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9年4月23日,全国八个省市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发布本省份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新高考的改革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科目的选择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由简单的文理科两种选择方案变为改革后的十二种组合选择方案。对于教师来说,新高考背景下进行教学评价也面临着新的难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传统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对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了相关探究,提出几点教学评价方面的改进建议,以此希望能够为高中教师提供理论参考,优化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工作。
关键词:新高考;普通高中;教学评价
随着新高考改革实施方案的提出,学生在进行学科的选择组合上有了更多的空间,同时也造成同类别班级数量明显减少。对于教师来说,由于传统的科目组合只有文科理科两种组合方案,因此教学评价工作也相对简单,而目前新高考的改革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普通高中来说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如何科学运用学生成绩来进行教师教学业绩的评价是目前普通高中所面临的难题。因此,加强对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自从我国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的高考制度历经多次改革,同时考试的科目也在不断调整变化,但是从总体来看高考依然是分为文科和理科两个大方向,学生在进行选择时只能是二选一。对于普通高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往往是根據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进行评价的,而新高考制度的实行,使得学生在进行学科的选择时更加分散,导致同一类型组合的班级数量大幅度减少,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以及业绩评定来说单纯采用传统的以学生学习成绩来进行显然有失偏颇。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够完善,往往是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用相同的教学评价标准,缺乏学科限制和针对性,由于不同的学科在进行教学方面的标准是不同的,而用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来进行所有学科的教学评价最终评价结果并不真实,同时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过于单一,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往往是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领导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没有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发挥重要作用,对于真实的教学效果也很难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仅与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挂钩,其中还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新高考背景下,将不同数量不同学科组合的学生成绩进行比较无法真正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这也是目前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探究
(一)建立外部评价平台
由于同一高中学校内同一类型的班级很少,因此想要更加科学、客观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因此,可以通过建立跨区域内的校园联盟来进行学生学习成绩的比较,从而来获取本校学生在相同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来进行对应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由于同一区域内高中学校数量较少且学校本身具有差异性,因此,需要跨区域将同一层次的学校学生进行比较,建立外部评价平台,创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进行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在进行学校的选择方面避免选择临近区域的高中学校,由于相邻区域在招生方面往往存在竞争关系,学校直接的教学情况以及招生情况都过于熟悉,在进行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也容易导致学校直接出现恶意竞争的情况,无法做到资源共享,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利于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可以选择距离较远的学校进行教学联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不同区域内所具备的教学资源也有一定的差别,教学理念也不同,因此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双方学校之间互通有无。
2.不同区域间学校的选择上应当遵循与本校教学水平、招生规模在同一层次的学校,以此确保在进行教学评价方面更加公平,而学校之间差距过大则难以形成竞争关系,对于双方师生的积极性也造成一定的打击,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而同一层次的学校来进行横向比较有利于双方互相促进、互相鼓励,在进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方面也更加科学公正,容易形成积极向上、互不示弱的良性竞争格局,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以及所在区域教学质量的提高。
3.在进行学校的选择数量上要合理控制,学校数量太少则会导致学生基数不够,这就失去了外部平台教学评价的意义,而学校数量太多则不容易管理,在进行教学评价方面难以达成共识,最终导致一盘散沙,或者不同的学校自己单独组成小团体,不利于整体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因此,一般可以选择六到八所学校,并且应当签订相关协议,以此约束各个学校之间的义务和责任,在进行后期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有章可依,积极促进各个学校的发展。
(二)转变教学评价观念
由于传统的教学评价通常是通过课堂观课式进行的,过于强调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是否运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积极,学习氛围是否和谐等,过于重视客观因素,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不够重视。因此,需要转变教学评价观念,新高考背景下,需要树立更加科学、先进的评价观念。
1.新的教学评价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要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才算是高质量的教学,否则教师单纯强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而不以学生为出发点,再高的教学评价都是毫无意义的。
2.转变教学评价功利性用途,对于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通常会用于教师的评级评优,而与学生自身学习效果以及接受能力没有什么关系,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往往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过分看重教学评价标准,与“教书育人”的教育观相背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当淡化教学评价功利性,从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情感认知发展方面出发,转变教学观念,学校方面也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评价观念,新高考背景下应当树立全新的评价观念,与现有高考制度相符合,以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为出发点来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发展
新高考改革后,学生会进行自主选科,学校方面需要根据现有学生情况进行分班,教学评价多元化还包括教师话语权、同业人员指导权以及学生家长的参与权几方面。
1.教师话语权。一般来说,课堂教学评价通常是对教师进行评判,教师需要接受来自教育部门以及本校领导对自己工作的监督和評判,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先直接接触的是教师本身,因此教师需要具有更多的话语权。
2.同业人员的指导权。新高考改革后,对于某一学科选择的学生较少的情况下,学校需要通过与联盟学校进行外部比较,根据其他学校的评价标准进行相关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学校可以通过邀请联盟学校教师观摩教学,并请联盟学校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评价,通过不同学校之间的相互观摩以及学习来及时弥补自身教学不足,促进双方教学方面的进步,这对于各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学校在进行教育方面需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部分,学校应当和家长一起来监督学生的学习,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家长参加课堂公开课来进行相关教学评价,充分尊重家长所提出的相关改进意见,及时对教学中疏漏的问题进行弥补,使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创新教学评价标准
1.由于在实际的班级组建过程中不同的学校会根据自身情况来进行不同层次的班级组建,以确保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对于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注意不能单纯以最终学生学习结果为导向,而是需要对每个班级进行纵向比较,重视学生学习和过程,以学生学业的进步幅度为主要参考标准。可以设置双向评价标准,对于结果一般但是进步幅度很大的教师给予奖励,同时对于本身就优秀后期一直保持优秀的班级教师同样给予奖励,以此促进不同层次间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更加积极,有更明确的努力方向;
2.教学评价方面需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教学评价不能单纯通过定量的方式进行,其最终的评价结果注定是有失偏颇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方面还需要建立一套纠偏机制。首先通过打分量化的方式对教学进行总体评价,对于最终的评价结果进行严格审核,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评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定性评价需要在尊重原有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一定范围内的修正,不能与定量评价规则相违背,以此来确保教学评价更加公平公正。
3.对于个别不利于教学评价的极端情况进行一票否决。对于学校来说,教学评价工作只是促进教师进行教学质量提升的监督手段,其本质是为教学工作服务,而一旦有不良人员在教学评价方面存在投机行为,危害学校教学工作事情的出现需要严格治理,一票否决。因此,对于教学的评价体系需要适时调整,以激励为主,不断优化创新,实现最科学、最公正的教学评价标准。
结束语
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对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方面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转变教学评价观念,使教学评价工作能够真正以学生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在教学评价方面能够建立外部评价平台,多元化发展,以此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成效,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使学校能够实现教学方面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戴丰春.新高考背景下多维教学质量分析的实践探索[J].教师,2020(25):93-94.
[2]余绍会.新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学评价的思考[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01):99-100.
[3]何仕乾.新高考背景下区县中学选科走班教学评价[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8):133-134.
作者简介:闫旭(1981.7—),男,汉族;辽宁省北镇市人,1981年7月,中学高级教师,高中教育教学管理。
课题:大连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学评价实践研究”(ND201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