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内部治理:内涵、问题与实践路径

2021-10-16 06:15孔德兰李娇阳
职教论坛 2021年9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证书

□孔德兰 李娇阳

1+X 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具备类型教育特征的重要体现,是国家一项重大改革举措[1],是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重要制度设计,需要通过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引领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自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以来,以教育部为首的多部门陆续出台关于推进1+X 证书制度的政策文件。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将1+X 证书制度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举措的重要创新手段。

教育部自2019年3月以来先后发布了四批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四批培训评价组织共计301 家,涉及447 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第一批5 家培训评价组织,开发6 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第二批10 家培训评价组织,开发10 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第三批63 家培训评价组织,开发76 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第四批270 家培训评价组织,开发355 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据统计,前三批92 种证书对应全国证书试点27049 个,其中高职院校试点为14245 个。试点工作作为1+X 证书制度落地实施的最后环节,其建设成效直接反映并影响着1+X 证书制度以及国家资历框架的构建与稳固。1+X 证书试点工作高质量推进有赖于试点内部治理机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加强内部多元治理主体介入,促进各方利益最大化,协同共治以实现共同治理目标——夯实1+X 证书制度价值内涵、实践质效和成果共享。

一、高职院校1+X 证书制度试点内部治理的内涵与形态

“治理”是可能包含个人、组织、制度等的多个主体针对某一事务进行管理和协调的方式方法的集合[2],涉及方面较“管理”更为宽泛,更具灵活性、合作性。根据治理理论,“治理的实质主要是在公共利益的实现方式上强调由一元、强制、垄断向多元、民主、合作方向发展。”治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高职院校1+X 证书制度试点的内部治理结构,实质上是各试点院校内部在推进与治理1+X 证书制度试点所形成的程式化、制度化的结构,通过这一结构达到对内部治理主体间的分权制衡,并最大化地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目标,从整体上铺设试点院校1+X 证书制度运行与完善的轨道。

(一)1+X 证书制度试点内部治理主体

在国家1+X 证书制度治理层面上,治理主体范围广阔,呈现出多元化、公共性、综合性特点,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协会、试点院校、第三方评估机构等诸多主体。在高职院校1+X 证书试点治理层面上,学校、二级学院、各管理职能部门、各试点专业、专业教师、学生同样形成了分层级、多元化、协同性的试点内部治理格局。明确内部治理主体及互相之间的关系,明晰权责边界对于协同、高质量推进1+X 证书制度试点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对此,试点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制度框架及非正式规则确定各内部治理主体的权利与责任,达成内部协同治理理念共识,拓展内部各治理主体参与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利益共同体,提升治理成效。

高职院校1+X 证书制度试点的内部治理主体,纵向来看,包括试点层级化组织架构中的利益相关主体,以及配套的顶层设计和制度规范。横向来看,即为参与1+X 证书制度试点建设的每个利益相关主体,凸显协同共治。学校、工作领导机构、各二级学院、工作小组、试点专业等既存在层级制约,又具有必然的协同合作关系。对试点内部治理主体进行具体细化,包含学校领导组织、试点工作校级领导组织、各院级工作领导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如教务部门、督导部门、实践教学部门、财务部门等)、试点专业教研室、专业教师、学生等。在试点内部治理中,学校层面要充分发挥统筹指导作用,兼顾各方利益诉求,协调多元主体的“职、责、权、利”,处理好主体之间的关系,激发多元力量参与治理[3],全方位保障1+X 证书试点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

目前高职院校试点内部治理主体最为典型的组织架构主要是在内部教学与行政管理体制基础上进行顺延与拓展。学校以及工作领导小组仍处在治理主体的顶层位置,对试点整体治理状况进行把控;各二级学院证书项目组及各试点专业作为核心治理主体,以分院内专业群为组织单元对证书项目进行具体化、个性化推进,往往体现出“一院一策”的治理特性,直接监测试点建设成效,明确下一步治理诉求;试点专业教师与学生是组织架构中最广泛、分散的治理主体,对应证书治理的最终落地环节,既是实现内部治理运行的基础,又是凸显协同治理成效的关键(见图1)。

图1 高职院校1+X 证书制度试点的内部治理主体组织架构

(二)1+X 证书制度试点内部治理结构

从内在逻辑上看,1+X 证书制度试点内部治理包含了内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能力两大方面。内部治理结构又包括证书试点的组织设计、制度安排以及规则体系。组织设计是内部治理主体按照一定规则和规律形成的组织架构形态,目前高职院校试点最多的是以校长领导责任制的管理架构组织设计。内部治理的制度安排包含1+X 证书制度试点的内部领导体制,涉及权责分配问题,还体现在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考核机制、质量评估机制、激励机制、财务管理机制等诸多方面。规则体系则是1+X 证书制度试点内部治理主体在治理过程中达成的系统性的约定共识[4],具有参与性、公平性的特征。

