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方法之于初中语文预习提示的启示

2021-10-17 07:00黄勇苗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目录学

黄勇苗

摘 要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课前的助读系统上设置多种形式的预习以期达到学生自主预习的高效化。在包括预习提示、注释、练习、单元导语等在内的教材助读系统中,预习提示呈现为课文之前的一段引导说明性质的文字(包括课本的提示与教师的语言提示),与文献中目录的作用与形式有很大的相似性。发展完备的目录学方法在知识掌握、内容概述与主旨提炼中对语文课前的预习提示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目录学;预习提示;导读

“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尚书》有青丝编目录”[1](卷三八任彦昇《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注引《七略》语),这里是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在图书整理校验工作中编写成《别录》《七略》两书。此两书已亡佚,班固依《七略》所作《汉书·艺文志》,对《汉书》做出分类与提要说明。目录的作用在于将大量文献整理成精简序文,从书名、篇名到作者、主旨、价值、版本等等方面对本书做出简要介绍。语文课文预习提示也是在较长的选文前以小段文字加以引导与概述,由此观之,目录学方法与语文预习提示有其相似性。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是篇名或书名,“录”又被称为“叙录”,包括解题、提要等。我们这里所说的目录学与初中语文预习提示所关联的部分在于“录”。“目录学之大用,当然首呈现于读书指导”[2],作为读书指导的一部分体现,预习提示效果在目录学关照下可以获得较大提升。

一、 “叙录”与知识把握

“何谓目录,目谓篇目,录则合篇目及叙言之也”[3]。叙录中包含大量的信息可供参考,如《太史公自序》中对于《项羽本纪》的小序:“秦失其道,豪杰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从这个目录中我们可以得到项羽的主要事迹材料说明,了解文本表述的历史背景知识。

在初中语文课文学习中,课前的预习对课堂效果起到一个奠基的作用,学生课前对于文本的背景知识了解程度又是影响课文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初中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有限,对于背景知识的助读作用较为依赖,如何组织合理的预习提示语言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难题。部编版教材中也有涉及背景知识的阅读提示呈现,如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的阅读提示“柳宗元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常常探山访水,流连于自然胜境,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本文为其中之一”[4]。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小石潭记》写于作者被贬谪后寄情山水的场景中,背景知识的呈现似乎给了学生一种情境化的理解氛围,让学生在一定的背景掌握中去进行阅读与理解。

不仅仅是背景知识的把握,阅读提示还有介绍文体知识、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功效。如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一文中的阅读提示语:“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阅读课文,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5]124就是对于寓言这种文体的大致介绍,帮助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寓言这种文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介绍语言特色方面如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的阅读提示:“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幽默,富于感情色彩,耐人寻味……”[6]。无论是文体还是语言都是课前学生对于文本相关知识的了解,基于这种了解的阅读学习会扫除部分阅读的障碍,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空间。

除教材中的预习提示外,教师的话语引导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的阅读环节起到连接生活与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作用。如何将预习提示与话语引导有机结合是一线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去思考的一个问题,其效果也是其他性质的阅读所没有的,日常的阅读只有书面语言的导读,教师的话语导读可以说是书面导读的有效补充。部编版教材中对于预习的提示已经较为完备,教师的作用在于置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才会达到一种指向性的阅读效果从而消除无效阅读。以上述《小石潭记》的预习提示为例,在上节课结束时提出预习时让学生总结文中描写的景物并分析修辞手法,以达到描写修辞知识的了解,为掌握知识打下基础。对于教材中不同类型的预习提示,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对教学策略对做出相应的调整。文本背景类预习提示需要教师增加问题提示,语言特色方面的预习提示则需要教师布置总结语言特色的提示要求……总之在知识掌握这一方面,教师可以以问题为核心导向,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自我学习相应知识。

二、 “叙录”与内容概括

内容概括是通读文本后对文本的大体印象,也是细度文本后对文本的全盘把握是阅读必备的技能之一。内容概括在“叙录”中表现为内容提要,对于文本内容进行简要概括以达到读一行而知全文的效果。《汉书·艺文志》总序有言:“每一书已,向辙条其篇名,撮其指意,录而奏之”[7]班固将整理《汉书》的成果以内容概括的方式呈现给帝王知悉,将原本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量才能知悉的资料精简为小篇文字,以达到快速知晓的功效。

以前文中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对于《项羽本纪》的内容概括来说,短短三十二个字将项羽的主要生平特别是业绩精要地呈现,读者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把握《项羽本纪》的主要内容,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读者期待。初中教材有部分篇幅较长的选文如七年级上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九年级下冊的《陈涉世家》。通过对相应预习提示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部分较长选文的提示中有对于内容概括的部分,如《陈涉世家》预习提示中出现“陈胜、吴广率领区区数百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却能挑战兵多将广、武备精良的秦朝,揭开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8]这样的概括选文内容的文字。从这短短的数十个文字就可以大致把握选文内容—陈胜、吴广的起义过程。也有一部分长篇选文没有在预习提示中进行内容的概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预习提示是关于问题导向的文字,引导学生联系鲁迅儿时与自我童年进行对比,促进学习迁移;另外还有对于阅读方法—默读的的阅读建议。教师的言语导读就可以在这篇文章的预习中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象征的地点进行内容的大致介绍达到内容的把握。

