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月玲
摘 要:STEM理念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科学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引导受教育者尝试进行多学科能力交叉应用,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STEM教学理念应普及到幼儿园这一教育层次,为幼儿今后的理论知识学习、各项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STEM理念;幼儿园课程;融合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5-0033-02
引言
STEM理念中的字母縮写依次分别代表的是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利用交叉应用和发散创造思维来锻炼学习者的各项技能及综合素养是STEM教学理念的核心意义。利用STEM理念来开展幼儿园的课程教学,能初步培养幼儿的基本素养及多项技能,为幼儿今后成为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做好铺垫。文章就如何将STEM理念与幼儿园课程进行融合开展了以下的探究讨论。
一、结合幼儿园基础知识的讲解,实现“科学”能力的培养
STEM教学理念的特色是注重实践和创新,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STEM理念中,“科学”占据了第一位置。“科学”在其中的意思并非我们理解和接触的狭义科学,它代指的是广义的理论知识,包括多种学科、多个研究方向的理论基础知识。可见,学习科学知识是实现有效实践的重要前提。要想逐渐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幼儿创新实践的思维,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和素养,我们就要先从理论知识入手。对于幼儿来说,抽象的、复杂的理论推理及概念是无法理解的。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基于幼儿的生理及心理年龄来开展科学知识的教学,让幼儿能够从生活常识平缓过渡到科学知识,有效帮助他们逐渐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例如,在日常的幼儿园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引导幼儿对“科学知识”有一个大致的概念,促使幼儿在正确的概念指导下再进行更深入的知识学习。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幼儿熟悉的科学现象来进行科学常识的普及教育。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列举一些日常的气象现象、天气现象、植物动物活动现象、人的日常活动现象,比如,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多云、下雨、下雪等天气现象的出现;春天的时候植物变成了绿色,小花、小草也逐渐发芽,而到了秋天树叶就会变黄,花草也逐渐凋零;人类每天在晚上的时候要睡觉休息,白天进行各类活动等。这些现象都是幼儿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教师在幼儿发表意见之后,可以进一步帮助幼儿建立“科学现象”的概念,让幼儿逐渐意识到这些日常现象的出现都是受自然科学规律的影响所致,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具备规律的现象,“小草、小花”等植物的生长、死亡也受到自然科学规律的影响,而这些自然科学规律就起到了维持各样生命繁衍、自然界各类物质循环更替的作用。利用这样的生活实例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幼儿的课堂注意力,更容易实现科学知识的导入教学。这样能让幼儿带着兴趣和好奇心进入更高层次的科学知识的学习,也为幼儿后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让幼儿逐渐养成观察生活现象、引用生活实例来探究科学知识的习惯,从中学习更多未知的知识,接触更多的学科,逐渐培养幼儿探究科学、观察自然的良好习惯。
二、利用幼儿园日常生活及活动,培养幼儿的“技术”意识
“技术”这一要素在STEM教育理念中代表的是注重实践应用的相关技术工具,能够帮助学习者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的一种重要辅助工具。因此,锻炼幼儿的技术能力是我们在第一阶段“科学”的教学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幼儿园中的大部分幼儿都处于3~5岁的年龄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对一些新鲜的事物都抱有热情,喜欢亲自试验和探究。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幼儿教育中将重点都放在如何在幼儿这一好动和好奇的阶段保护他们不受到伤害,以警告、劝慰的方式让幼儿意识到部分事物存在的危险,起到对幼儿的看护作用。但是过度的“保护机制”会束缚住幼儿的天性,也会让幼儿缺乏探究世界的机会。我们可以转变教学思维,结合STEM教学理念,适当地帮助幼儿开发属于自己的动手动脑天性,正确引导他们的心理,借着良好的契机来培养幼儿的“技术”能力,让幼儿运用自身的创造思维,利用双手来进行简单的操作,对他们开展初步的技术培养,迈出提升自身技术能力的第一步。在幼儿园日常的带领活动中,利用一些新鲜物品来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让幼儿带着好奇心理亲身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发现一些有趣现象和常见规律。教师可以在幼儿的动手实践中,对其进行及时引导,帮助幼儿解决遇到的难题。例如,在课堂上带来一个手工制作的建筑模型,利用模型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然后告诉幼儿:“这件模型是老师亲手制作的,同学们如果有兴趣亲自尝试一下的话,也可以拥有一件相同的模型艺术品。”然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根据其展示的相关拼接步骤,利用发放的模型纸质零件边思考边动手,动手和思考的过程就是培养幼儿简单“技术”能力的过程,让幼儿逐渐适应这种思考与实践同步的学习方式,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幼儿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幼儿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幼儿的进程情况,观察幼儿是否遇到了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践情况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帮助幼儿通过自我思考和教师指导来攻克难题。值得注意的是,在锻炼幼儿的“技术”能力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好开展活动的素材,要使活动素材既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探究实践,又要保证幼儿的安全。教师可以用纸质的零件和物品来代替木质材料和不锈钢制品,保证幼儿能够在安全、欢乐的环境中实现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结合具体生活案例及问题,引导幼儿尝试进行初步“工程”探索
很多幼儿教师在看到“工程”这一教学元素时,经常感到不可思议,认为“工程”这么复杂又庞大的词汇怎么能够应用到幼儿的教学中呢?但其实“工程”并不是指我们认为的那种大型项目、建筑以及实验,它指的是一种思考能力和策划思维。“工程”素养的培养,可以让幼儿学会以独立、独特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以不同的思维来解决不同的生活实际问题,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独立的策划和思考推导,预想策划实施的可能性、问题解决过程中会出现的突发情况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情况等。这就是STEM教育理念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要利用合适的事件及具体问题来锻炼幼儿的这种能力,让幼儿不再从孤立、片面的角度去探究事物,而是以统筹、全面的观点来对问题进行客观审视和各方面研究,将幼儿的思维能力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但是,基于幼儿自身的真实状况,想要实现培养幼儿完全形成统筹规划、独立策划和捋顺程序的能力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基于客观来培养和提升幼儿的“工程”意识,让幼儿能够在学习中对事物的看法更深刻,在幼儿的心中埋下“工程”意识的种子,为幼儿今后接受更高层次的知识技能教育夯实基础,做好铺垫。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和问题来初步锻炼幼儿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案,逐步加强对“工程”能力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抛给幼儿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幼儿自主思考,想出解决方案。如“小明今天上午的空余时间是早上八点到中午十二点,在这期间,他要学习一小时的钢琴、和朋友丽丽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还要陪妈妈逛2个小时的超市,大家想想怎么安排才能让小明从容不迫地完成这些事情呢?”。这个案例有利于锻炼幼儿的日程安排及统筹规划能力,让幼儿学会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多件事,并且能够将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进行合理分配,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精力来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在这期间,教师可以对幼儿提出的简单方案进行点评,引导幼儿逐渐将自己的方案进行完善,锻炼幼儿的策划、思考以及自我评价能力,实现“工程”意识的初步渗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