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研学资源课程化实施的途径

2021-10-11 02:36:42章正形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研学旅行

章正形

摘    要:随着红色研学旅行资源的不断开发,学校的红色研学旅行活动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学校应合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整体谋划,有效实施,合理评价,创新机制,并采用如下三条课程化实施的途径:区域联动,共建红色研学课程资源;聚焦素养,开发红色研学旅行课程;健全机制,保障红色研学课程实施。

关键词:研学旅行;红色资源;大陈岛垦荒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一次登岛、两次回信”,赋予台州市椒江区传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历史使命。大陈岛垦荒精神,凝聚着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等永恒的价值导向和信念支撑,亦可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建构实践育人模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垦荒精神,已成为台州市中小学校红色教育的主旋律。下面笔者以“大陈岛垦荒精神”研学旅行为例,探讨红色研学资源课程化实施的途径,以凸现红色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价值,增强对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指导效能。

一、区域联动,共建红色研学课程资源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领域,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挖掘并利用当地红色研学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统筹规划,整合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串起红色研学素材,发挥区域联动作用,合理制定红色研学路线。

(一)创新机制,构建区域实践育人样态

台州市椒江区创新机制,实施了“区域推进‘大陈岛垦荒精神’实践育人样态的探索”项目。该项目由政府牵头,陆岛联动对红色文化进行规整,打造“青垦+研学”项目,推出大陈岛垦荒精神研学路线,串起陆上资源“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中心”和岛上资源“大陈岛垦荒纪念碑”“大陈岛青少年宫”“思归亭”“大陈镇党群服务中心”“一江山岛战役遗址”,并通过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研学旅行等课程样态的区域推进,实现综合育人、实践育人的教育目标。这是引导青少年沿着大陈岛垦荒研学路线,重走垦荒之路,继承并发扬垦荒精神,使大陈岛垦荒精神在心底散发光芒,凝聚起艰苦奋进、开拓创新的力量。

(二)顶层设计,共享区域研学课程资源

台州市椒江区将“践垦荒精神  育时代新人”纳入区域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以传承大陈岛垦荒精神和锻造新时代“垦荒少年”为两大核心,推进红色传统文化教育。一是構建传承垦荒精神的布局。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为指引,区域推进“垦荒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全面盘活大陈岛红色文化资源,用垦荒精神浇灌祖国的花朵,以垦荒精神为内核整合劳动教育并纳入“椒江区中小学课程方案”。二是构建锻造垦荒少年的布局。区委区政府引领、区教育局牵头,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六一”回信精神为指导,成功探索“垦荒精神进校园”教育模式,以“一岛五基地”推进项目化学习,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多举措加强课程设置,全力打造全省中小学垦荒教育“椒江样本”。在深入全面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椒江区已编写了地方教材《大陈岛垦荒精神》、乡土历史文化教育读本《少年梦垦荒志》《永恒的丰碑——大陈岛垦荒精神读本》、研学旅行丛书《垦荒少年行》和精品课程配套教材《新垦荒微劳动》。这些教材已进入学校课堂,让更多的少年儿童了解大陈岛,铭记历史,深刻体验和传承老一辈的垦荒精神。学校倡导以文化为引领,营造体现主流意识、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在学中悟、在悟中行,垦荒精神将持续地流淌在年轻一代身上,永远鲜活。

二、聚焦素养,开发红色研学旅行课程

针对红色主题研学旅行过程中“课程目标虚化、课程内容单一、实践体验不足以及评价功能弱化”等问题,我们需要统整区域内红色研学课程资源,并依托项目化学习对其进行课程化开发,让学生在红色研学过程中传承红色基因、内化红色精神。

(一)传承红色精神,创设实践育人目标

1.依托具身认知,设计体验式学习目标

红色研学要以红色文化为主线、研学实践为载体,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价值体认和责任担当精神,并通过研学旅行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红色研学可通过具身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红色历史、重温红色故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参与式研学实践活动,并通过主题场馆和研学基地开展场景化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红色文化,感悟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实现价值体认的目标。如“大陈岛垦荒精神”研学旅行活动中的重走垦荒路这一内容,让学生在出力流汗的徒步拉练过程中体验当年垦荒队员的艰辛,争当新时代的“垦荒少年”,树立建造美好家园、报效祖国的远大目标。

2.结合思政教育,设置沉浸式学习任务

研学旅行应结合党史教育和思政教育,开展沉浸式学习,让学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培养学生做有理想信念、政治担当、知行合一的红色精神践行者,从而实现培养思想过硬、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的育人目标。如组织学生参观“解放一江山岛纪念馆”,观看翔实史料并跟随讲解员的引导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一江山岛解放战役的历史和战斗经过,以及大陈岛的解放和战后重建工作;观看电影纪录片《解放一江山岛》,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观察一江山岛战役中用过的战斗装备、烈士遗物和参战老同志捐赠的物品后,学生就会感悟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来之不易;联想时任总指挥张爱萍将军的一首荡气回肠《沁园春》词,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先辈的革命精神。经过这些重温一江山岛解放历史的活动,再让学生写一篇《一江山岛战役的历史与感悟》观后感,就能使课程目标得以落实。

(二)融合项目化学习,搭建红色研学支架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研学兴趣

在红色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教师基于真实情境设计项目化学习任务,可使红色主题研学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和实践的兴趣。教师要注重知识摄入和情感体验相结合,用好实践基地的特色资源,紧扣红色文化主题,让红色研学的情境价值最大化。同时,进行模块化的课程设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红色教育的合理分层,细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设计“穿上红军服、重走垦荒路(结合定向寻宝、网红点打卡等活动)”“学做垦荒餐、制作红军鞋”等活动,让学生体验艰苦环境,践行垦荒精神。

