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雯静
摘要:一年级小学生处于接触到常规教学模式的开始阶段,对于学校要求和课堂要求概念较为模糊,所以需要帮助一年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主要针对小学一年级体育课程常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现实需求提出针对性建议,希望帮助一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课堂;常规教学
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具有足够的好奇心与期待,在小学一年级体育教学开展中,需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环境,教育人员需要正确引导学生,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一年级学生对于课堂常规要求相对陌生,教师需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升学生练习兴趣,不断提升一年级体育课程教学效果,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人生。
一、队列队形教学策略
体育课程需要保持有序有效开展,需要让学生按照标准进行位置排列,如何让学生快速安静进入队列,明确听到教师发出的指令,已经成为重要问题。体育课堂教学开展中,队列和队形属于基础条件,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合理调控队列队形的方法,得出以下想法。
首先,一年级学生对于位置概念相对模糊,会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站队,并且没有快速找到准确位置的能力,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很容易忘记自身位置,课堂纪律混乱,随意说话现象经常出现。因此在站队过程中,可以使用号码编排的方法进行排队,让学生逐渐拥有快速集合、站队能力。在使用这种方法的开始阶段,需要在每个学生身上贴上相应数字,之后按照数字顺序进行练习,这样每个学生可以记得自身排序位置,快速进行站队。
其次,在集合过程中,教育人员需要引导学生寻找排头,学生只有明确排头的位置,这样才能快速成队,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记忆自身位置。例如可以引领学生练习四列横队,根据学生身高高低进行依次排列,之后合理开展找排头活动,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段时间内完成集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行组队练习,有序组队和解散也能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率,对于保证学生安全有着很大帮助。
二、课堂教学策略
(一)逐渐丰富教学口令
在一年级体育课程中有很多教学口令,这些口令会让学生感受到严肃或者无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需要将体育课程中使用的口令变得更加有趣,缓解枯燥的课程学习压力,让学生对体育学习充满兴趣。例如在学生集合时,教育人员可以将常规的口令替换成“看哪一组学生站得好”,之后挑选站队最为整齐的一组学生进行表扬,帮助学生树立正面学习榜样,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效率。通过合理的口令变换方法,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提升学习效率同样有着重要作用。
(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一年级体育课程开展中,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身体基本活动,学生可能对单调的动作产生反感,同时也会厌烦肌肉疲劳和肌肉酸痛。若想逐渐提升学生体育锻炼兴趣,需要合理编排教学内容,通过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在情境教学模式中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低年级投掷游戏教学中,可以将固有的运动器械进行替换,让学生在掌握练习技巧时感受运动魅力,同时也能消除传统投掷项目带来的危险。
(三)为学生提供表演舞台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得到教育人员的认可非常重要,教育人员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表演机会,让学生证明自己,展现自身优势,不断增强自信,体育运动技能也得到了锻炼。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将其变成动作指导员,让学生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也能在学生的互相学习中,增强遵守课堂纪律的意识。在学习体育教学内容时,需要选择学习态度较好、动作标准的学生进行示范,对学习进步明显的学生进行鼓励,提升学生锻炼兴趣与体育能力。
三、安全课堂构建策略
(一)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在体育课程安全教育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播放安全课堂小知识,告诉学生应该如何保护自身安全,同时也不能伤害其他同学。例如,跑步过程中不能进入其他同学跑道,跑步过程中也不能拉扯其他同学等。在炎热的夏天运动之后,不能在短时间内用凉水冲洗头部,通过课程上的讲解与练习,让学生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同学。
(二)做好准备和热身活动
在体育课上课之前需要做好热身活动,通过这种方法保证身体机能协调性,将运动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也能让学生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在完成教学活动后,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拉伸和放松活动,充分放松可以让学生身体更加健康,同时也能稳定学生情绪。下课之后,学生需要有序离开操场,达到安全教学的理想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小学一年级体育课堂常规教学小策略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方法得出,良好体育课程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有着直接影响,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课程制度仍然处于慢慢形成状态,一定要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多元教学方法,构建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参考文献:
[1]魏明年.小学中年级体育课堂常规教學管理小策略[J].中华少年,2020(17):36-37.
[2]刘芳.小学一年级体育课堂常规教学小策略[J].新课程(中),2019(0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