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皓 冯松林 郭 剑 周浩戈 施 森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四川 泸州 646000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而且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因此,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动脉栓塞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DVT的主要并发症是肺栓塞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肺栓塞可能导致死亡[1-3]。D-二聚体(D-dimer,D-D)是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VTE的诊断中具有高灵敏度和低特异度的特点[4-6]。D-D水平对50岁及以上下肢DVT患者诊断的特异度较低[6],特异度过低导致的误诊同样会降低D-D的临床诊断价值,而采用年龄校正D-D临界值可以提高诊断的特异度。本研究探讨年龄校正D-D临界值在50岁及以上下肢DVT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50岁;(2)急性起病(发病时间<14 d);(3)相关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既往发生过DVT、肺栓塞或血栓性浅静脉炎;(2)PTS患者;(3)相关症状或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个月;(4)正在接受抗凝、溶栓治疗;(5)存在抗凝、溶栓禁忌证。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27例下肢DVT患者作为DVT组,其中,男性62例,女性65例;年龄50~87岁,平均(66.13±0.90)岁。另选取5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7例,女性28例;年龄51~79岁,平均(65.24±1.0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使用专用的采血管行静脉采血2 ml送检,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D-D定量检测试剂盒、免疫比浊法测定D-D水平;采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测定试剂盒、凝固法检测APTT。参考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指标的正常参考范围:D-D水平为0~0.5 μg/ml,APTT的正常范围为26~40 s。D-D水平≥0.5 μg/ml则判定为D-D阳性。APTT缩短指APTT低于正常值3 s,即APTT≤23 s。比较两组患者的D-D水平、D-D阳性率和APTT。
应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采用χ2检验计算并比较D-D临界值=0.5 μg/ml和年龄校正D-D后的临界值=(1.0×1.5×2.0×2.5×3.0×)年龄×10-2μg/ml[6]对50岁及以上下肢DVT患者发生下肢DVT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D的临界值为0.50 μg/ml时,在50岁及以上下肢DVT患者中的灵敏度为96.1%,特异度为79.4%;而当D-D的临界值为0.75 μg/ml时,在50岁及以上下肢DVT患者中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90(95%CI:0.978~1.003),灵敏度为97.6%,特异度为98.2%,cut-off值为0.75,约登指数最佳(图1)。DVT组患者的D-D水平和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APTT及APTT缩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D-D水平、D-D阳性率和APTT的比较
图1 D-D水平诊断50岁及以上下肢DVT患者的ROC曲线
年龄是影响D-D检测值的独立因素。年龄校正D-D后的临界值[根据(1.0×1.5×2.0×2.5×3.0)年龄×10-2μg/ml校正]对两组D-D检测值进行分析,不同系数校正下两组的D-D阳性、阴性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校正系数的增大,年龄校正D-D后的临界值诊断50岁及以上下肢DVT患者的灵敏度由0.984(95%CI:0.944~0.997) 下 降 至0.819(95%CI:0.743~0.876),特异度由0.927(95%CI:0.827~0.971)上调至1.000(95%CI:0.934~1.000)。当年龄校正D-D临界值=1.0×年龄×10-2μg/ml时,灵敏度为0.984,特异度为0.927,在各系数校正分组中约登指数最佳。两组的阳性预测率维持在96.9%~100%,而随着校正系数的增大,阴性预测率由96.2%降至70.1%。(表2)
表2 不同校正系数的年龄校正D-D临界值诊断50岁及以上下肢DVT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研究表明,90%的肺栓塞由DVT引起,肺栓塞是常见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因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漏诊、误诊率为67%~79%[7]。因此,方便快捷地提高对DVT的早期筛查能力是当前VTE防控的重点。DVT诊断的“金标准”是静脉造影,D-D等可作为辅助诊断检查指标[8]。当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时,D-D被释放[2]。D-D在正常人体中的水平较低,当纤溶系统功能亢进或血液呈高凝状态时,D-D水平异常升高[9]。在血液的凝血及纤溶系统中,血液D-D作为一种敏感指标已在创伤、骨折、感染、烧伤、活动受限等多种疾病合并的VTE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5,10-14]。APTT能够反映内源性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当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时,APTT缩短。D-D水平、APTT均与VTE的发生有关[15-17]。
本研究结果显示,DVT组患者的D-D水平和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而APTT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D临界值根据(1.0×1.5×2.0×2.5×3.0×)年龄×10-2μg/ml校正后,比较不同系数校正下DVT组和对照组D-D阳性、阴性人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当年龄校正D-D临界值为1.0×年龄×10-2μg/ml时,在各系数校正分组中约登指数最佳,灵敏度为0.984,特异度为0.927。采用(2.0×2.5×3.0×)年龄×10-2μg/ml校正时,特异度和阳性预测率均为100%,而灵敏度和阴性预测率不足90%,较(1.0×1.5×)年龄×10-2μg/ml校正系数下降。
本院常规检测D-D的参考范围为0~0.50 μg/ml。与D-D水平≥0.50 μg/ml时相比,年龄校正D-D临界值=1.0×年龄×10-2μg/ml对50岁及以上的下肢DVT患者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更高,约登指数更佳。年龄校正D-D临界值作为检测上限临界值,在维持高灵敏度的同时,可以提高D-D水平在50岁及以上下肢DVT患者中的特异度,降低假阳性率。
根据D-D检测结果无法做到无假阴性结果(即灵敏度为100%)。临床中,结合Wells、Caprini等评分量表可以初步评估血栓的发生风险[18-20]。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可以提示血栓是否形成,协同减少侵入性检查和患者的负担。然而,研究发现,细胞因子,特别是白细胞介素、P-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能是VTE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有望进一步提高VTE的早期检出率[2,6,21]。由于Wells、Caprini等评分量表需要大量的临床资料作为支撑,本研究初期并未对此进行全面、详细的收集,导致后期无法客观、准确地联合量表进行评分及完成ROC曲线。
综上所述,在50岁及以上的下肢DVT患者中,年龄校正D-D临界值=1.0×年龄×10-2μg/ml可作为D-D水平检测的上限临界值,灵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