2.基于问题驱动,融合多种教育

研学旅行要基于真实情境设计驱动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研学项目进行考察探究并解决问题。如依托大陈岛开展“垦荒少年行”研学活动,可让学生在进岛前自主组建项目小组,设计研学计划。对于高年级学生,可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如《一江山岛战役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与意义研究》,就是学生通过地理位置测定、史实记载查询、调查访问等活动,了解一江山岛战役的情况及有关历史故事后生成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入岛后,学生可进行实景式研学,如通过走访老一辈垦荒志愿者、参观大陈岛少年宫近距离感受“垦荒精神”,跟随老垦荒队员到田间进行劳动实践,在垦荒纪念碑前进行垦荒精神宣誓、少先队员入队宣誓,以及进行“战争洗礼重建家园”主题演讲等活动。这时学生根据既定方案进行“大陈岛垦荒历史调查研究”,在“穿越时空”的体验中感悟红色历史。这样就有效融合了爱国主义教育、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发挥创新思维,丰富成果形式

要使红色研学之旅由被动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吸纳,给学生带来受益终生的情感体验,就需要让学生进行多样的研学成果展示,特别是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绝不能把研学变成旅行,用行程代替课程。研学旅行应做好行前规划,并通过行中实践和行后总结形成项目化学习成果。如在大陈岛研学活动结束后,开展手抄报评比、摄影展、作文展、写生作品展、研究性学习汇报等活动,有利于总结研学收获、升华情感体验、深化研学感悟,进一步弘扬垦荒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使红色研学旅行更具教育意义。

(三)建立表现性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每次研学旅行前设计评价量规,可以引导学生把实践体验带入课堂,多角度展示自己的研学成果,并通过交流学习使自己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学校及时评价每次研学旅行的活动过程和成果展示,通过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根据量化指标进行评分,可供教师和家长实时在线查看,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如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研学旅行的评价,学校围绕研学过程中的“探究能力”“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维度,用积分制进行表现性评价,评价标准遵循过程性、差异性、多元性、激励性等原则,同时根据活动难易系数、活动参与度(40%)、活动达成度(40%)、互动活跃度(20%)四个指标制定评价标准,计算公式为:积分=(参与得分+达成得分+互动得分)×难度系数。最后生成活动评价报告。

三、健全机制,保障红色研学课程实施

根据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台州市椒江区切实做好红色研学的行前准备课程、行中实践课程和行后反馈课程,为实施学生红色研学活动提供指导和实施保障。

(一)未雨绸缪,做好行前准备

1.制定研学方案和安全应急预案

红色研学主题通常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需要设计特殊的情境来实施活动项目,一般会涉及户外的徒步或挑战等活动项目。学校在制定研学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其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自我约束力弱,学校应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制定详细应急预案,充分考虑交通方式、人员分工、应急小组、前期调研、安全教育及保险责任等因素,确保学生研学旅行过程的安全。如“重走垦荒路”这一活动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徒步的过程中体验艰苦、锻炼毅力,但大陈岛是海岛,路况复杂,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学校制定的安全应急预案就包括:由派出所民警临时充当交警维持道路安全;学生8人一组,由一位研学导师负责带队;准备好防暑、外伤急救等必备药物,配备随行校医和应急车辆,以应对徒步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确保研学旅行的顺利进行。

2.重视宣传的作用

学校应充分利用宣传工具给研学旅行营造正面的舆论氛围,通过宣传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学生的认同。红色研学,因其独特的思政教育和德育功能,学校要做好研学目的地红色文化和研学意义的宣传,要做好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体验和感受的宣传,做好注重研学成果展示的宣传。学校可利用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进行研学旅行活动的推送,有条件的学校可邀请新闻媒体随行跟踪报道,以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并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

(二)知行合一,做好行中实践

1.“游、学、行、思”相济

研学旅行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得,倡导学生“玩中学”“做中学”。红色主题的研学旅行,绝不能带着学生游一圈了事,而要真正做到游中有所学,行中有所思。“知行合一”是红色研学旅行的主基调,学生可根据课堂中学到的红色历史与革命故事,通过实地考察与体验,建立红色文化与精神世界的联结,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品质,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充分做到“游、学、行、思”相济,才能使红色研学旅行真正发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

2.结合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

在紅色研学旅行中结合思政教育,可有效融合课堂中习得的知识与研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价值信仰。在红色研学旅行中结合劳动教育,当前已成为校外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大陈岛垦荒精神”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立足于红色基因,整合现有基地的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体验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大陈岛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老一辈垦荒队员的生活以及大陈岛的新气象,传承老一辈垦荒精神,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发展逐步融入社会的能力,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三)总结提炼,做好行后反馈

红色研学尤其要注重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化作用,在活动结束后应及时对学生的研学成果进行展示,并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激励引导。学校可实施榜样教育,评选研学旅行先进个人和先进班级,营造积极的活动氛围,形成研学旅行活动激励机制。如在“大陈岛垦荒精神”研学旅行结束后,开展“践垦荒精神  做垦荒少年”主题活动、评选“十佳垦荒少年”和研学成果奖、举办研学旅行作品展,可以激发学生的研学热情和创作欲望,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垦荒精神的传承。

当前,随着红色研学旅行资源的不断开发,学校的红色研学旅行活动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合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整体谋划,有效实施,合理评价,创新机制,并运用项目化学习促进红色研学旅行的课程化实施,可以让红色研学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研学旅行
在希望的田野上
青年时代(2017年8期)2017-04-05 12:38:55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中国市场(2017年9期)2017-03-29 09:15:53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原中央苏区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9期)2016-12-09 20:20:00
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5:17:23
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的有效应用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3:50:45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
人民周刊(2016年19期)2016-11-10 17: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