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产学研融合模式研究

2021-10-11 05:02梁潇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校企合作民办高校

梁潇

摘  要 探讨民办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如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搭乘产学研融合这股东风,让自身得以更好地发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具备更好的综合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民办高校;产学研融合;艺术与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实训

中图分類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0-0076-02

0  引言

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的民办高校,新时代全面贯彻国家政策的需求,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上正确定位,既有别于综合性大学的行业前沿性基础研究,又不同于高职院校定向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对民办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1]。

民办高校中的艺术与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涉及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与设计以及影视动画设计等相关专业。本文将探讨民办高校中艺术与设计专业如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搭乘产学研融合这股东风,让自身得以更好地发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具备更好的综合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

1  民办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缺陷

1.1  教学理念落后

传统教育理念对我国高校教育模式影响深远,学生与教师都已经习惯以课堂、教师及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课堂阻碍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与艺术与设计专业所需要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产生很大的矛盾。民办高校在办学之初以国内传统高校为蓝本,院系设置、教育模式基本照抄传统高校,所以在教学现状上也存在传统高校中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我行我素这种情况。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要获得相应的理论及行业知识只要动动手指,就比教师讲授来得更快、更直接,很明显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完全跟不上现代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步伐。另外,传统的教学理念也直接导致艺术与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教材有一定的滞后性,能真正启发思维并与行业最新动态相结合的并不多见,这也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接触到的专业知识与市场缺乏联系。

1.2  人才培养方式设置存在缺陷

传统的教学理念还会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合理。虽然民办高校凭借自身管理体制灵活、能更快顺应市场需求等优势,对传统人才培养方式作出相应调整,但改革程度还是不能跟上市场需求。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协同育人,而市场端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却存在缺口。在民办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教学设计方面,把传统课程加入一定比例的实践课程是现阶段应用型大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普遍方式,虽然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却基本以教师虚拟的项目为蓝本,未跟行业最新的项目相结合,学生也得不到真实的实训项目的锻炼。

1.3  实践课程平台搭建存在不足

德国“双元制”教学以建立“校中厂”为目的,产教融合平台就是学校引入的企业工厂,直接培养具有实践技能的双技人才。同时,平台的教学设备也是工厂设备,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学校也能及时了解企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从而进行二次创新和研发[2]。而国内艺术与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平台主要以课程为依托,仪器的购置与软件的配备和市场存在一定脱节,学生对于实际项目接触较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生产要求。伴随民办教育体系的不断变革,学生的实习实训机制也在发生相应变化,民办院校在前期不断扩张教学用地的基础上开始着手软实力的提升,教学设备正在逐步更新换代,但仍然存在如传统高校一般的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的搭建不成体系的问题,导致两者很难协同合作,无法产生互利共荣的效果。

1.4  教师队伍与市场脱节

在民办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中,首先是师资队伍配比不合理,年轻教师居多,缺乏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其次,高校教师很多未进入过社会,硕士、博士毕业后就直接进入高校,并未亲身经历过真实的企业生活,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对于行业最新的动态与需求自然了解不深;再次,民办高校人员流动性极大,经常出现师资不足的问题,而引入研究生教学更加剧了学生与市场的脱节;最后,民办大学教师教学任务重,参与行业顶岗实习机会少,想成为“双师型”教师还存在相应困难。

1.5  产学研融合还存在一定阻碍

民办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在产学研融合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地方知名企业盯准综合性一流大学进行合作,而区域小微企业又入不了民办大学的眼;民办高校教师的科技成果缺乏针对性,难以服务地方区域产业;高校的成果转化存在诸多版权、专利等经济问题;学生在深入企业实习期间存在一定的劳资纠纷。这些问题都是阻碍产学研融合的因素。

2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产教研融合体系构建思考

2.1  构建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体系

构建艺术与设计专业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须由企业、学校、院系共同完成。企业要发挥牵头作用,提供行业需求。学校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搭建企业与下属学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平台,逐步下移管理重心。政府要规范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法律政策,为企业、学院、教师以及学生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同时,地方政府要协调调动企业与学校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平台的积极性,共同设立产学研用平台建设专项基金,逐年增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经费投入,针对企业、行业的技术、工艺难点,推进学校、企业和行业协同创新,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和工艺成果[3]。企业可根据市场需求与艺术与设计相关专业独立搭建定向培养订单,把企业的实际项目作为学生的实训练习项目,并挑选优质项目加以实现;学校及企业协同给予学生一定的激励措施,在学生每年的考核中加入一定的企业评价,作为今后筛选进入企业实习并录取的一项必要条件,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

2.2  搭建产学研融合育人平台

在搭建产学研融合育人平台方面,企业、高校、院系需互相配合、各司其职。

1)由企业提供相应的岗位,鼓励高校教师在课余时间深入企业,充分了解最新的市场需求、技术规范以及生产工艺,提升教学能力以及专业水平。学校在聘任和职称评审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2)发挥企业了解市场动态、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特点,让有经验、有项目的设计师进校园,担任学校的实践课程导师,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市场,建立学生明确的行业目标定位,为其今后走入社会做相关铺垫。

3)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工艺难点设置相应的攻关项目并引入校园,由师生联合攻关、开发并申请相应专利技术,再由企业回收,帮助解决难题的同时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也可以把一些实际项目作为赛事导入教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既为企业获得新鲜的创意思维,又能激励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探索。

4)企业可联合院系展开工作室、实训基地建设,由企业提供市场需求,企业、院校联合投资设立实训平台,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企业所需的相应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进行定向培养,企业后期再择优录取,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快地适应行业及社会的需求。

2.3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艺术与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上应结合产学研融合的发展模式,让企业根据市场导向与院校合理衔接,共同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针对市场定位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配置,建立拥有扎实专业基础、完善实践技能、注重创新意识、尊重个性化导入的产学研融合课程体系。艺术与设计专业应以相关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创新创业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学习与专业实训有机衔接,实现学习、工作、科研的无缝对接。

2.4  针对产学研融合的教学方式改革

艺术与设计专业应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创新创业教学进行合理组合,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跟产业情景教学法(模拟行业的工作情形,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情景中,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及交际口才的锻炼)、翻转课堂教学法(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把学习重心放在课堂以外,课堂以讨论及答疑来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及项目驱动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进行结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产学研融合教学方式的变革。

2.5  完善产学研融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产学研融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包含对企业的考评、对院校的考评及对学生的考评。在对企业的考评中,考评指标包括通过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的模式,企业的盈利状况、销售水平、生存时间等是否得到提升,民办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创业率、获奖率是否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成绩也应由以前的教师独立确定转变为企业、院校协同确定的模式。学院还可开设灵活多样的课程,把网络慕课系统、传统教学系统、创新创业系统与实习实训系统纳入学生的学分体系,让学生能灵活多变地根据自身需求来修学分。

3  结语

民办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的产学研融合育人体系离不开地方政府、企业与学校的协同合作。民办高校应把握敏感、灵活的办学特性,在市场为先导的前提下转变教学理念,尝试在艺术与设计专业进行产学研融合试点,开辟校企联合办学、定向培养等项目,以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升民办高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江凤香.民办大学向创业型大學转型可行性及路径研究[J].科学与信息化,2016(23):42-43

[2]蒋贞贞,朱俊任.双创背景下“四位一体”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模式研究[J].青年时代,2019(16):183-184.

[3]田玉敏.“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6(11):68-71.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校企合作民办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