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明亮
【摘要】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光靠空洞的讲解、呆板的分析,是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隽永、语言的优美,无法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的。本文提出“渲染情境,触境生情”“亲历体验,移情入境”“开启心境,释放个性”“反复涵泳,浸情于境”等四种语文课堂策略,旨在营造一种情智交融的课堂氛围,从而唤起学生语言生长的活力。
【关键词】情境 体验 个性 涵泳
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常常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学生更是如此。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想象文字所描述的意境、蕴含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发现,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学生意思都已领会,有的都已会背,但是却并未能调动起他们内心的情感。“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转变观念,大胆改革教学方式和课堂形式,善于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审美的主体,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受、体验,把语文课堂升华为获取知识、享受艺术、陶冶情操的精神殿堂。
情感一般是从对事物的具体感受中产生的。当人们习惯于以概念、逻辑思维等去间接地了解事物时,事物的很多真实、鲜活、具体的东西就会被过滤掉。语言文字有时限制了一个人在具体情境下的实际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地创设出符合教育规律和儿童认识规律的情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情感得到激发,从而提高了他们对文本的领悟。
【案例1】
上课伊始,教师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画树叶,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画。
教师在一旁独白:一只只嫩生生的小手,在黑板上自由“舞蹈”,一个个“舞蹈造型”——一片片叶子布满黑板。这仅仅是一片片叶子在展现吗?不,这是一扇扇心门在洞开,这是一颗颗心灵在舒展,这是一朵朵心花在怒放……每一片叶子都很美,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板书:做一片美的叶子)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老师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时的导语。孙老师的语言,宛若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在教师有感情的吟诵中,课堂上传递着与课文文本相同的浓郁散文气息,学生似乎已隐约触摸到文章跳动的脉搏。
体验是一种包含感受、情感、理解、领悟等诸多心理成分在内的复杂心理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深刻的、积极的体验中,主体有一种强烈趋近客体、与客体同一的心理倾向。在体验中,“物”与“我”的距离缩短乃至消失,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自我仿佛移入到客体中,与客体融为一体。体验是内化发生的前提条件,体验的过程就是内化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以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支点,通过课堂表演(我来演一演)、情境练说(我来说一说)、变换角色(假如我是……)、换位思考(如果是你……)等形式,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绪化、经验化,给学生更直接、生动、丰富的感受。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一次次难忘的情感体验中感受到情,享受到美,体味到趣,领悟到理。
【案例2】
一位教师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引导学生体会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形象時,是这样设计的:
师:如果是你在这黄河的羊皮筏子上,你的感受如何?心情又是如何?
……
师:假如艄公来到了我们的课堂里,你对他进行现场采访,你会问什么问题?把你的问题写下来。
学生现场采访艄公。
教师扮演艄公,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现场采访。
(采访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凸现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充分感受了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主选择:
1.黄河,我想对你说……
2.艄公,我想对你说……
3.同学,我想对你说……
4.我想对自己说……
5.我想对××说……)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进行换位体验、现场采访、情境练说,巧妙地把学生引入了文本,通过亲历体验,使学生内心的情感得以生成。学生在为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高大形象击节叫好的同时,也把他的这种可贵精神根植在了自己心中。当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主人公有机地融为一体时,学生在自主感知、有感情的诵读中内化了文本言语,积蓄的情感便会如开闸的江水一般倾泻而下。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学生不仅能获得美的享受,人格品质也将会得到提升。
语文课堂,不仅是一个学生凭借书本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的、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感受,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经生命化、个人化而真正走进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真正变成学生的精神食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从各种形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给他们发表独特意见的空间,营造宽松的思想环境;要善于引导学生敢于从新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提出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对学生与众不同的说法,教师要充分肯定,不要为追求标准答案而掐掉了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应支持学生新颖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活跃、自由的课堂讨论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闪光,在碰撞中舒展、凸现。
【案例3】
课文《蒲公英》中有这样一段话:太阳公公看见了,亲切地嘱咐他们:“孩子们记住,别落在表面上金光闪闪的地方,那是沙漠。也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那是湖泊。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
师:听了太阳公公的嘱咐,你想把家安在哪里?
生1:我想把家安在空中,自由自在地生活!
生2:我想把家安在湖边的泥土里,充分吸收水分!
生3:我想把家安在牡丹花下,闻一闻她的芳香,静静地欣赏她的美丽!
生4:我想把家安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创造大自然的奇迹!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用成人的惯性思维来对文本进行解读,这样很容易抽象出“要听话”的表层意义,同时也会束缚住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的价值取向有悖于新课程的理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每个学生由于其个人的生活体验、情感经历、文化积淀不一样,即使面对相同的文字,产生的内心体验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文本进行对话,鼓励他们用个性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心情轻松,激活记忆,浮想联翩,情感自然得以释放。
古人有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宋代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课堂上,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借助情境反复涵泳,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想象,进而在感悟中有所创造。
涵泳,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即摄取——消化——积累的过程。摄取,就是让学生接受有价值的文本信息;消化,则是让学生沉浸其中,反复吟泳,细细体味语言文字的意境,进而参透文本,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积累,是让学生在參透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记忆,储存记忆。
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等反复涵泳,有助于帮助学生体味文中的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掌握节奏、韵律。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更多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语感就是在对各种作品的反复涵泳过程中感悟规律意蕴,进而形成他们心灵中的一种积极创造的力量。”在反复涵泳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文字中间蕴藏的情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内心体验,更完整、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
“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有情味,情境交融,充满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有情趣,自由轻松,个性飞扬,这应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营造情智交融的教学氛围,能拨动学生心底的涟漪,激起智慧的浪花,唤起学生语言生长的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新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