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长 初识全貌

2021-10-22 08:32陈元云
中国教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垂线平行线度数

陈元云

在邢成云老师“整体化教学”理念下,“相交线与平行线”作为初中数学“平面图形”的第二章内容,既可以看成“图形与几何”的“沿途章”,又可以看成这一系统的“起始章”。作为“沿途章”,它是“几何图形初步”的延伸,是在学生认识了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借助数学逻辑,引发新的认知冲突,并对新知进行探索;作为“起始章”,它与“几何图形初步”的学习套路、学习方法又不尽相同,而与后续的“三角形”“四边形”等章节的学习一脉相承,是它们的认知基础和思维统领,其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更是有着“先行组织”的强大魅力,尤其是平行线的相关内容,比如,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判定等就是后续图形内容的所有“内涵”。基于此,笔者立足整体,对本节课进行了思考、探究。教学过程中,笔者引领学生展开“系统”思维,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借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同化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借“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顺势引出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借已有经验的迁移、探究得出“三线八角”的基本模型,最终引导学生勾勒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并得出本章的研究内容,获取本章的研究方法。

环节1:情境创设,课题引入

师:观察下面的图片(图1至图4),大家想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生:图形中出现了多组平行线、相交线。

师:纵横交错的公路、棋盘上的各条线、操场上的双杠、教室内的课桌……它们提供了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模型”。大家对相交线与平行线应该不陌生,我们在小学曾经学过,今天开始,我们再次研究“相交线与平行线”(板书)。

环节2:“位置”切入,感悟“模型”

师:如图5,已知直线AB,点O是平面内一个点,点O的位置相对于直线AB而言,有几种位置关系?

生1:可以看成两种位置关系—点O在直线AB上,点O在直线AB外。

生2:也可以看成三种位置关系—点O在直线AB的上方,点O在直线AB的下方,点O在直线AB上。

师:很好。这正是之前我们研究的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点O与直线AB的位置关系可以概括为两种—点O在直线AB上,点O在直线AB外。

师追问:如果过点O作直线OD,则直线AB,OD又可能产生几种位置关系?

生:当点O在直线AB上时,直线AB,OD相交,如图6所示;当点O在直线AB外时,直线OD,AB可能相交,如图7所示;当点O在直线AB外时,直线OD,AB可能平行,如图8所示。

师追问:由此,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有相交或平行两种位置关系。

师追问:图8中,过点O且与直线AB平行的只有直线OD这一条吗?由此,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只有一条。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师:很好。我们把“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称为“平行公理”。直线AB平行于直线OD,可以表示为AB∥OD。学习图形我们要学会把文字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

师追问:同学们想一下,在两条相交直线与平行直线中,我们先研究哪个图形?

生:相交线,相交线中有我们熟悉的角。两条直线平行,彼此分离着,没产生新的图形,感觉没有太多的“研究价值”。

师:好,那我们开始研究相交线“模型”。

环节3:形成概念,探寻内涵

师:请大家观察图9,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四个小于平角的角,这四个角的大小取决于什么?

生:直线AB,CD的位置,如果直线AB,CD的位置确定了,这四个角的大小也就确定了。

师:要想求出四个角的度数,需要再给出什么条件?

生:四个角中给出一个角的度数,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就可以确定了。

师追问:为什么?

生1:如果知道∠1的度数,根据∠1+∠2=180°,就可以求出∠2的度数,然后根据∠2+∠3=180°,就可以求出∠3的度数,最后根据∠3+∠4=180°,又可以求出∠4的度数,这样四个角的度数就都确定了。

生2:也可以根据∠1+∠2=180°,∠1+∠4=180°,直接求出∠2与∠4的度数,再根据∠3+∠4=180°或者∠2+∠3=180°,求出∠3的度数。

师追问:在此题中,主要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平角、角的和差、互补的角。

师:图9中出现了几对补角?这些互补的角,在位置上又有什么特点?请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形成共识。

生:四对补角。在∠1与∠2,∠2与∠3,∠3与∠4,∠4与∠1中,每对补角都有公共顶点,角的一条边是公共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师:我们给像∠1与∠2,∠2与∠3,∠3与∠4,∠4与∠1这样的每对角起个什么名字合适?

生:邻补角,因为它们都相邻并且互补。

师:请大家观察四对邻补角,∠1+∠2=180°,∠1+∠4=180°,∠2+∠3=180°,∠3+∠4=180°,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因为 ∠1+∠2=180°,∠1+∠4=180°, 所以∠2=∠4。或者因为∠2+∠3=180°,∠2+∠1=180°, 所以∠1=∠3。

师:在上面的推理过程中,又用到了什么知识呢?

生:补角的性质—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也就是在圖9中,我们又得出了两对等角。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对等角,它们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生:∠1与∠3,∠2与∠4,每对角都有公共顶点,角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师:给它们起个什么名字合适呢?

生:对顶角,因为它们相对并且有公共顶点。

师:在图9中,两条直线相交产生了四对邻补角、两对对顶角。我们从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的角度认识了这两类角。

环节4:一般到特殊,循阶发展

师:继续观察图9,直线CD经过直线AB上的点O,经过点O的直线有多少条?当直线CD绕点O旋转时(结合几何画板演示),有没有特殊情况?

生:经过点O的直线有无数条,∠1为直角时最特殊。

师:∠1为直角时(如图10)最特殊。此时的∠2,∠3,∠4呢?