高职院校1+X 证书试点以制度安排为中心,与组织设计和规则体系共同构成试点内部治理结构。在完整的试点内部治理结构中,制度安排通常包含但不限于领导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沟通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质量评估机制、动态调整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资源保障机制等,各个机制具有相同的整体治理目标,对应治理的不同层面;组织架构保障关乎到内部治理实施与决策;内部规则共识则是治理理念在除制度安排以外的治理机制与规则上的投射(见图2)。

图2 高职院校1+X 证书制度试点内部治理结构

(三)1+X 证书制度试点内部治理机制运行特点

1+X 证书制度试点内部治理机制运行路径特点表现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轨并行。运行方向不同,但治理目标相同。“自上而下”体现以学校层级划分的管理体制对1+X 证书制度试点内部治理的惯性影响;“自下而上”体现多元主体参与和协作对1+X 证书制度试点内部治理的优化诉求。

1+X 证书制度试点内部治理机制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首先是多元性、系统性。证书试点内部治理涉及多元主体协同,具备理念、制度、执行要素,具有目标、内容、路径,是一个完整的治理系统,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其次是民主性与互动性。与以往管理机制的单向性不同,从管理层到基层结构中的每位教师和学生都是1+X 证书制度试点内部治理的主动参与者,多向互动沟通、共享资源成果、开展民主决策。再次是适应性与发展性。1+X 证书制度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制度设计,其优越性体现在其成长性中。好的制度要有好的治理,试点落地环节的内部治理机制也应充分适应发展变化,不断提升治理效能。

二、高职院校1+X 证书制度试点的治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配套管理制度不完备

经过四批1+X 证书试点申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进入到试点行列,部分试点院校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建设后,逐步建立起贴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试点内部1+X 证书试点制度体系。一方面,随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群体规模扩大,证书之间的差异性扩大、证书种类的多样性增强、证书内容的复杂化加深;另一方面,1+X 证书试点内部治理主体间的协作更加紧密、权责划分更加繁复、利益相关程度深化。对于此,构建起专门用来保障1+X 证书制度试点良性运作以及协调校内各证书试点治理参与方权责与利益的制度体系尤为重要。

1+X 证书制度是国家推行的一项创新制度,其落地落实需要试点院校同步创新系列制度保障,旧的制度安排对于新事物来讲相对滞后。然而目前,多数试点高职院校的制度体系尚未健全,依然在原有的制度基础上按部就班、被动推进,或是处于摸索阶段,未形成覆盖完全、机制成熟的制度保障,甚至非正式的规则共识仍有待确立。例如,未能形成试点院校内部1+X 证书制度工作管理办法,就内部治理各方权责、决策程序、监督机制进行明确规定;未能构建相应的利益分配与补偿制度;未能确立相关经费使用办法与规范;未能完善质量保障制度与协同沟通机制,等等。各试点高职院校应深刻把握1+X 证书制度的内涵和意义,尽快建立起与1+X 证书制度相适应的试点工作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同时注重加强与证书培训评价组织间的合作,将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以及国家层面的整体治理衔接相融,多方激发内部治理活力。

(二)激励保障机制较缺乏

一方面,随着1+X 证书试点项目增加,各证书试点项目有限的专业师资承担了分量不轻的证书培训与考试等工作任务,完善1+X 证书试点工作教师激励机制变得更加紧迫。同时专业教师也是1+X 证书制度试点内部治理的治理主体之一,师资队伍的能力水平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职业技能培养成效和证书培训与推广效果。加强1+X 证书试点相关教师的工作量认定、落实绩效工资政策、明确多样化的激励办法不仅能够激发试点专业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更是对于整体试点工作推进中兼顾“效率”与“公平”的保障。

另一方面,激励1+X 证书试点建设相关的各类资源条件保障有待加强。国家大力支持各类院校开展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为试点院校配备专项经费。试点高职院校对于1+X 证书试点的经费管理与使用绩效有待提升,应进一步统筹好相关项目经费,在合理范围内降低成本,优化经费使用配置。同时,试点院校内部各类教育资源配置有待优化,应充分调动可用资源,包括资金、人力、教学、软硬件设施等用于解决试点工作推进的薄弱环节,如对1+X 证书试点所需的专业师资、教师培训、教材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考证所需的网络硬件与实训软件设施、实习实训场地资源等予以保障。

