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针用于术后肠胀气的护理效果评价

2021-10-20 08:18李快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1期
关键词:天枢胃肠功能胃肠

李快艳

(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 外二科,广东 深圳 518000)

0 引言

在普外科领域,进行腹部手术后,发生胃肠胀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同时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1]。腹部手术后由于在手术的过程中受到了麻醉药物的作用,腹腔渗液、炎症等刺激以及术后缺乏活动等原因,致使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无法迅速恢复到原本生活状态,患者易出现腹部胀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的症状。如果不及时进行术后护理,则会影响到患者腹部伤口的愈合,在更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导致麻痹性肠梗阻、肠黏连、肠源性感染等并发症[2]。因此,对于腹部手术后的患者至关重要的是为其恢复肠蠕动降低肠内压。中医学认为,针灸治疗可以对人体起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等的效果[3]。皮内针治疗可以通过经络的循行到达致使患者疼痛以及引起胀气的部位,能起到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皮内针治疗能减轻胃肠胀气的表现。本文选取在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收治的60例进行过腹部手术后引起的胃肠胀气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以探讨皮内针用于术后肠胀气患者的护理效果,以期将其推广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来自外科收治的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腹部手术后腹胀患者60例,且均排除机械性肠梗阻等非腹部手术术后肠胀气的患者。其中患者包括胃大部切除术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8例,脾切除8例,结肠根治术10例,坏疽性阑尾穿孔手术20例,坏疽性胆囊穿孔9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15~71岁,平均(45.8±7.8)岁。将纳入的60例按照2019年3~7月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将2019年8~12月的患者分为实验组,每组各30例。纳入研究的患者病例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给所有患者入院后予完善所需要的各项常规检查。针对手术完成的患者,术后均常规给予相同的给药、换药等治疗。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嘱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早日下床活动。在进行腹部手术后应尽量在保证不牵动伤口的情况下早期下床活动,人体在直立的状态下腹腔内容物会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而自然排列,并且腹部脏器的移动还能刺激肠道蠕动[4];可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防止术后肠胀气[5]。

1.2.2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皮内针:取天枢、足三里两个穴位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术后肠胀气的针刺护理[6]。操作:病人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天枢、足三里两个穴位处皮肤,皮内针操作消毒定好穴位后,以平针平泻手法,直接将皮内针埋入穴位,按压1 min左右,如果患者感觉酸胀痛需取针稍作调整。每日一次。

1.3 疗效观察

1.3.1 疗效标准:痊愈的标准是治疗后能够自主排气,有肠鸣音,无腹部胀痛且能够正常饮食;而有效地标准是治疗后基本的症状体征消失,但仍然会出现食后腹胀不适;若经治疗患者的当前症状体征毫无变化则为无效。治疗后痊愈患者和有效患者皆纳入总有效率的分子中。

1.3.2 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1 h内开始排气的人数,计算百分率。

1.4 统计学分析。用SPSS 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行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并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从痊愈率的角度上看,对照组的痊愈率远低于实验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从总有效率的角度上看,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远低于实验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具体数据如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1 h内开始排气的人数比较。实验组成功排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具体数据如见表2所示。

表2 两组1h内开始排气的人数比较[n(%)]

3 讨论

传统中医认为肠是六腑之一,生理机能为“传化物”,生理特点为“泻而不藏,实而不满”。腑要保持畅通方可维持正常生理机能,肠是传化之腑,“通降下行为顺,滞涩上逆为病”[7]。而腹部外科手术对患者是一种严重的应激反应,手术创伤可使局部皮肉、血脉、经脉受损,导致血络损伤、湿热阻滞、气阻血瘀,使患者胃肠功能受到抑制,胃气不降、腑气不通,从而不利于其术后排气,易出现肠胀气、腹胀等现象。腹部手术后也经常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的现象,如腹痛,腹胀,肠鸣音减弱[8],打嗝,食欲不振等等。同时,手术创伤还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七情通于五脏,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恐伤肾、忧伤肺。负性情绪的产生易紊乱中枢神经及自主神经的调节机能,易导致腹胀、腹痛等并发症,进一步影响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及身体健康的恢复。

因此,针对腹部手术后肠胀气的患者,恢复其胃肠功能、理顺“胃肠气”是关键,治疗应以降气和胃、行气通腑为主。目前,针刺治疗腹部手术后肠胀气已经积累了较多临床经验。针刺选穴多选择足阳明胃经穴,如足三穴、合谷穴等。临床上多根据患者的体质进行辨证施治,起到共奏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能生发胃气、降逆和胃、通调肠腑。刺激足三里能够有效地增强体内的胃肠道蠕动能力,促进胃肠的血液循环、刺激胃肠神经、加速胃肠新陈代谢,利于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天枢穴在人体正中,为天之枢纽、肠之募穴,是肠经气血的主要来源处。刺激天枢穴具有理气消滞、调理肠腑的功效,针刺天枢穴能调整肠功能,使之趋向正常。

本次实验中,实验组痊愈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53.3%、76.7%(P<0.05)。实验组进行护理后1 h内开始排气,排气率成功为88.3%,显著高于对照组58.3%(P<0.05)。研究表明,皮内针刺激天枢穴、足三里穴利于腹部手术术后肠胀气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可促进肠蠕动、促进患者的预后和康复。本实验结果与现有大量临床研究结论一致。

本次实验主要是针对腹部手术后出现的肠胀气功能紊乱来进行对比。目前各大医院对解除腹部手术后腹胀方法的仍在进行着不断地探索,但是结果仍然不尽如人意,一些侵入性操作给术后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感,不易较长时间运用如放置胃管、肛管排气等;灌肠会使患者的痛苦增加而且操作复杂护士工作量大;而对于术后要求严格禁食者口服中药汤剂有一定的风险,同时中药起效慢;足底敷药的患者无法下床活动,自身运动受限,同时甚至有中医药大学尝试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而大量临床实验证明,皮内针刺关键穴位对于改善胃肠道功能,减轻肠胀气具有一定的功效。故应用足三里,天枢穴进行皮内针刺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皮内针用于腹部手术术后肠胀气患者利于其胃肠功能的恢复,可促进肠蠕动、促进患者的预后和康复,且价格低廉,创伤性小,副作用少。

猜你喜欢
天枢胃肠功能胃肠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术后早期促康护理措施对肝癌开放性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尊敬
尊 敬
长寿名穴保健康
蒋天枢:无偿完成老师的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