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治疗中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效果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炎症状态的影响分析

2021-10-16 06:26张朝霞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年7期
关键词:川崎病程研究组

余 瑜 张朝霞

(深圳市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川崎病是一种儿科常见病症,具有发病急骤、进展迅速等特点,一旦发病可累及患儿全身血管,引起炎症反应,致使冠脉扩张诱发心脏疾病,因此应重视有效治疗[1]。目前,临床治疗川崎病多选用免疫球蛋白,可有效减轻患儿症状,抑制炎症反应,但不同用药时机的疗效还存在一定争议[2-3]。本研究分析川崎病治疗中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效果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炎症状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入院的49例川崎病患儿。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个小组,分别为研究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入选标准:(1)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4]中川崎病诊断标准相符者;(2)基本资料完整者;(3)患儿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伴发代谢性病症者;(2)伴发先天性心脏病者;(3)伴发血液系统疾病者;(4)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1.2 方 法

研究组于病程第7d前静脉注射2g/kg免疫球蛋白,于8-12h静脉缓慢注射。对照组于病程第7d后静脉注射2g/kg免疫球蛋白,于8-12h静脉缓慢注射。

两组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5mL外周静脉血液样本,离心半径与离心转速分别为15cm、3000r/min,离心10min后分离血浆,于-70℃冰箱内储存待测,选取日立7600-020型生化分析仪与上海荣盛生物公司提供的试剂盒进行检测,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免疫功能指标选取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降钙素原选取固相免疫色谱法与德国罗氏Elecsys2010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C反应蛋白选取散射比浊法与西门子BNⅡ特种蛋白仪检测,血沉选取魏氏法自动血沉测定仪检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补体C3、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炎症状态指标(降钙素原、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治疗后症状(皮肤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发热)持续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SPSS19.0软件进行计算,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由n(%)、x±s代表,依次行χ2、t检验,P<0.05即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研究组男女比例为16/9例;年龄7个月-8岁,平均年龄(3.81±1.14)岁;病程4-10d,平均病程(6.67±1.31)d。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7/7例;年龄6个月至8岁,平均年龄(3.76±1.19)岁;病程4-10d,平均病程(6.73±1.37)d。两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n(%)/x±s]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n(%)/x±s]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χ2/t值P值例数(n)25 24性别(男/女)16/9 17/7 0.260 0.610年龄(岁)3.81±1.14 3.76±1.19 0.136 0.893病程(d)6.67±1.31 6.73±1.37 0.142 0.888

2.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补体C3、免疫球蛋白M水平更低,免疫球蛋白G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后补体C3、免疫球蛋白M水平更低,免疫球蛋白G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x±s,g/L)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x±s,g/L)

注:比较治疗前,*代表P<0.05。

组别例数(n)补体C3 免疫球蛋白M 免疫球蛋白G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25 24治疗前4.26±0.23 4.22±0.21 0.574 0.569治疗后0.71±0.19*1.19±0.17*8.419<0.001治疗前4.28±0.23 4.25±0.21 0.469 0.642治疗后2.69±0.38*3.77±0.26*10.489<0.001治疗前4.09±0.34 4.03±0.31 0.583 0.563治疗后4.98±0.53*4.41±0.37*3.944<0.001

2.3 两组炎症状态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炎症状态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炎症状态指标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后炎症状态指标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症状态指标水平比较(x±s)

表3 两组炎症状态指标水平比较(x±s)

注:比较治疗前,*代表P<0.05。

组别例数(n)降钙素原(ng/mL) 血沉(mm/h) C反应蛋白(mg/L)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25 24治疗前1.39±0.03 1.37±0.04 1.789 0.082治疗后0.53±0.02*0.81±0.05*23.253<0.001治疗前30.07±1.15 30.01±1.12 0.167 0.868治疗后9.96±0.72*12.08±0.87*8.395<0.001治疗前36.06±10.03 36.11±10.08 0.016 0.987治疗后10.17±4.05*21.16±7.04*6.051<0.001

2.4 两组炎症症状持续时间比较

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后炎症症状持续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炎症症状持续时间比较(x±s,d)

表4 两组炎症症状持续时间比较(x±s,d)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25 24皮肤黏膜充血4.97±0.22 9.01±0.31 47.529<0.001淋巴结肿大6.18±0.62 8.86±0.64 13.451<0.001发热6.03±0.58 11.14±0.69 25.353<0.001

3 讨 论

川崎病作为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可累及淋巴结、皮肤黏膜,临床上以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及发热等为主要表现,一旦发病会侵袭患儿全身中小型血管,致使血管出现炎性病变,甚至引起心脏病变,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5-6]。现阶段,临床治疗川崎病多选用药物方式,常用药物为免疫球蛋白,可对血管炎症产生抑制,达到减轻症状目的,但由于疾病发生及发展中无法确定炎症反应程度,且患儿疾病进展迅速,因此确定最佳治疗时机对提升疗效具有关键作用[7]。

本研究中,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后补体C3、免疫球蛋白M水平与炎症状态指标水平更低,免疫球蛋白G水平更高,症状持续时间更短(P<0.05),提示川崎病治疗中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效果显著,主要在于早期阶段患儿机体免疫力未有效调动,炎症反应较轻,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于疾病初期阶段抵抗炎症,最大程度发挥免疫球蛋白内特异性抗体对抗炎症的作用,实现免疫调节,还可抑制循环性免疫复合物形成,使其结构出现变化,降低免疫细胞活性,减少Ⅲ型过敏反应,在此基础上减轻炎症反应,并对炎性渗出产生抑制,改善血管通透性[8]。

综上所述,川崎病治疗中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儿炎症状态,提升其免疫功能。

猜你喜欢
川崎病程研究组
鼻负压置换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病程及病情的影响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54亿元!东方海外订造5艘2.3万箱超大型船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枣庄地区小儿支原体肺炎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流行特点的研究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让人笑翻的实习医生病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