(三)质效评价机制不完善

行之有效的质效评价机制是实现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高质量推进的重要保障。当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已达到447 种,自2019年教育部职成司发布《关于扩大1+X 证书制度试点规模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家鼓励符合要求的各类学校积极申报1+X 证书试点,不受院校规模和其他严格条件限制[5]。随着四批证书覆盖领域愈加广泛、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愈加细化,从数量上看,试点院校的证书往往不是单个或几个,而是能够形成以某几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主的试点内部证书群体;从种类上看,申报的证书多围绕高水平专业群或主要专业群形成聚合。因各个证书的开发标准有别、整体计划发布进度不同、培训评价组织间实力存在悬差、证书对应试点专业各类资源条件差异等,证书增多后往往出现各证书项目推进水平不一、考核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对此,要求试点院校内部在推进1+X 证书制度中积极探索“过程质量+终结成效”的质效评价机制,对于各证书推进进度、成果、特色等进行长期的过程性质量监督,从考证计划执行率、考证通过率、师资培训、证书课程与教材开发、学分转换与认定等多维度,采用“定性+定量”的方式定期对各证书推进成效进行考核评估,反馈并治理存在的问题。从专项资金绩效出发,制订科学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合理的指标权重配置。

质效评价应不仅局限于建设期间的横向维度,更要在时间的纵向维度上延续下去[6]。全面评估1+X 证书制度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职业发展等带来的影响,对于证书的满意度和行业认可度进行实际考证,对试点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进行追踪调查。这一过程可能会涉及相对长的周期,但长期来看,对于1+X 证书制度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资历框架构建,能否反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及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高度融合具有长远价值。

(四)弹性治理机制待构建

试点高职院校1+X 证书弹性治理主要体现在试点内部的证书动态调整与衔接机制构建,增强1+X 证书制度在试点内部的适应性。不管是数量,还是种类,目前大部分高职试点院校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情况都相对繁多且复杂。同类证书存在同质化倾向明显、内容重叠度高、认可度有待考证等问题,不同类证书存在相互间孤立推进、试点内资源分配权重、进度悬差与冲突等问题。

一是针对同类别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筛选、优化有待构建证书准入机制以及证书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结合1+X 证书试点进展和试点专业实际情况,对后续的证书引入应“求精”而非“求量”,在组织证书质量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甄别筛选。在试点探索期间,数量众多的证书中不乏有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偏差较大、证书各方面资源建设较差、与专业群契合度不高、证书培训评价组织证书开发进程缓慢,技术支持不到位的证书,对于此类情况应当建立暂停调整和准予退出机制。从试点实践的角度,推进1+X 证书的优胜劣汰,保留更为优质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证书质量上夯实1+X 证书制度体系。

二是试点院校在引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时要充分考虑学校办学方向和专业特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使学生具备“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职业技能,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从这个角度看,证书的引入要有主次、成体系,而非无章法、求数量。1+X 证书制度试点建设也应同专业群建设架构和理念相契合,推动引入证书形成主次有序、特色鲜明的“证书群”体系。试点高职院校对应高水平专业群、新专业目录,做好证书建设规划,建立证书对应专业群的科学衔接机制,与专业人才培养形成配合度高、成效显著的组合力量。另外,要持续优化试点内部对应各专业群的证书结构和不同证书间的协调性和配合度,以共建共赢的理念促进各证书间试点内部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减少矛盾冲突,形成和谐有序的试点内部1+X 证书建设与运行格局。

三、基于提升1+X 证书制度适应性的高职院校试点内部治理实践路径

(一)建章立制:构筑1+X 证书制度试点组织架构与制度保障

完善组织架构和强化制度建设是落实1+X 证书制度试点建设、做好试点内部治理的先手棋。试点高职院校通过明确组织层级、责任主体、工作架构、制度安排全面保障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的组织及制度要素支持。一是确立校长责任制的科学领导决策机制,明确相关治理主体权责,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治理与决策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构建校院两级组织领导与管理体制,既要成立顶层设计、统筹指导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领导机构,也要明确负责管理、监督具体建设任务落实的各级工作组织。三是创新适应1+X 证书制度试点建设的制度保障,在学校原有制度章程建设的基础上突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色,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与高水平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使用建设、学分制度建设、招生就业等方面制度的契合与衔接,形成具有“1+X”显著优势和亮点的制度体系。四是形成规范和有效的制度运行机制,将制度保障落实到试点建设的每个环节,打通各级管理沟通关卡,统筹规范管理试点经费,形成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优化。