作为预习提示的补充说明,教师的言语导读是学生有效阅读的关键推力。“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9]这里的第四学段指的是七到九年级的学段,也就是初中学段。在这个阶段里学习内容概括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在课前预习的言语概括就是一种很好的示范行为。模仿与对照的心理会让学生在锻炼内容概括能力时自然而然想起类似的行为,由此举一反三,这时教师的示范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内容概括的能力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备的能力,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策略性能力。出现在课文讲授前的导读语言中涉及的内容概括方面的言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长篇选文的预习提示中没有内容概括的情况,适当在导读语言中增加内容概括有利于学生读者期待与问题意识的形成;其次是偏重文体介绍的选文,内容概括不会影响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效果;最后是古诗文的学习,在文言文与诗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句式、意境等不牵涉主要内容的知识。由此看来,在初中阶段的教材选文的预习中,需要教师在预习的言语引导中包含内容概括的情况还是较多的,学生的理解效果也会随内容的不同把握程度而变化。教师有必要加强引导能力,特别是在引导中加入不影响阅读的内容概括成分,以此达到学生预习效果的理解预期。

三、 “敘录”与主旨提炼

主旨的提炼属于阅读的深层阶段,当阅读逐渐深入,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感情的表达会跃然纸上。在古典目录学中,“叙录”部分对于主旨提炼的展示不在少数。拿前文中《项羽本纪》的小序来说,“秦失其道,豪杰并扰……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两句分别道出了项羽起兵与失败的原因。从“天下非之”这类判断性的语句来看,作者对于项羽“诛婴背怀”的行为持否定态度。任何人为的记载或创作是无法达到绝对的客观性的。“虽然目录要求客观地反映图书的内容和版本等方面的信息,但也难免会受到编目者主观因素的影响。”[10]所以主旨的提炼一方面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一方面也是对于文本所表达情感的佐证,通过主旨的把握,再次深入文本体味作者的情感表达。

那么如何将阅读后所产生的理解在预习提示中加以展现是我们面对的挑战。前文我们提到的预设问题就是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在预习之前提出相应的问题来达到主旨提炼的效果。以上文说到的《小石潭记》为例,教材的预习提示中已经隐晦的说明作者的写作背景与意图,那么教师提出“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这类的问题学生就能很好的把握文章阅读的大方向。学生的自主阅读时会随着提示与问题进行思考,在美景之下蕴含着怎样的情感、作者写作时的心境等。

部编版教材也有在预习提示中出现主旨提炼的情况,如七年级上册《诫子书》的预习提示中出现“课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了。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这种情感”[5]81的内容,不仅明确指出文章的主题与情感,还提出注意事项,在学生的预习中形成体会情感的意识。这类提示可以很好的让学生对文章基调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从而在了解中去理解。初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盲目的去大量阅读文本,而是在阅读中高效的把握信息并提炼主题。阅读能力的提升首先也是阅读意识的提升,在阅读之前随着教师的问题引导,有目的的去阅读文本,并通过信息的把握来提取文章主旨。这类锻炼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在任何文本的阅读中这种意识的培养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自身的阅读策略从而真正提升阅读能力。

四、结语

虽然目录与语文中的预习提示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目录偏重于分类与概说,预习提示侧重于引导与奠基,但两者皆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导读。不管是目录还是预习提示都可以快速了解文本并把握主题,相似的作用和性质也让目录对于初中语文预习有很强的启迪效果。“阅读是一项主观性的社会活动,人们要想提高阅读的质量与效率就需要寻求方法上的指导和工具上的帮助,推荐性书评和推荐性提要能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阅读的对象进行揭示和报导。”[10]这样的“书评”和“提要”是目录学与语文预习提示的相似点,也是亟需完善的部分。教师通过对于完善预习的引导,在知识把握、内容概括与主旨提炼三方面完善阅读策略的提示,以此让学生达到更精准快速的把握文本信息、提炼主旨情感的阅读能力目标。

参考文献

[1]萧统.昭明文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539.

[2]国立湖南大学文院. 新目录学论丛[M].国立湖南大学文院集刊:第一期. 抽印单行本,1948.

[3]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3.

[4]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8.

[5]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7]徐建委.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笺证[M].北京:中华书局,2020:1.

[8]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29.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9.

[10]刘旭青,柯平.目录学知识在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应用价值[J].图书馆论坛,2019,39(06):133-138.

[作者通联: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目录学
呼唤21世纪的新目录学——柯平教授访谈录
《古本戏曲丛刊》五集目录考述——兼谈《古本戏曲丛刊》的目录学意义
西方目录学课程实践及其对中国目录学教育启示∗
——以谭瑟勒的《目录学概论》课程为例
两校合编目录学教材:从《目录学讲义》到《目录学概论》*
传承与融合并重,创新与超越相继
——管窥彭斐章先生目录学思想
1720年版《弥尔顿诗集》的排版、插图和导字——分析目录学案例研究
国内外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研究进展❋
《孟子》在我国目录学中的地位变迁及原因
数字时代目录学发展的趋势
姚名达:中国现代目录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