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娟娟
摘要:在国家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针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也越来越重视。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为研究实例,思考分析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的现状凸显问题,以此明晰对其进行探究的多层次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效可行性措施,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法》课标中阐明:“该课程主要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规律和教学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小学语文课程,并使其具备基础性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形成初步的小学语文教研能力和教师角色意识。”[1]因此,以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为探究实例,从课程自身实际教学情况出发,明确发展趋势和方向,结合国家政策方针,运用先进的科学网络信息技能,创新思维意识和教学模式,进一步探究适切于现阶段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发展以及学生根本需求的实效性课程教学措施,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人才奠定扎实且有效的培养基础。
一、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探究意义
(一)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探究的转化意义
高职院校在《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没有全面打开思维理念,在运用科学前沿教学理念上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对《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探究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滞后和阻碍性。高职院校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探究这一措施主要是突破局限理念思维,打破传统课程教学理念,刺激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固态局限思维,注入先进前沿课程教学思维理念,刺激教师切实把握课程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自上而上地转化教学思想理念,由院校领导层带动教师队伍,由教师课堂教学带动学生,从思想意识上得到根本性质的转化。
(二)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探究的推动意义
以往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存在一些表面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进行实质教学,从而导致大大降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现阶段根据国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明确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坚持以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从而准确合理地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2]从实质上推动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學设计的革新和研究,推进课程教学实效性,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课程教学设计体系,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全面提升课程教学的及效作用,同时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的探究过程带动其他学科课程教学设计的整合提升,推动课程教学设计探究的创新发展速率和效率。
二、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实效措施
高职院校明确课程教学改革趋势和方向,清楚针对性课程教学要求,以“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为例,结合高职学生实际学情,制定符合学生成长规律,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设计。[3]通过调查思考,依据科学前沿的改革理念,整合教学资源,提出“理——实——创”三位一体的实效措施。
(一)输入科学先进教学理念,着眼教材文本内容整合
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的革新根本在于把握院校、师生三方面的思想理论根基,输入现代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时调整和把控思维意识,促进教学以及学习的正确发展。其一,对专业课程教师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思维、教学现状的整体评估,准确掌握专业课程教师阶段性实际情况。其次根据其真实情况进行分析,按照实际水平进行分组,以导师制形式进行带动,同时也可以进行组内互相监督效果,达到时刻把控和调整的效果。再者,由校领导层带领,层层递进,逐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探究,利用专家讲座会、交流会、高校研讨会、实地参观学习会等内外形式,提供多种平台,给予师生转化和学习先进科学理念的空间和时间。其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师应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文本内容,熟知文本语言与折射含义,透析教材文本章节知识,从而不断建构章节与章节之间的整合体系,创新教材文本内容,用于文本又高于文本。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一课之中,教师应吃透文本设置体系,串联“预习——导学——作业——板书——机智”五方面的链接,将分散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搭建模型性教学设计,充实课程教学设计紧凑性,有效完善学生学习整体性。
(二)强化教学前中后追踪性,开展多元实践训练体系
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强化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循环追踪性,贯通教学前中后三个环节。首先,开发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效率,教师通过“布置专题性预习任务——整合信息性预习资料——综合相关预习前置问题”三个部分给予学生充分准备过程,再进一步通过课堂中的汇报交流,一方面完善课堂教学过程,能够使得各类学生整体参与课堂教学之中,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其次,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充分运用多元性教学手段,比如激情导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课堂实训等多种教学方法,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练”三部分比例,真实有效地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用。最后,高度关注课堂教学后的作业及实践训练体系,优化课后作业形式,开展课后小组实践训练方式,设立课后问题研讨小组,课后教学研讨模拟训练、课后反思交流会等实践作业。
三、结束语
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探究是整个院校、课程、师生全面成长的过程,既符合了国家教育改革趋势,也是培养和充实优秀青年人才队伍的关键环节。着眼于专业课程和教学设计探究,完善我国各类院校的课程和教学制度,打造创新型、科研性、实效型前沿专业和优秀教师队伍,强化对高素质、科技性、实效性专业和优秀人才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丽萍.浅谈高职《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改革问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21(04):236.
[2]刘国辉.高职高专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21(05):1.
[3]曹方姣.基于学生视角的高职“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法探究[J].科教文汇,2020(28):127.
基金项目:滁州城市职业学院2020年度省级质量工程线下课程(2020kfkc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