(二)多方协同:形成1+X 证书制度试点激励机制与良性互动

在高职院校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要全面厘清治理主体构成与各自权责及利益,建立多元化的协同治理格局。不论是1+X 证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或是证书培训考试等过程都需要多方参与、协同建设。建立常态的协同治理机制,不仅要强化对于1+X 证书制度的认识和重视、树立共同的理念意识,更需要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资源保障机制作为支撑和推动力,激发各个内部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的治理目标。

一方面,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创新多元激励举措,激发试点内部教师承担和参与1+X 证书制度试点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部办公厅等十四部门关于印发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 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提出“完善职业院校开展培训的激励政策,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补贴性培训”,推进试点院校教师培训工作量按照标准、规范的比例进行计算与认定,并与绩效工资总量增长挂钩;搞活内部分配,向承担证书培训任务的一线教师倾斜;建议试点院校在绩效工资总量中统筹考虑、合理确定承担X 证书考核培训任务的教师薪酬[7]。据此,试点院校应明确出台对于承担1+X证书试点工作教师的激励办法,综合运用绩效激励、晋升激励、荣誉激励和培养激励等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激励办法,如“绩效认定+工作成效评估激励+评奖评优政策倾斜+进修访学机会”等,在学校和二级学院两个层级上加强激励分配与调控,兼顾效率与公平。

另一方面,畅通各级沟通协同渠道,建立良性互动反馈机制,完善多方共治的民主决策机制。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是国家大力支持的改革措施,在1+X 证书制度试点探索期间,以“自下而上”为主要特点的协同治理关乎到推进成效,试点内部大到整体管理统筹,小到每位参与师生都应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一是在证书计划申报上给予各证书试点专业高度的决策自主权,引入哪类证书、哪个证书,申报多少,由试点专业根据各自培养面向、考证需求、行业企业权威认定等自主决议。同时,证书培训、考试等具体实践方面一线教师有充分的参与治理的权利和空间。二是在重要决策方面,例如组织领导机构、制度制定、规则确立、经费使用、证书申报裁撤等采用内部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决策调整,形成良性循环。三是打破各证书试点项目间的合作壁垒,推进不同证书间的联动协调、资源共建共享、互通有无,加强交流,对于好的经验做法积极进行内部推广与分享。

(三)质量督导:推进1+X 证书高效优质与可持续发展

各证书试点的计划目标实现情况以及取得成效需要及时、科学评估检验。在1+X 证书制度试点建设过程中进行过程性监控并定期实施质量评估有助于适时调整实施方案,集中攻克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凝练建设经验与成效,对下一周期的申报计划和试点建设计划拟定有重要指导价值。

针对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质量评价应设立一套全方位与之相契合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采用“专业—教学—支持—评价”的思路构建[8],兼顾过程监控与成效评估,对于试点工作的“质”与“量”进行全面把控,尤其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质”进行监控。过程监控主要是对试点内各证书的阶段性推进情况以及计划任务实现进度进行检查;结果评估通常应以一年建设为周期,依据上一年的申报计划、目标任务对本年度证书计划执行率、建设成效进行质量评价。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有赖于科学合理的成果指标量化机制,不能对以往的成果指标量化机制进行无差别使用。确定至少两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确定1+X 证书制度试点建设的全部任务维度,并设置权重,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育、证书培训、学分建设、证书考试计划执行率、证书考试通过率等;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进行量化和细化,设置量化等级,明确每一等级需达到的条件,并确定合理权重和加权方式[9]。

(四)育训相融:促进“1”和“X”的有效衔接与深度耦合

促进1+X 证书培训与教育教学衔接和耦合,首先是认清并处理好“1”与“X”之间的关系。其一要着眼于二者的融合,并非简单相加,而是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全面、充分、精细地融入到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中。其二要厘清二者的主次,“1”是主,“X”是辅,二者是主体和补体的关系[10],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关培养不能脱离基于学历的人才培养而自成体系,即为了“考证”而培养。“X”证书始终是一种赋能,推动“1”学历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最终落脚点还是在“1”上面。

