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惠琴
教育家李海林教授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好的学校生产了专门管理自身学校的知识,他们用这些个性化知识管理自己的学校,让学校最终拥有了学习型组织的特质。
浸润在这种学习型组织中的优秀教师,一定是知识的生产者。他们会用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管理自我,影响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那么,教师在什么情况下会生产新的知识?
有位教师发现几位学生(男生、女生都有)一吃完午饭就喜欢往同一处树丛中钻。起初她并没有往心里去,后来好奇心驱使她走近了那片树丛。这一看,她发现这片树丛里的三棵大树构成了一个洞穴,能容纳四五个学生。他们正席地而坐热烈地谈论着什么。这简直就是学生的“秘密基地”啊,怪不得学生这么喜欢这里。
这位教师据此产生了新知,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校园在学生的心目中充满了神秘感;喜欢冒险,不是男生的专利;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她由此推断:校园自带的育人功能往往被我们忽略了。除了日常活动的地方,帮助学生熟悉校园的角角落落很有必要。越隐秘,越有吸引力。
所以,走进学校,观察、发现问题,寻求问题的实质,感受在其中活动的人会怎么想,产生解决办法,新知识就已经产生。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落实“双减”工作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升学业质量。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得不够理想时,必须“发展”新的知识。比如,学生作业的整体设计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提高、教师个体工作的时间如何统筹……可以说,落实“双减”的路径之一,就是教师自身产生新知识。
成为知识的生产者,教师的问题力会得到提高。教师会更多关注学生本身,关注影响教育教学行为的细枝末节,提升感知问题的敏锐性、针对性、逻辑性,看见人、关心人、爱护人、保护人,尊重、开发人的价值,使之成为教育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理念。
成为知识的生产者,教师的设计力会不断增强。教育教学行为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双减”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都是系统性问题,解决的方法需要精当设计,要懂得用整体思维来面對问题解决,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教师当如设计师,并不断提升设计力,问题解决的效度也就可以提高。
成为知识的生产者,教师的转化力会逐渐提升。新知识的产生需要精准表达,更需要有效转化,与教育教学的实践相融合,指导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同时,教师可以将新知识向经验层面进行转化,通过交流、对话进行传递,扩大新知识的应用范围。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新知识向学术层面进行转化,赋予其学术价值,内化为自身的教育教学观点,为自身的专业发展夯实基础。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