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晶 张勇学 郑运周 王缚鲲
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检验科,河北 石家庄 050082
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血管外科,河北 石家庄 050082
下肢静脉曲张(lower extremity varicose vein,LEVV)为临床常见的下肢静脉病变[1-2]。LEVV患者可见下肢浅静脉凸出于皮肤表面,呈蚯蚓状走向,呈青筋样凸起表现,伴有疲乏感、酸胀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形成湿疹、皮肤溃疡等。保守治疗对LEVV的疗效有限,目前LEVV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既往外科手术治疗LEVV时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大,术后恢复慢。腔内激光术(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为新型治疗方法,近年来,广泛应用于LEVV的临床治疗[3-5]。EVLT具有微创、术中出血少、术后易恢复等优势。但EVLT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较高。DVT的发生可诱发下肢肿胀甚至坏死,若治疗不及时发生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发生,危及患者生命[6-8]。DVT患者在疾病形成早期时缺乏典型且明显的症状,因此EVLT后尽早发现DVT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EVLT后患者可出现一过性应激凝血反应,但随着手术创伤的逐渐恢复,患者高凝状态可恢复至正常水平。而高凝状态为DVT形成基础,因此术后是否可以通过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对DVT形成进行预测,尚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探讨凝血功能指标对EVLT后DVT的预测价值,现报道如下。
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接受EVLT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诊断标准:依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9]诊断术后DVT。纳入标准:(1)在本院接受EVLT治疗的患者;(2)术后有DVT症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等检查后确诊发生DVT;(3)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1)存在下肢静脉手术史;(2)既往有DVT史;(3)凝血功能异常;(4)术前1个月内有抗凝类药物应用史;(5)围手术期合并活动性炎性反应;(6)术后立即转院者。根据诊断、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4例术后DVT患者为DVT组,选取同期术后未发生DVT的62例患者为NDVT组。NDVT组,男性39例,女性23例;年龄44~78岁,平均(64.73±9.12)岁;LEVV病史6~14年,平均(10.78±1.62)年;临床表现-病因-解剖-病理生理(clinical-etiology-anatomicpathophysiologic,CEAP)分级:C3级19例,C4级36例,C5级7例。DVT组,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43~79岁,平均(64.82±9.31)岁;LEVV病史为5~15年,平均(10.82±2.03)年;CEAP分级:C3级7例,C4级14例,C5级3例。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全部患者均于术后24 h检测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D-二聚体(D-dimer,D-D)水平。采集全部患者术后24 h空腹肘静脉血样5 ml,将血样按1∶9 比例加入至3.2%柠檬酸钠中抗凝,置入4 ℃离心机中按3500 r/min速度,离心半径12.5 cm,离心处理15 min,获得血浆,按免疫比浊法检测D-D水平,按透射比浊法检测Fbg水平,使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APTT、PT、TT。
以术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等检查后确诊发生DVT为金标准,分析APTT、PT、TT、D-D水平对EVLT后DVT的预测价值,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任意一项为阳性则联合诊断为阳性。凝血功能指标阳性标准:PT>14 s,APTT>37 s,Fbg>4 g/L,TT>16 s,D-D≥500 μg/L。
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点、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AUC>0.9为较高预测诊断价值, 0.7<AUC≤0.9为中等预测诊断价值,0.5≤AUC≤0.7为较低预测诊断价值,AUC<0.5为基本无预测诊断价值;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DVT组患者APTT、PT、TT均短于NDVT组,Fbg、D-D水平均高于N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APTT(s) PT(s) TT(s) Fbg(g/L) D-D(mg/L)NDVT组 62 25.58±4.34 12.24±2.23 13.71±3.07 4.13±1.01 1.18±0.51 DVT组 24 17.56±3.44 10.49±1.23 11.49±2.74 6.33±1.27 1.98±0.63 t值 8.107 3.648 3.092 8.436 6.090 P值 <0.01 <0.01 0.003 <0.01 <0.01
APTT、Fbg对EVLT后DVT具有较高预测价值,PT、D-D具有中等预测价值,TT具有较低预测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图1)
表2 凝血功能指标诊断术后DVT的ROC曲线分析
图1 凝血功能指标预测术后DVT的ROC曲线图
各项凝血功能指标联合预测EVLT后DVT的灵敏度为100%(24/24),特异度为70.97%(44/62),准确度为79.07%(68/86);AUC为0.855为中等预测诊断价值。(表3)
表3 凝血功能指标联合诊断EVLT后DVT的预测价值
EVLT通过不同输出功率的激光作用于病变血管内膜,促使血管形成闭合,达到治疗LEVV目的[10-12]。然而激光治疗过程形成的热能与烧伤热能机制类似,可能对深静脉血管瓣膜造成损伤,且EVLT还可诱发应激反应,从而导致下肢DVT[13-15]。虽然EVLT与传统剥脱术相比已经有效降低术后DVT风险,但仍存在风险,术后DVT未能及时治疗可导致静脉腔阻塞、血液回流不畅或血管闭塞而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如果血栓脱落而诱发下肢深静脉功能障碍或肺血栓,还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积极预防术后DVT具有重要的意义[16-18]。DVT发病的具体机制目前尚未能完全清晰,但其与静脉功能、凝血功能、血液高黏状态及血小板反应性等密切相关。EVLT属于有创性治疗,术后患者多可出现应激性凝血功能亢进,因此检测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是否可以为EVLT后DVT提供预测性指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研究表明,DVT患者的D-D水平高于无DVT患者,且其升高程度通常与血栓直径大小呈正相关[19]。D-D水平的异常升高不仅能够提示纤溶活性亢进与凝血异常,还可提示存在不易被发现的微血栓。但由于D-D的异常升高不仅发生于DVT中,在心脑血管系统病变患者中亦有升高,当机体发生损伤时D-D也有升高表现。且在EVLT治疗过程中存在组织损伤,因此单纯依靠D-D预测术后DVT的特异度较低。APTT、PT、TT与Fbg为临床上常用的凝血功能四项指标。APTT缩短则提示有高凝状态存在,常见于各类血栓性疾病当中;PT是一项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其延长则提示存在血栓性疾病、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等疾病,且可作为抗凝药物治疗疗效的评估指标;TT主要反映凝血级联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标记纤维蛋白转变为活化纤维蛋白并形成凝血的时间,TT延长多提示存在有高凝状态;Fbg浓度提示不同凝血状态,当Fbg浓度过高时则提供纤溶亢进、血栓形成等。
本研究结果表明,DVT组患者APTT、PT、TT均短于NDVT组患者,Fbg、D-D均高于NDVT组患者,提示在EVLT后DVT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仍与非DVT患者存在明显差异性,凝血功能指标作为EVLT后DVT的预测诊断具有一定可行性。其中APTT、Fbg预测价值最高,PT、D-D预测价值仅次于APTT、Fbg,也提示D-D和PT在EVLT后DVT的预测中不应单纯使用,这一结论与刘振发等[20]研究结论相符。各项凝血功能指标联合应用后可进一步提高预测诊断的灵敏度,但APTT对于预测诊断的特异度最高,因此在对EVLT术后DVT预测中,应注意联合特异度高的凝血指标以提高灵敏度,同时重点检测APTT以提高特异度。
综上所述,各项凝血功能指标联合应用对EVLT后DVT具有中等预测价值,可为临床提供量化性参考,在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中APTT为预测价值最高的指标,但应注意联合其他凝血功能指标进一步提高预测的灵敏度,并结合患者具体临床表现。鉴于本研究所纳入的病例数较少,有待于进一步扩大病例数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