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
近日,病房里收治了一位饱受体位性低血压困扰的糖尿病患者。该患者为中年男性,有十多年的2型糖尿病史,因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严重体位性低血压,近两年多次在起床时发生晕厥而导致摔伤。这种情况其实临床上比较多见,但人们普遍重视不够。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低血压的有关问题。
低血压的分类
低血压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根据病因不同,病理性低血压又可分为很多类型,简介如下:
生理性低血压
有些人的血压达到了低血压的标准(<90/60毫米汞柱),但是没有任何不适症状,经过长期的随访,除血压偏低外,全身各个系统及脏器没有灌注不足、缺血等异常表现,对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没有影响,属于生理性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主要与遗传有关,常见于体质瘦弱的中青年女性或老年人,对身体没有危害,不需要治疗。
病理性低血压
1.急性低血压
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显著下降,进而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冒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晕厥或者休克。急性低血压往往是由于急性心力衰竭、严重创伤、大量失血、过敏性或感染性休克所致,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要立即去医院紧急处理。
2.慢性低血压
(1)体质性低血压
体质性低血压又称“原发性低血压”,多见于体质瘦弱的年轻女性及老年人,患者多有低血压家族史,常有头晕、乏力、胸闷、心慌、精神萎靡等临床症状。体质性低血压也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后一种情况应当归于“生理性低血压”的范畴。
(2)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又称“直立性低血压”,是指患者从卧位、蹲位变为直立位时血压快速下降,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超過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超过10毫米汞柱,或者站立3分钟内血压直接降至90/60毫米汞柱以下,患者常伴有一过性头晕目眩、眼前发黑,严重者可发生晕厥。这种情况常见于自主性神经功能紊乱(往往是由糖尿病、帕金森病、脊髓空洞症、多系统萎缩等疾病所致)、体质虚弱或服用某些药物(如扩血管药或镇静药)之后。
(3)排尿性低血压
患者在排尿时或排尿后突然神志不清、晕倒,发作后2~3分钟恢复正常(又称“排尿性晕厥”)。多因夜间膀胱过度充盈后突然排空,致使腹腔压力骤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所致。
(4)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顾名思义即进餐之后发生的低血压,常发生在餐后2小时内。诊断标准是餐后收缩压下降20毫米汞柱或者是收缩压由餐前≥100毫米汞柱降至餐后<90毫米汞柱。此外,如果患者餐后发生心脑缺血症状,即使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也可诊断为餐后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的病因是进餐后内脏血管血流量增加,致使回心血量及大脑血供相对减少。餐后低血压主要见于老年人,与老年人神经调节反射减弱有关。
(5)药物性低血压
服用某些药物后引起的低血压称为药物性低血压。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特拉唑嗪、硝普钠、普萘洛尔、甲基多巴、胍乙啶等)、抗心绞痛药(如异山梨酯、硝酸甘油等)、利尿剂(如呋塞米、双氢克尿噻等)、麻醉药品、镇静安眠药(如地西泮)及抗焦虑抑郁药(如氯丙咪嗪、阿米替林、氯氮平等)均可引起低血压。
(6)继发性低血压
继发性低血压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临床常见于某些心血管疾病(如风湿性心瓣膜病、缩窄性心包炎、大量心包积液等)、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糖尿病等)、严重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病等)、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等。
(7)卧位性低血压
卧位性低血压可见于晚期妊娠女性或盆腔巨大肿瘤等患者,由下腔静脉受压、回心血量减少所致。若改变为侧卧位或坐位,则血压回升、症状缓解。
低血压的治疗
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须治疗,病理性低血压则必须积极干预(包括非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晕厥、跌倒摔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低血压的治疗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此外,对病因明确的低血压,切勿忽视针对原发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帕金森病、贫血等)的治疗。
1.非药物治疗
(1)加强锻炼(如游泳、慢跑、打太极拳、骑自行车等),增强体质,以提高机体神经及血管的调节反应能力。
(2)加强膳食营养,注意均衡饮食,平常多喝水(尤其是淡盐水)以补充血容量的不足。如果患者有贫血,还要积极纠正贫血。
(3)建议穿弹力袜,提高外周阻力,减少下肢静脉床的血容量,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4)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在改变体位时动作宜慢,尽量避免长时间的站立(或泡热水澡),以防止晕厥摔伤。
2.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不能使低血压症状得到缓解,这时就可以考虑配合药物治疗,具有升压作用的口服药物主要有米多君等。此外,还有一些中成药可以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