生:根据上面刚刚学到的邻补角或者对顶角的性质,可以得到另外三个角都是90°,这时直线AB与直线CD互相垂直。

师:此时直线AB叫作直线CD的垂线(直线CD也叫直线AB的垂线),或者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两条直线的交点O叫作垂足。直线AB与直线CD互相垂直,也可以用符号表示为AB⊥CD。

师:当∠1=90°时,直线AB与直线CD互相垂直,这就是垂直的定义。当然,如果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也可以得出∠1=90°。因此,垂直的定义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

∵∠1=90°,

∴AB⊥CD。

也可以是:

∵AB⊥CD,

∴∠1=90°。

师追问:直线CD绕点O在旋转的过程中,有几种情况垂直?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只有一种。这说明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只能画出一条。

师追问:如果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呢?能画出几条?

生:只能画一条。

师追问:这说明了什么?

生:不管这个点在直线上还是在直线外,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师:我们把“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称为垂线的基本事实。

师追问:“垂直”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吗?同学们能举出例子吗?

生: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我们用的课本、教室内的门窗、黑板、手里的三角板等,都存在互相垂直的线。

师:两条线段垂直、两条射线垂直、线段与射线垂直都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师追问:大家观察我们手里的三角板,画出其图形,如图11,点A到BC的路线有几条?能比较这些路线的长短吗?

生:两条,分别是AC,AB。AC

师追问:同学们还能画出点A到BC的其他路线吗?能画完吗?

生:能画,但画不完。

师追问:点A到BC的无数条路线中,有最短的吗?有最长的吗?(学生思考,教师借助几何画板演示)

生:有最短的路线,AC是最短的,不存在最长的路线。

师追问:如何总结这个现象?

生:連接直线外一点与这条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师:点A到BC的距离指什么?

生:AC的长度,这条垂线段的长度即为点A到BC的距离。

师:你能用得出的结论比较一下BC与AB的长短吗?

生:由垂线段最短,可以得出BC

师:根据相交的特殊情况,我们得出了互相垂直的直线,又得出了垂线的性质与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同学们课下可以收集整理一下。

环节5:顺势利导,整体建构

师:以上我们探讨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或平行的基本图形,重点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的图形,同学们是否有新的问题要提出来?

生:如果再来一条直线呢?又会产生什么新的图形?

师:很好。由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想到了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值得肯定。那我们在刚才图形的基础上,如果再画出直线MN,又可能产生哪些情况呢?请同学们先自己画图,然后小组交流。

生:可能会产生下面四种情况(如图12、图13、图14、图15)。

师:大家试想一下,我们接下来该重点研究哪些图形呢?

生:图12是在两条直线相交的基础上又多了一条相交直线,所以只是邻补角、对顶角的数量发生了变化,没有新图形产生,这个没必要再研究了。图13、图14除了邻补角、对顶角的变化以外,又产生了新的角,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图15还是只有平行线,所以这个图形暂时不用研究。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在图13、图14、图15中出现了新的数学问题,我们将一一探究。请看图13,大家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两条直线相交出现四个角,新图形中出现了8个角,但这8个角不同类,有同一顶点的角,也有不同顶点的角,同一顶点的角已经研究了,而不同顶点的角没研究,所以接下来应该研究不同顶点的角之间有没有关系。

师:图13可以看成直线AB与直线MN被直线CD所截,我们把角标出来(如图16),请同学们观察∠1与∠5,∠2与∠6,∠3与∠7,∠4与∠8中每对角在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点?∠3与∠5,∠4与∠6呢?∠3与∠6,∠4与∠5呢?你们能尝试给它们起名字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生1:∠1与∠5,∠2与∠6,∠3与∠7,∠4与∠8中的每对角都位于被截线的同侧,截线的同旁,我们可以叫它们同位角。

生2:∠3与∠5,∠4与∠6中的每对角,它们都位于被截线的内部,截线的两旁,我们可以叫它们内错角。

生3:∠3与∠6,∠4与∠5中的每对角,它们都位于被截线的内部,截线的同旁,我们可以叫它们同旁内角。

师:在图14中呢?会不会也产生这些位置关系的角呢?

生:会,与图13相同。

师:在图13中,AB∥MN,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会形成新的数量关系,这将是本章要学习的平行线的性质。反过来,当这些角满足什么条件能使得AB∥MN,将是本章要学习的平行线的判定。它们相互依托,共同构筑成本章的核心。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下图15,凭直觉猜测一下,如果AB∥CD,MN∥CD,那么AB与MN是什么位置关系?

生:平行。

师:对的,这个结论即为平行公理的推论,等我们进一步推断认定后可以直接用。今天我们研究的图9、图13就是“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章中最基本的图形。此外,在本章中,我们还会借助平行的知识学习一类图形变换—“平移”。这样,“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章的面貌就初步显示了。请同学们结合刚才所学,自己梳理一下本章的知识结构。

环节6:小结提炼,勾勒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从学习的过程、思考问题的角度、数学思想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梳理。结合教学推进中形成的板书,完善并勾勒出结构图(如图17)。

(作者单位:山东省惠民县辛店镇中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

724132105@qq.com

猜你喜欢
垂线平行线度数
《平行四边形》拓展精练
平行线
友谊
添加平行线 求角真方便
“平行线及其判定”检测题
不可思议的平行线
浅谈三垂线定理及其应用
“斜向”垂线段的最值求解策略
“垂直”重难点解读
细说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