百香果园”为研学项目,通过采摘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劳动辛苦,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共情能力。
就绿色生态主题而言,学校根据不同的季节选定不同的研学主题。以“季节”为题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季节的变化,感受环境的变化,从而对绿色生态有更深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意识。比如,2020年秋季学期的“生态”主题,在研学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南宁市园博园,并要求各年级开展不同的研学活动。一二年级以观察植物特征为主,培养学生的基础观察能力;三四年级以观察中国传统山水形态为主,体会其意境,培养学生深层次的观察和体会能力。五六年级以自主研究植物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经历是最好的学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生态研学、红色之旅、劳动教育等活动,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社会经验,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收获、成长。
四、研学课程后续开发设想
为了跟上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步伐,在研学课程的开发中我们将加入更多的实践因素,将研学课程的内容和现实社会融合。具体来说,我们将逐渐加入一些与农业相关的題材。例如,以“水稻相伴”为主题和以“走进麦田”为主题的研学课程。这两个主题的研学课程,分别以水稻、麦田为素材,引导学生走进庄稼,让学生了解五谷杂粮的生长过程以及收获过程。一二年级主要以观察为主,观察农作物的特点、特征等;三四年级以体验实践为主,参与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了解其生长过程;五六年级除了基础的体验,还要更深入地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了解农作物的基本特性,学会简单的种植与管理方法。根据现阶段对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我们还将加入一些与劳动主题相关的研学课程——劳动岗位体验研学课程。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特征,让他们分别走向不同岗位,比如,超市岗位、宣传推广岗位、清洁工岗位等。通过这些岗位的研学,让他们在真实的劳动体验中,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和意义,感受不同岗位的辛苦。特别是清洁工岗位,让学生体会到干净、整洁环境背后的汗水,从而更加珍惜劳动的成果、养成整洁的习惯、增强环保的意识。学校组织学生体验劳动岗位,了解劳动、积累经验、产生共情,从而形成优秀的劳动品德。我们还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入各类虚拟现实技术,包括网络旅行、实景地图、VR等虚拟现实技术,针对一些较难开展的研学活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一些不能亲临的场景,比如离我们比较远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选定研学主题,以便更加全面地开展研学活动,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南宁市位子渌小学是一所有多年积淀又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校,从2018年以来不断地开展研学活动,研学内容涵盖了生态、民族、红色、劳动教育等,并多次组织师生到实地围绕多种主题展开探究。学校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研学课程体系,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个人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晔莉.研学旅行是培养初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以“崇明前卫生态村研学旅行”为例[J].地理教学,2018(7).
[2]张敏,刘艺.用眼观察世界用心体会自然——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绿色生态研学活动侧记[J].湖北教育,2018(8).
[3]常江红.浅论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及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19(10).
[4]安富海,李倩.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习机制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4).
[5]周璇,何善亮.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一种新的课程形态[J].教育参考,2017(6).
注:本文系2020年南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生态教育:薄弱小学综合育人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 杉,男,汉族,二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位子渌小学,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责编 李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