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观察

2021-10-11 02:43王耀征西华县中医院河南周口466600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15期
关键词:稳定型氯吡左心室

王耀征(西华县中医院,河南 周口466600)

作为临床常见内科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冠状动脉粥样化引起的血管狭窄、心肌急剧缺氧所致。该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心绞痛、心肌缺氧缺血、心悸、胸部疼痛等[1]。不稳定型心绞痛多发于老年群体,由于患者年龄较大,机体各项功能衰退,免疫能力低下,使得发病率较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易导致严重并发症,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易致急性心肌梗死,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临床资料显示[2],目前我国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主要以抗凝、抗血小板等常规药物治疗为主。临床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美托洛尔、硝酸甘油,虽对病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难以控制心绞痛发作情况[3],疗效欠佳。相关文献显示[4],氯吡格雷作为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可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减少心绞痛发作情况。因此,更多的学者致力于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研究。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5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0月于我院诊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研究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52~78(67.13±1.17)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54~79(68.50±1.0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会批准。

1.2 排除标准与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1)具有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者,或休克、恶性心律失常者;(2)有出血倾向或伴凝血功能障碍者;(3)临床资料不全者;(4)中途退出研究者。纳入标准:(1)经心电图等检查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者;(2)患者同意参与本研究,知晓研究意义;(3)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诊断标准者;(4)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无过敏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美托洛尔和硝酸甘油等抗心绞痛药物治疗,28d为1个疗程。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单次负荷量300mg开始,然后连续服药,1次/d,75mg/次,28d为1个疗程。

1.4 临床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心绞痛发作时间及次数;(2)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3)记录两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无效和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时间、发作次数减少为有效;临床症状恶化或心绞痛症状没有改善为无效;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心绞痛基本不发作为显效。总有效率=(有效人数+显效人数)/总人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心绞痛发作时间与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s)

?

2.2 两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2.3 两组左心室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左心室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LVEF低于研究组,LVEDD、LVESD均高于研究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左心室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左心室功能比较(±s)

?

3 讨论

作为临床常见的心脏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特点有发作次数多、持续时间长等,主要包括卧位型心绞痛、恶化性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等[5]。近年来,我国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等,严重者会导致猝死及急性心肌梗死[6],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积极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相关文献显示[7],临床常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有阿司匹林肠溶片、硝酸甘油、美托洛尔等药物,常规治疗疗效欠佳,难以控制病情发展、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因此,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作为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甘油在体内酶的作用下,能有效舒张平滑肌,缓解心肌缺血,释放一氧化氮,降低收缩压。而美托洛尔需根据患者休息时的血压、心率调整剂量[8],以达到控制心率的目的,是具有心脏选择性的药物。作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阿司匹林能溶解血栓,抑制血小板凝聚,改善心肌循环和供血,但该药易致肝损害等不良反应。氯吡格雷作为噻吩吡啶类药物,能抑制ADP受体与血小板结合[9],抑制糖蛋白激活,以此来减少血小板聚集。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心绞痛发作时间与次数和对照组相比均呈优势,治疗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是:因为氯吡格雷能结合血小板膜表面受体,改变血小板受体情况,抑制糖蛋白原受体和纤维蛋白原结合、抑制凝血因子,延长血小板寿命[10],降低血小板膜上二磷酸腺苷受体活性,促进血液循环且药效持久。因此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LVEF水平低于研究组,LVEDD、LVESD水平均高于研究组,究其原因可能是氯吡格雷有助于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次数,改善心功能,加快患者恢复。

综上所述,将氯吡格雷与常规治疗相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更能有效改善心绞痛发作情况,改善左心室功能,治疗疗效更佳,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稳定型氯吡左心室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吃氯吡格雷最好测下基因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氯吡格雷抵抗须防范
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如何选用降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