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玉, 蒋 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航学院, 北京 102206)
自2007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1]以来,随着《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2]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各高校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经困生”)资助体系。2018年,高等教育共资助学生4 387.89万人次,资助金额达1 150.30亿元[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强调要“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4]。随着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经困生的基本经济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是仍然存在着对其需求了解不深入,忽视了其在精神和能力方面提升等问题[5]。如何深入了解高校经困生所思所想,将工作进一步做准做细,促进高校经困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进步,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勇于担当,在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其行为特征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6]。这主要来源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处的主客观环境差异,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同龄群体、教育者、社会环境、大学生自身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7]。
高校经困生作为在家庭经济条件方面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其行为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特征。分析其行为特征,挖掘其发展成长过程中的需求,有利于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绽放自己的精彩,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考虑到普遍意义上的高校经困生认定工作,在精准认定方面存在着“标准统一”和“地区差异”的矛盾,存在着“隐私保护”和“公开透明”的矛盾[8]。在资助对象认定过程中,通常是由学生本人申请,当地民政部门证明,学校认定。是否被认定为经困生,与学生本人的申请意愿和当地把关是否严格有关,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文章不采用登记在册的经困生名单划分类型,而是按照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进行划分。
按照高校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取整精确到“元”的总体水平,文章以700元、2 000元和5 000元作为分界点,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分别是: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700元的特别困难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为700~1 999元的比较困难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为2 000~4 999元的中等经济条件学生,和家庭人均月收入达到5 000元及以上水平的比较富裕学生。按照家庭的不同收入水平,比较四组学生的情况,研究来自不同经济水平家庭的学生行为特征和现实表现特征,寻求高校经困生工作启示。
研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级、2018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 055份,回收有效问卷904份。采用问卷调研方法为主,结合学生学业表现客观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雷达图、差异显著性检验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为了分析不同家庭经济水平学生的不同特征,调研按照自然属性、情感表达、认知水平、行动意愿、自我评价、学业表现六个维度设计了33个指标,分析学生的行为表现特征。
自然属性:包括生源地域、家乡特点、家庭特点、中学母校特征、父母最高学历5个指标。
情感表达:包括进入大学的心情、对待挫折的态度、对大学人际关系的感受、对吃穿住条件的感受、对所在校区环境的感受、对和同学共同住宿的感受、对学校校训和书院院训的认同度、对进入所在大学的自豪感8个指标。
认知水平:包括对学校优势和不足的了解程度、对专业发展方向的了解程度、对意向专业学院是否明确、对意向专业方向是否明确、对本科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是否明确、对十年后的职业规划是否明确6个指标。
行动意愿:包括参加院系活动的意愿、参加社团活动的意愿、参加体育比赛的意愿、参加文艺演出的意愿、担任学生干部的意愿、参加志愿公益活动的意愿、参加科技竞赛和学科竞赛的意愿、用于学习时间长短的意愿8个指标。
自我评价:包括对自己终身学习意识的自信程度、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程度和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自信程度3个指标。
学业表现:包括加权平均分、大类排名、书院排名3个客观数据指标。
参考李克特量表的评分方式,根据指标的优越程度,将每个指标的分类选项赋值。以“父母最高学历”为例,将研究生学位赋值为10分,本科学历赋值为8分,大专学历赋值为6分,高中学历赋值为4分,初中以下学历赋值为2分。将每个指标都进行赋值,最高分为10分,按照选项数量,相邻选项之间相差分值依次递减,计算来自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在每项指标的平均得分,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出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学生由于客观条件差异带来的行为表现特征。
