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 促体验 助深刻

2021-10-16 21:57何远庭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4期
关键词:思考与实践小学教学

何远庭

摘要:在备课《11-20各数的认识》的过程中,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笔者发现,计数单位“十”的出现,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古人计数”的情境载体。二是以生活中10个一包或者一捆的商品为素材。对于数位和计数器的认识,很多老师都是用讲授法直接告诉学生。笔者认为,对“十进位值制”的理解是数认识的核心,而“十进位值制”可以理解为计数单位和进位法则(满十进一)的高度统一。综上,引发了我对这一部分内容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小学;教学;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4-497

第一、计数单位“十”产生的必要性有待强化。

第二、过程性体验可以进一步深化。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上述问题难以有效突破。鉴于此,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活动,进行了跨学科尝试。

片段一:(计数单位“十”产生的必要性认识)

德育课上:

师:许佳璐小朋友的的格子里小星星快贴满了,要是再得到小星星,怎么办呢?

生1:在上面再贴一颗。

生2:不行,看不清是一颗还是两颗?

生3:用一颗大些的小星星代替几个小的小星星。

师:这个办法非常棒!代替几颗比较好呢?和你的同桌商量一下。

生1:5颗,一只手有5根手指。

生2:12颗,妈妈给我买的饼干一盒有12块。

生3:10颗,一眼就能看明白得到了几颗小星星。

师:如果你获得的小星星够10颗,就把它们轻轻撕下来,老师给你换1颗大星星,同时领取10颗小星星对应的奖品。

换位体验,思索中领悟。挖掘生活素材,创设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将古人的石子等计数问题,更改为自己的“小星星贴满了,怎么办?”的生活实际问题。问题的改变的带来了角色的换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地情感参与而诱发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对学习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1颗代替10颗”计数单位“十”的作用会尽显无遗,学生对计数单位“十”的必要性也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

活动体验,实践中感悟。“10颗换1颗”对应着“10个一就是1个十”。彻底改变了依靠机械识记来认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做法。随着10颗小星星兑换一个小奖品的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固化了计数单位“十”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感知,学生对“10个一就是1个十”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片段二:(创造“数位”)

数学美术活动课,环节如下:

1、随意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要求:一眼就能看出来,你画的是11个。给足充分的时间,然后展示学生作品。

2、规定画。用珠子画11。

(1)、用珠子画。希沃授课助手展示学生作品。

(2)、只用两颗珠子可以吗?想一想,然后画一画。

画好的同学,请把自己的作品盖起来,安静的等待还没有画好的同学。

(3)、用两颗同样大小的珠子可以吗?想一想,然后画一画。

3、计数器上画。

(1)、交流,统一数位。

(2)、介绍计数器,自己画一个计数器,并在上面用珠子画出11。

过程体验,突破中顿悟。数学是抽象的,只依靠数与物的對应表征,想要学生对事物有深度地理解与表达是不现实的。将数学跨入美术课堂,不仅时间、着力点等问题都得到解决,而且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和行为参与都比常规教学更积极,由此产生的教育意义也更深、更远。

以上,是笔者对跨学科教学的一次尝试,通过开展以上两个活动,让学生对计数单位“十”的必要性的有了充分感知并对数位有了突破性认识。可能还有待商榷。但是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情感参与来看,相对于传统数学课堂,无疑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深入。

参考文献

高大冲. 细节促进课堂教学——跨学科听课有感[J]. 新教育(海南),2014(6):9-10.

高大冲. "细节促进课堂教学——跨学科听课有感." 新教育(海南) 6(2014):9-10.

高大冲. (2014). 细节促进课堂教学——跨学科听课有感. 新教育(海南)(6),9-10.

猜你喜欢
思考与实践小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文言文教学进行思维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