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1-10-16 20:12李锦龙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4期
关键词:高效课堂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李锦龙

摘要:新课改以来,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育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数学教學亦是如此。为了满足小学数学中类比能力、运算能力、符号意识、理解能力等的培养要求,教师教育层面也需要更多的方法来助力。比如通过直观演示、引导交流的发现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信息技术在各个方面的成功运用,以及其迅速发展,都指向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极大优势。教师在该过程中,充当着信息技术的使用者,以及知识与能力的传递者,应当在该层面加以努力,以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助力的成功,让教育能够与高效课堂的要求接轨。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4-404

引言

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效率是一个重要的因素[1]。就拿课堂教学来看,小学生的课堂,是由幼儿园的游戏化课堂转变而来的,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往往会提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相反,倘若小学教育就此失去了趣味性,那学生当然适应不了。由此,便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是有必要的。比如音视频的播放,趣味性学习资源等的展示。为了完成在塑造核心素养的同时,完成高效课堂的建设,信息技术的助力会有较大帮助。教师可以从利用动画演示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联系生活实际、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思维形成这三个方面努力。下面,本文就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对核心素养下的信息技术助力高效课堂的建设展开研究与分析。

一、动画演示让数学教育中的问题具体化、趣味化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单纯的口述教学会让教育显得单调。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有部分教师沿袭传统的“口述+板书”这样的单纯的授课形式,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数学中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和常用解题方法的讲授,往往没有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但实际上,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单纯地以传统意义下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授课,这势必会影响他们学习的效果,进而影响高效课堂建设,所以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必要的。数学教师需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将数学问题由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基本理论以及方法讲解换为学生能够理解的形式,让数学问题具体化、趣味化。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小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的《认识钟表》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微课以及Flash动画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用Flash动画做一个钟表的动画,然后让时针和分针指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来辩识这是几点。还有可以用微课讲解钟表的辩识,在这过程可以用动画形象进行表现,让学生感兴趣。而且随着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们开始逐渐采用微课这种新型授课模式,学生也可以看一些网站上看的教学小视频,教师课前备课时,收集整理好优秀的、配套的微课或者视频资料,课堂上合理使用即可。这样的优点是能够使课堂形式多样、形象直观、内容丰富,避免老师的一言堂,从而让学生学习数学变得更有趣、更高效,实现数学高效课堂。

二、联系实际的信息技术让问题能够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有一些数学问题是在生活中能够找到原型的,在这个情况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往往会比较好[2]。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会觉得学习到的东西是无用的,反而会去想在生活中能不能有效运用。在这样的思维指引下,学生便会爱上数学的学习,因为学生觉得这个和自己有关,是有必要学且能够在身边运用的东西。那么就会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这时候教师再加以积极引导,例如说:“同学们,我们学习到这个是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学了之后,大家可以在生活中多试一试、用一用。”

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的《购物》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用电脑模拟找钱活动,让学生进行购物中的付款及找零的竞赛小游戏。教师在这之前先引导学生怎么辩识钱的面额,比如如何看一张钱是“多少”。然后,给学生两两组队,并且让学生分组在电脑中进行模拟付钱找钱活动,最后对找钱最快的一组进行表扬。当然不能忘记引导学生“同学们,学习了购物这一节课,大家跟爸爸妈妈去购物的时候,可以帮他们付钱找钱哦,看看谁是合格的小助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避免了学生直接接触钱,并且省去了准备道具的过程,实现数学高效课堂。

三、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思维形成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思维的培育也是一个教育重点[3]。但是有些情况下,有些推导或是证明只能在思考的条件下得出。所以,这对于尚未具备数学思维的学生来说,可能无法听懂,这时候信息技术的辅助则可以在其中起作用,能展示并模拟数学推导过程。这样数学教师就可以将有关的数学知识十分生动形象地给学生展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促使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完成高效化课堂建设。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圆》这一节的教学时,数学教师教授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可能会让学生无法理解。这时可以采用计算机模拟裁剪以及拼接的过程,从裁剪成32块到64块,一步一步裁成一个一个小三角形,然后拼接起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用周长的二分之一乘以半径该如何理解,由此锻炼学生的转化思维。还可以在一些数学题目的教学时用计算机寻找类似的题目,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模拟式推导以及搜索题目的高效能够催生出高效的课堂教学。

总结: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让教学中的步骤简化,并且达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4]。但是需要数学教师从利用动画演示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联系生活实际、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思维形成等方面努力,从而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化。

参考文献

[1]陈如深.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渗透的实践探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9(7):148-150.

[2]李发春.运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0(14):31-32.

[3]何冬青.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科普童话,2019(45):28.

[4]蔡国平.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渗透的实践兼谈[J].当代家庭教育,2020(14):165-166.

猜你喜欢
高效课堂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1+1”微群阅读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