第一,推进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融合1+X 证书技能与素质要求。对接教学质量标准,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分生源,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所要求的目标规格等内化在专业教学标准中[11],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增强专业教学标准的适应性。同时加大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以职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依据国家教学质量标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建立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指引的预期发展模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过程中增加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教学以及证书考核相关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探索拓展技能化教学模块,新增证书培训教学部分,重构教学进度安排框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进程表和毕业要求等均需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行调整,确保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考核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匹配1+X 证书对原有课程设置进行重构与优化,同时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理论素养与职业素养融入证书的能力标准与知识要求,增加具有过渡性、铺垫性和衔接性的X 证书教学模块,实施课岗对接、课证融合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技能与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开展“能力本位”的“互联网+”教法改革,打造高质量数字化职业技能课程,将学历课程与X 证书中的知识单元进行比对,分析二者关键点和融合面,“有针对性地置换、强化、补充、拓展原有课程内容”[12],建立知识与技能联系紧密的第一、二、三课堂教学计划。创新必修技能课与选修技能课融合方式,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置“专业必修+多个专业方向选修”,以此拓宽学生职业技能方向选择,实现“一专多能”的多元发展。

第三,加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X”证书培训与教学资源建设。依托专业群结构化、系统化的在线精品课程和丰富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1+X 证书制度试点教育资源校企共建共享。推进证书教材与在线精品课程的“互联网+”式互动,既能开放共享,又能深度应用。

(五)弹性治理:注重“X”的动态调整及试点证书的生态联结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根据产业更新、数字化升级、专业动态调整变化而变化的。面向经济社会技术技能的“适应性”和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适应性”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系在构建与发展中突出的一大特点。同样,在试点中的证书群体也要适应试点内部的专业生态和资源生态,形成证书间的生态联结,推进试点内部治理良性循环。当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开发与制订、修订随着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行业企业需求而动态变化时,试点高职院校对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引入及职业技能培养培训要同步调整。一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将“X”证书所要求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成效的一把重要标尺。引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等,根据“X”的动态变化持续增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产业行业发展的生态性、适应性与柔韧性。二是推进1+X 证书严格筛选入校,结合1+X 证书试点项目进展以及学校各专业实际情况,紧跟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调整,对后续的证书引入进行甄别筛选,精简同类别“X”证书入校,优化师资、时间、空间等条件配置,以追求质量为主、数量为辅,将列入计划建设的1+X 证书试点项目做精做强。三是在质量评估的基础上,对接试点院校专业群建设与办学方向做好1+X 证书的建设规划,建立动态调整的弹性治理机制。根据周期性的质量评估结果对于建设成效不佳的、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不相匹配的、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较大脱节的证书予以撤销,实行证书退出;将更加符合专业培养定位的、产业行业认同度高的、与专业群建设较契合的证书引入院校,以年度计划申报为契机,动态更新调整证书试点项目体系。四是以试点专业群建设为基点,注重引入的各证书间的联结与聚合,对应专业群形成“证书群”,“证书群”内的证书能够共用资源、共同推进,相互借力又特色鲜明。以专业大类为纲、以专业群为纽带加强证书间的配合度、互补性和融合性,合理统筹各类建设资源分配,提高1+X 证书制度试点整体的建设成效。

(六)成果导向:强化X 证书获取与学习成果转换升级

成果导向是1+X 证书项目改革的指导原则之一。1+X 证书制度的整体建设目标应最终落在为全面提升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等“职教20 条”明确提出的目标上面,否则将背离了最初此项制度设计与实施的初衷。

基于1+X 证书与核心岗位能力、学分银行之间的关系,通过课、证、赛相融通的方式,以模块化课程、考证培训课程、技能竞赛课程等形式推进证书所含知识与技能在学习成果中的生成、转化和展示,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与素养。依托学分银行建设积极做好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形成试点院校层面的“学分银行”运行机制,一方面联合证书开发的培训评价组织做好证书成果存储于学分银行建设工作,使学生和在职考证人员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加快建立弹性学分制,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与现有重合度较高的课程进行置换,取得证书可以免修对应课程,或是同培训评价组织协调对已修与证书内容相关度较高的职业技能类课程的可准许在考证时免考部分内容。

全面拓展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为目标的各类技能竞赛、实践活动等,与1+X 证书形成职业技能培养组合拳,使“专业培养+证书培训+竞赛打磨+顶岗实践”环环相扣、多重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岗位实操技能。各证书试点专业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取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长效助推器。从新生入学开始,以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强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拓展多样化职业技能,鼓励学生在取得本专业相关度较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同时考取更多其他相关或符合个人兴趣特长的证书,推进学生以通过1+X 证书制度培养和持有X 证书的相关优势,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技术技能,实现优质就业。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CSCD收录证书
本刊核心证书
收录证书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1+X”证书企业需求与认可度调研分析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