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霞
“你知道自己错了吗?”在教室外的走廊上,一位老师和颜悦色地问一个学生。
“不知道。”孩子表情生硬地回答。
“那你想不想上高中,读大学啊?”老师依然很有耐心。
“不想。”孩子将头转向一边,面无表情。
“那……”
“老师,你烦不烦,有完没完?我就是错了,你能把我怎么样?”老师的话没说完,就被孩子很不耐烦地打断了。
无意间见到这个场景,我想: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现在的教育又怎么了?犯错的孩子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嚣张了?
眼看学生跟班主任陷入了僵局,我便把学生拉到了我的办公室。
“怎么了?怎么这么生气?”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微笑着问他。
“烦死了,就见不得班主任小题大做。”他喝了一口水,狠狠地说。
“能不能跟我说说是怎么回事?”我靠在椅子上,摸着嘴巴,微笑着看着他。
“就晚上寝室关灯后说了一会儿话,班主任就没完没了,别人说话也没见他管啊?凭什么就说我?”孩子满脸的不服气。
“是有点不公平。”我点点头。他听到我这样说,眼睛立马看着我,诧异地问:“老师,你真这么认为?”
“如果确实是别人说话老师没管,而你说话老师管了,是不公平。”我点点头说。
“那么,您觉得他罚我对吗?”他满眼期待地问。
“你得告诉我整个过程,我才知道他罚你对不对。”
“就是我晚上给寝室的同学讲鬼故事。”他边笑边说,还偷偷地看了我一下。
“讲了鬼故事,你们还睡得着吗?”
“其实我只开了个头,后面都是他们讲的,结果大家越讲越兴奋,然后就都睡不着了。你看,班主任就找我一个人,别人他问都不问。”
“谢谢你对我的信任,对我讲了这么多。除了鬼故事,你还会讲其他的故事吗?”
“会啊,老师,我能讲很多故事,我看了很多故事书,基本都记得。”他一脸自豪地说。
“那我们下次团队活动专门组织一次讲故事比赛,邀请你来讲怎么样?”
“好啊,老师,我一定会拿第一名的。”他自信地说。
“好,那我们说定了,你一定来哦。”我笑着说。“你今天早晨精神怎么样?”我突然换了话题。
“啊?早晨有点困。”
“那你的室友呢?”
“有几个同学因为上课打瞌睡被语文老师罚站了。”
“你没睡好,早晨的学习效果不好吧?”
“是的。”
“你的室友学习效果也很差,是吗?”
“是的。”他不好意思挠挠头。
我不再说话,一直笑着看着他。
“老师,我错了。”过了一会儿,他用手蒙着脸小声说。
“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反应这么快。我也想听你讲鬼故事,但是不敢在晚上听。学校有规定,熄灯后不能讲话,我们以后可以白天休息的时候讲。不过,有的同学胆子小,不能拿鬼故事吓唬人,可以吗?”
“可以,老师。”
“那班主任为什么找你呢?”
“因为讲故事的点子是我提的,也是我先讲的,所以就先罚我。”他不好意思地说。
“原来你知道啊。”我笑了,他也笑了。“那你还跟老师对着干吗?”我问。
“不了,我这就去找班主任认错。”他立马站起来。
“好孩子,你真了不起。”我也站起来,摸摸他的头。“去吧,以后有事随时可以过来找我。”我拍拍他的后背送他出去。走了几步,他突然回过身,朝我鞠了一躬,然后笑着跑了。
通过这件小事,我认为对待青春期的孩子要奖惩分明,循循善诱,宽严相济,关爱有加。
第一,班主任和学生要共同制订规则。人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孩子犯了错误,只要教师和家长及时引导他改正错误,他就会在错误中成长。班主任要引導学生一起制订班规,明确规矩,让他们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犯了错要接受怎样的惩罚。当学生事先知道犯错要接受相应的惩罚时,他犯错前就会先想一想:“我这样做会受到惩罚,还要不要做?”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就能减少学生犯错的概率。
第二,学生犯错,教师要冷静处理,耐心倾听和引导,思考学生犯错背后的原因,以及犯错之后学生的真实想法,只要他愿意说,愿意交流,就有纠正的可能。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
第三,班主任要明确惩戒的目的,要清楚该不该罚?怎么罚?度在哪里?惩罚的出发点是不是爱孩子?孩子从中会不会受到启示?会不会心服口服?班主任在惩罚学生之前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样可以更理智地处理学生问题。班主任对学生的惩罚要恰如其分,要有实际的教育作用,同时,惩戒得当,有理有据。
第四,对于犯错的孩子,惩罚过后,班主任要格外关注孩子受罚之后的心理和情绪反应,关注学生是否真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是否能够接受惩罚并且愿意改正,会不会做出其他过激的事情。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社会对教师的惩戒行为贬褒不一,但只要我们把握尺度,在教育中寻找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平衡点,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白鹤镇石堰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