研究对象的904名学生中, 2017级学生426名,2018级学生478名。其中,68名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700元,特别困难,占比7.50%;253名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在700~1 999元之间,比较困难,占比28.00%;418名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在2 000~4 999元之间,中等经济水平,占比46.20%;165名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元及以上,比较富裕,占比18.30%。来自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在行为特征方面也呈现出了一定差异。
在自然属性特征方面,家庭人均月收入在700元以下或者700~1 999元的是特别困难和比较困难学生,这些学生相比于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在成长客观环境方面存在一定劣势。
从生源地域角度来看,高校经困生更多来自西北地区。从中学母校特征角度来看,特别困难学生来自省级重点中学的占比达33.82%,来自普通公立高中和民办高中的占比达35.29%;而比较富裕家庭的学生来自省级重点中学的占比61.82%,来自普通公立高中的学生仅占比6.06%。从家乡特点角度来看,特别困难学生来自农村的占比61.76%,来自城市的占比11.76%;而比较富裕家庭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比达79.40%,来自农村的占比仅为1.21%。从家庭特点角度来看,高校经困生普遍来自工人、农民家庭,特别困难学生来自公务员或企业事业单位家庭的占比仅为2.94%。从父母最高学历角度来看,高校经困生父母普遍学历较低。具体如图1所示(图中数值为指标赋值,下同)。客观环境的差异导致了经济条件的差异,但是高校经困生天资聪颖、学习勤奋,通过努力同样迈进了理想学府。
图1 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学生的自然属性特征
在情感表达特征方面,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学生的四条折线基本上是重合的,如图2所示。这说明虽然学生成长的客观环境不同,但是在情感表达特征方面基本相同,大家对于进入大学同样地期待,对待挫折同样地坚韧,对待学校校训和书院院训同样地认同,对待大学中人际关系的看法同样的多样化,对于住在沙河校区适应度也基本一致。甚至可以看到,特别困难和比较困难学生,相比于高收入家庭学生,对于学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更加强烈,他们对宿舍生活也更为满足。
图2 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学生的情感表达特征
但是由于一线城市消费水平高于二、三线城市和乡镇农村,高校经困生在对吃穿住条件方面的适应性,弱于其他学生。总体来讲,客观条件的局限并没有给高校经困生带来更多的负面情绪,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都有着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美丽心情,在某些方面甚至表现得更加积极和阳光。
在认知水平特征方面,雷达图又呈现出和自然属性类似的情况,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学生在对待主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如图3所示。
图3 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征
由于成长环境不同,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信息量差异较大,不同家庭背景的培养方式也不同。因此,随着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的提升,家庭条件更加优越的学生对于学校的认知更加清晰,对于专业发展方向更为了解。来自比较富裕家庭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学校和专业非常了解,比特别困难学生占比高23.94%。比较富裕家庭学生对于将要选择的专业学院和专业方向更加有主见,占比高达73.94%的学生在入校之初就已经知道自己要选择的专业学院,而只有50.00%的特别困难学生对此已有思考。比较富裕家庭学生对于本科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和十年后的职业规划也更加明确,占比85.45%的学生想好了本科毕业之后的去向,只有占比66.18%的特别困难学生对此已有规划。
高校经困生在认知水平上明显弱于其他学生,在信息来源、环境认知和发展方向方面比较迷茫,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进行关注和引导。
在行动意愿特征方面,来自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长短、参加科技竞赛和学科竞赛的意愿总体持平。高校经困生在参加院系活动、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志愿公益活动和担任学生干部方面,表现得更加积极活跃,说明高校经困生在主观意愿上较为积极,更希望获得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机会,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学生的行动意愿特征
面对客观成长条件的弱势,大部分高校经困生并没有沉沦,在大学学习期间提升自己的意愿反而更加强烈。但是在参加文艺演出方面,由于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从小对音乐、舞蹈、曲艺等方面的接触训练水平不及比较富裕家庭的学生,因此,高校经困生在参加文艺演出方面的意愿要弱于其他学生。
在自我评价特征方面,高校经困生表现出自信不足,不同收入水平学生的自信心体现出清晰的差异。
如图5所示,来自比较富裕家庭的学生中,83.94% 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终身学习意识“很强”或“比较强”,仅0.6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终身学习意识“比较弱”或“很弱”;而家庭人均月收入700元以下的学生中,仅75.00%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意识有信心,5.88%的学生则认为自己的学习意识“比较弱”或“很弱”。比较富裕家庭的学生中,78.7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很强”或“比较强”,而特别困难的学生中,该占比仅为66.17%。在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自信程度方面,比较富裕家庭的学生中,80.00%的学生认为“充满自信”或“比较自信”,而家庭人均月收入700元以下的学生,该占比仅为69.11%。
图5 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学生的自我评价特征
高校经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先天弱势,相较于其他学生,略显自卑,对于自己的学习水平和未来发展显得不够自信。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其给予更多关爱,帮助其以饱满的自信心迎接未来的挑战。
