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2021-10-16 20:29欧昭杰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有效应用高中历史

欧昭杰

【摘 要】本文基于主题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论述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有效应用的策略,提出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等具体做法。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 高中历史 有效应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8-0103-02

主题式教学,是指围绕以文本内容为基础提炼的主题所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的中心是让学生在良好的、具有高动机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围绕有意义的主题进行教学可以加速学生对新内容的内化及长期记忆。历史学科具有时间跨度大、细节知识点多、需要大量记忆等特点,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但大多掌握得不够全面、尚未构建起完整的时间线。基于此,采用主题式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一、利用主题式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主题式教学的主题往往是对本节课的高度概括。主题式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主题的选择,教师在选择主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兴趣点,在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主题。主题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本课的中心思想,抓住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便于学生在课程主题的基础上获得旧识的唤醒与发言的欲望,让学生在相对熟悉的氛围下进行新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高中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教学中,这节课对应的课标要求是概述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在课标的指导下,教师选定“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及其繁盛的原因”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在上课之初,教师先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如铜钱、《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贝币等,并提问:“看到这些你们想到什么?言之有理即可。”利用这些文物史料,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经济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开展。接着,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点明本节课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主题的拆分,学生讨论后决定从“中国历朝商业发展状况”“市变迁的概况”“古代对外贸易的概况”等三方面入手,探究古代商业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繁盛起来的原因。拆分好主题后,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内容,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探究任务。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学生熟悉的文物作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成就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附属内驱力,任何年龄段的学生都会对自己熟悉的内容更感兴趣、更有表达的欲望。教师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认真地选择新课的切入点,可以为学生创设熟悉、轻松的情境,降低学生对陌生知识的抵触心理,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利用主题式教学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该是课堂的参与者、组织者,而非领导者。采用主题式教学,师生通过语言的交流,共同对主题进行探究,可以增加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机会,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下以讲授法为主的单一课堂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高中生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的时期,他们可以敏感地感受到教师的态度,利用民主的态度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接受学习、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促进班集体的和谐发展。

例如,在高中历史《毛泽东思想》一课教学中,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及其指导意义,认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体会其非凡的历史意义与地位。这节课属于文化史的内容,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对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最终确定为“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出不同时期的毛泽东思想及其作用”。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主题,更便于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与实踐。确立主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内容的划分,学生很快地就按时分期领取了自己所在组的任务并讨论完成。此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这节课主题的认知,教师还准备了相关的高考真题,强化学生对该主题知识的应用能力。

民主的教学氛围,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可以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的积累,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主题式教学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改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利用主题式教学,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顺序进行编排的,一节课中可能包含着几个时代的发展特点,利用主题式教学可以带领学生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进行探究,最终完成汇总,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教师在采用主题式教学时可以在大标题下拆分出小标题,以便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历史课堂教学可以高效地进行。

例如,在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教学中,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了解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另外,这节课的内容是文化史方向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于是,教师确定这节课的主题是“近代以来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要求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为了丰富学生信息的来源,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如采用口述史的方式获取现代生活的变化情况,寻找旧照片、旧报纸等运用史料分析法了解近代的习俗变迁。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对这节课的主题展开积极的探究。正式上课后,教师先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并对学生表述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

高中是学生学习能力高速发展的时期,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往往超出教师的预料。在主题式教学中,学生能够在口述史的记录中受到讲述者的情绪影響,更深刻地感受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变迁,从而获得精神的提升与道德的培养。

四、利用主题式教学助力学生分组讨论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历史解释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且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基于此,教师采用主题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主题的限定下利用教材工具与旧识对新课的内容进行分组探究并得出结论,如此可以降低学生讨论偏题的概率,促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大量的思考和交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深入学习历史学科打好基础。

例如,在高中历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课教学中,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德国与法兰西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组织学生对比近代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的不同。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为这节课确定两个大主题,一是“合作学习,探索法兰西与德意志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二是“讨论对比美、英、法、德近代政体的异同”。要求学生围绕两大主题分组讨论并得出结论。

在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醒学生主题式教学下的讨论要时刻围绕关键字词展开,不要在讨论的过程中偏离主题,要围绕教材阐述观点,以确保课堂的实效性。

五、利用主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主题式教学,让学生在主题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的讨论,促使学生将教材中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解题思路,形成多元历史观,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主题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添加适当的对抗讨论训练,利用激烈的竞赛形式,深度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多角度的认识。

例如,在高中历史《古代的经济政策》一课教学中,这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以及影响。教师可以针对“重农抑商”这一知识点,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探究,要求学生结合史料、史实分析“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给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可以鼓励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历史学习本身就是主体对客观的反映,教材的内容也是一种相对客观观点的输出,并不一定能代表完全的史实,所以教师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只要有理有据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深入探究建立思想基础。

总之,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新知识,激活学生原有的旧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珊珊.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方法研究[J].中华少年,2020(14).

[2]余祯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6).

[3]袁凤华.如何在高中历史主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9).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主题式教学有效应用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拨动兴趣琴弦 奏响体育乐章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方法
浅谈循环训练法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分析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
主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