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婧
摘要:在推进课程改革步伐的大背景下,固定的授课风格、教育理念已经难以适应教育发展需求,更难以调动其学生参与积极性。相较于小学、初中阶段,高中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素养的关键阶段。通过塑造、打造贴近学生需求的语文生态,能够唤醒内在认知动力,使其主动加强与同学、教师的思想交流,建构其和谐有效的学习思路和方式。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对构建、营造优质的语文学习生态进行分析,以促进语文学习向更深层次发展,让学生科学、高效地感知、感悟和掌握知识,提升个人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优质学习氛围;营造
从整体角度看,课堂是播撒知识、信息种子的重要阵地,语文素养培养、知识传递也更多是在课堂环节中进行。课堂环境、氛围是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但是,部分教师未能完全从传统育人环境和思路中走出,在各个授课环节中融入的创新元素不足,很难打开学生的语言感知思路。若一味地沉浸在教师的固定授课风格、形式中,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情绪出现变化,甚至会使其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要找准改善和优化语文课堂氛围的方法和思路,注重学生学习体验、感受,使其走上趣味化学习、高效化学习的发展道路。
一、增强课堂的科技感,助力语言情感输出
在授课场景中,教师常使用的要素有粉笔、黑板。为了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认知、新体验,教师应重视个人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学会将静态学习资源转化为动态材料,将网络中优质的视频、图片内容引入课堂,以增强学生对主题、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感知,使其对生硬的文字、段落产生熟悉感。为此,教师应搜集与授课内容对应的精品资料,以自制视频的方式呈现动态场景,让学生带着“敏感”学习神经去了解课文内容,产生立体化的情感和思想体验。例如,在讲解《雨巷》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将准备的动态资源、图片资源接入课堂场景中,以闪烁的方式呈现油纸伞、丁香花、姑娘等老照片,让学生拉近与作者的距离,产生身临其境的情感和印象。然后,教师可以一边解读诗歌中的多个意象,一边播放图片与音频交织的动画,使得学生能够从色彩变换中感受诗歌意象中寄托的情感,并产生自主发挥、自我情感抒发的激情。通过设置充满科技感的语文环境,能够让学生结合诗歌、动画深入地品味情感色调,熏陶个人的文化品质,促使其积极地借助朗诵的方式进行情感抒发和表达。
二、抓住协同竞争契机,提升学生活跃度
分组协同活动是刺激学生进行语言分享、思维交流的重要方式。为此,教师不应连续性地抛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应为学生讨论、思考设置良好的秩序环境,使更多学生能够交换想法,在讨论中凝聚团队的智慧。这时,教师必须要密切地关注讨论小组的动向、進度,对各组成员的优点、不足进行分析,及时在讨论中给予提示。比如,在协同学习场景中,教师可以自制抽签盒,让各个小组通过抽取的方式角逐发言前后顺序。例如,在讲解《赤壁赋》这篇古文时,教师要主动带领学生进行协同学习、合作竞争的大门,在安排学生以合力形式解决读音、翻译问题时,要强调学生独立进行语言情感的体会,使得每名同学在完成基础任务的同时,深入地感受古人传递的情感、揭示的哲理。此外,在开展协同或竞争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各组进度,及时扩充、增加学习任务和目标,如“这篇课文的真正主题大家是如何看待的?”“我们还能从哪些角度对作者的人生观进行解读?”通过增设或预设类似的问题,学生都能在紧张的氛围中进行自我分析,并在组内完成思路分享和交流,促使其对文章主题、情感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三、打造实践性课堂,提升文化内涵
实践化教学形式是转变学生学习风格、开阔学习视野的有效方法。通过组织课上、课下衔接的辩论赛、朗诵会、读书分享周等活动,以及课本剧演绎等,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课文中人物角色、性格和品质,使得语文课堂在实践活动下彰显无穷的趣味和活力,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例如,在讲解《氓》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前自编课本剧,在课前完成道具准备、角色分配、剧本彩排等活动,并在课前导入环节作为表演人员入场,运用诙谐幽默的白话文再现叙事场景。在其他同学观看表演的同时,教师可以让大家对整个事件的走向进行归纳,如相知——相恋——婚变——分离,并对整首歌谣的情感变化、表现手法进行讨论。在独具特色的表演场景下,学生们可以将阅读中的形象与现实剧场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使其顺利地理解整个故事,找到比兴等手法,促使其文化修养得到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优质课堂氛围的构建、营造是深化语文教育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对课堂内容、学生需求进行详细调查和了解,通过布置深受学生喜爱的科技感场景、竞争场景、实践体验场景,使其在多重情感体验、竞争氛围和剧场环境中专注地理解知识,进行头脑风暴,促使其在逐步探究中沉浸到深度思考中,促进其语文素养、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雷园园.高中语文教学创新初探[J].时代报告,2016(44):208.
[2]张娟丽.如何实现高中语文的高质量教学[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