在学业表现特征方面,采用加权平均分、大类排名、书院排名3个客观数据指标来衡量学生的实际学业表现,如表1所示。研究发现,学生学业成绩随着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上升,加权平均分、大类排名、书院排名3个指标的表现都更好。这说明原生家庭的经济基础对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都有较大影响。
表1 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学生的学业表现
进一步地,采用单因素ANOVA方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加权平均分、大类排名、书院排名3个指标的Sig.值分别为0.590,0.088和0.086,均大于0.050,符合方差齐性特征。因此,可以采用ANOVA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在加权平均分表现上,F值为6.677,Sig.值为0。在航空航天大类排名表现上,F值为9.126,Sig.值为0;在书院排名表现上,F值为8.615,Sig.值为0,均小于0.001。因此,对于来自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四组学生,他们的学业表现,在99%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总之,高校经困生由于成长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他们在自然属性、认知水平、学业成绩方面的表现较弱,他们对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的自信明显弱于其他人。但是大部分高校经困生积极乐观、要求上进,对于大学生活的适应性和自豪感都很好,在大学中参加各项活动的主观意愿很强,这为人们把握工作方向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高校经困生工作应秉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倾向、无痕迹地帮助他们成长。既要通过更有倾向性的措施,弥补客观条件劣势给他们带来的局限性和差异性,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在无痕迹的工作中,不刻意强调高校经困生与其他学生的区别,让他们在自然无觉察的过程中获得关爱,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的帮助,为其更好地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创造空间。
第一,精准资助帮扶,解决经济困难问题。高校经困生在自然属性方面处于弱势状态,为了帮助他们茁壮成长,首先要帮助他们解决最基本的生活困难问题,不让经济问题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天花板。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强化助学贷款的主体地位、突出绩效导向分配助困资金、提升资助政策的思想价值引导性等方式[9],最大程度地发挥资助政策在高校经困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让他们在学校成长中没有后顾之忧。
第二,破除情感惯性,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按照传统思维惯性,容易认为高校经困生在情感方面与其他学生存在差异。然而,调研结果表明,高校经困生在主观情感表达方面与其他学生总体一致,在与人相处和大学认同感等方面,甚至比其他学生更加积极乐观。虽然高校经困生在认知水平和学业基础等方面存在一定劣势,但是不能凭借主观印象,惯性地对他们带有偏见。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情感属性上,应当将高校经困生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地平等对待。
第三,高效传递信息,消除认知程度劣势。高校经困生在认知程度方面普遍弱于其他学生,这是在不同成长环境下,信息传递效率不均等造成的差异,而不是智商或情商因素造成的不平衡。在高校育人过程中,要尽量克服由于信息获取效率不均等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平衡。针对高校经困生起点相对较低的问题,在工作中着重加强对他们的信息传递,编写新生指南,将新生常用信息汇总,在引进学科专业介绍、组织国际交流项目宣讲等活动时,注意他们的信息接收效果,帮助他们提高认知水平,消除他们在信息资源方面的劣势。
第四,创造发展平台,发挥行动意愿优势。考虑到高校经困生对于学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相对更强,在大学生活中参加集体活动的意愿也相对更强,但是在进入大学前的成长平台和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成长进步。为了弥补进入大学之前的相对劣势,高校在选拔学生骨干、遴选奖助学金、组织学生活动、提供实践机会时,应当考虑向经困生适当倾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促进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第五,强化心理建设,提升自信增强动力。相比其他学生,高校经困生在自信心方面体现出不足。考虑到高校经困生的心理活动特征,应把握其心理属性,把工作重点由“关注问题”转移到“关注优势”上[10]。具体而言,既要加强对高校经困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干预,也要通过邀请生涯规划报告、增加辅导员谈话频率等,帮助他们合理规划人生,寻找人生目标。还要通过实施陪伴计划,组织团建活动,提供表现机会等方式,帮助他们强化自我成就感,提升自信心。
第六,精准学业支持,克服学业基础障碍。高校经困生在成长的客观条件上处于劣势,经济条件和教育资源的相对局限性,使得他们在进入大学前的学业基础总体弱于其他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其学习适应速度和学习方法掌握效率相对较低。在实施课堂教学、知识点讲解、自习打卡、互助答疑等学业支持与辅导类项目时,应着重鼓励他们参加,关注他们的学业困难,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支持。
第七,动态观察跟踪,及时提供帮助指导。高校经困生的客观经济条件属性,使得高校经困生学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独特性。工作中既要在主观情感上一视同仁地对待高校经困生,也要在客观条件和资源上对他们适当倾斜,还要在信息传递、生涯规划、学业支持等方面针对性地提供帮助支持。高校经困生工作的特殊性,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和扎实度,应当尽早建立高校经困生大数据库,组建高校经困生工作队伍,构建高校经困生工作机制,动态观察跟踪高校经困生在校行为表现,定期分析高校经困生数据,及时发现困难和问题,第一时间为高校经困生提供帮助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