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
摘 要: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进行有效的融合,有利于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主要分析了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最后阐述了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运用方法
一、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的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来说有着积极的助推力。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对自身国家文化的深入了解,更是对自身灵魂的感染与熏陶。
(二)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
中学学习就如同搭建高楼,生字词、古诗、文言文都是基础,基础搭建将为学习传统文化做好铺垫。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学生不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同时文化底蕴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傳统文化有利于中学生民族精神的提升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养中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丰富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民族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穿梭、遨游,提升民族气节,成为爱国主义践行者。
二、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意识
应试教育下,学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与教师的唯一标准,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很多学校到接近考试的时期,直接取消副科课程的安排。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不断减弱,认为其可有可无。
(二)中学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阻碍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发展
据调查,我国偏远地区的中学教育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对于师资力量的储存不均衡,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我国全面教育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播。一线、二线城市以及部分沿海地区的优秀师资配备度高,相关教育政策完善而具有体系,普遍领先于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准。偏远乡村地区教师向小城市靠拢,小城市教师向一线、二线以及沿海发达地区靠拢,日积月累,教师队伍不断分流变换,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加强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的有效策略
(一)让学生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来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比如,通过端午节来引导学生认识端午节的由来,与端午节相关的人物故事、古诗以及有关端午节的相关习俗。由语文课代表把学生分为人物故事组、古诗组、习俗组,进行演讲与延伸。这样的课堂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与传统文化的学习。
(二)在古文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文、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甚至很多的古诗文不仅可以让学生诵读,更可以用来传唱。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教学中穿插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趣事,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力,让学生在遇到类似的诗句、文言句子时会自己去追寻背后的缘由,同时也让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去证实,与今后的学习进行比较与感悟,从而达到培养古诗词兴趣的终极目的。
(三)参观历史博物馆,培养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真实性体会
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已很久远,中学生并未亲眼看过,亲身感受过,所以对于传统文化的印象会非常模糊,真实感缺失。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一件件陈列的历史文物,让学生克服掉传统文化的遥远感,增强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吸引力。
除了这些,学校还可以组织“成语比赛,文言创作大赛”等,让学生从更多途径去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华,做好历史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