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昕怡
(南京审计大学 江苏南京 211815)
2021年2月25日,习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而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乡村振兴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要为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现今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期,因此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非常重要。乡村振兴的深入能够巩固农村地区和人民的脱贫成果,否则可能出现 “返贫”的现象,拉大地区间差异。顺利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其过程控制和信息反馈的特点以及自身科学化程度不够的缺点,可结合大数据的应用得以弥补。对大数据的价值挖掘和技术突破是保障跟踪审计动态性、全过程性和提升其科学性的有力工具,及时真实的数据与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是具有一致性的。熟练地应用大数据,有利于优化审计工作的效果并能使审计工作更加高效,从而促进实现审计全覆盖。
在以往的文献资料中,已有对大数据应用于审计的研究。本文从大数据对于乡村振兴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的影响着手,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侧重定性分析,围绕乡村振兴跟踪审计的全过程展开,将此种应用的分析更加具体化,同时探讨在该应用中可能存在的新风险,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我国学者对乡村振兴审计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李洋宇(2018)认为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可能会影响到最后的实施效果。尽管审计力度越来越强而且政策执行的效果也越来越好,但在审计整改上仍存在不足。马文武(2019)指出乡村振兴的覆盖面比精准扶贫要广很多,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我国乡村振兴审计的研究很多集中在专项资金审计上。其中,严香琴(2016)认为应构建审计系统数据库,搭建数字化的审计平台,从而提高专项资金审计的效率。吕劲松(2018)认为乡村振兴中项目和资金的效益是工作的重点,在审计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乡村建设和治理的改善情况,以及政策的强化落实情况。李成雷(2019)认为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要关注资金链条中的申领程序、项目执行过程、效率效果和监管整治四个关键点,确保资金的使用安全和效益。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大数据是完善跟踪审计科学性和突出其全过程性作用的针对性手段,但在利用不纯熟的情况下,又会出现新的审计风险。
裴文华(2017)认为网络、移动通信把人类带入了大数据时代,利用大数据对审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对提高审计效率和能力具有非凡意义。罗心澍(2017)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审计收集、处理和分析大量多样化的数据提供了有利环境。杜永红(2017)认为应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促进审计全覆盖,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能发挥咨询、监督与评价作用。牛立燕(2019)认为,大数据的使用将传统事后审计模式变成全过程审计模式,有利于实现信息数据的实时收集和处理分析,提高审计质量,避免资金浪费。
由上述内容可知,大数据使得乡村振兴跟踪审计能够有可靠的数据支撑,能够从源头上审计政策落实情况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准确性。另外,大数据帮助审计人员强化了宏观意识,这体现在了全过程审计模式的实现可能性上,实时动态的各种类型的数据信息,丰富了其中的关联性,也可以对政策落实的审批和资金拨付等链条加强监督,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发挥跟踪审计的有问题及时发现并促改的作用。
从上述文献的整理可以发现,大数据对于乡村振兴跟踪审计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文献大多缺乏对大数据手段的具体应用方式的陈述。本文将基于对乡村振兴跟踪审计现状的分析,找出现存的问题,提出大数据技术针对这些不足能够采取的具体应用路径和手段。
2019-2020年,国家审计署发布与乡村振兴战略有关的审计结果公告共8份(见图1)。考虑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于2018年1月颁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于2018年9月颁布,政策的推行与效果的呈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从2019年开始才有相关的审计结果公告发布。另外,该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2月20日,此时2020年第四季度国家重大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公告尚未发布,结合该因素综合考虑,近两年公告发布数量较为平稳。
图1 国家审计署网站乡村振兴跟踪审计结果公告数量变化
“乡村振兴”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对其进行审计有利于政策实实在在落地,有利于监督政策执行过程的合法合规以及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效果。本文根据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将其分为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型、乡村振兴政策与资金结合型和乡村振兴政策跟踪审计型三种类别(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政策跟踪审计是乡村振兴审计的主体。
表1 乡村振兴审计结果公告发布类型
本文将审计结果公告大致分为审计对象、审计发现和审计整改三个主要结构(见表2)。根据表2可以发现,三种类型的审计结果报告结构较为相似,但专项资金型和政策与资金结合型的报告与跟踪审计型的报告相比,更加具体详细。另外,在审计整改方面,跟踪审计型的审计结果报告的披露相对薄弱,并没有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在规定期限内针对问题和建议进行整改。
表2 乡村振兴战略审计结果公告主要内容
1.跟踪审计结果公告信息透明度不足。尽管跟踪审计公告数量较多,但在专项资金型和政策与资金结合型公告的对比下,跟踪审计公告披露的内容略显单薄、偏宏观。另外,与专项资金型和政策与资金结合型公告相比,跟踪审计公告缺乏对审计整改的要求,对以往审计整改情况的反映也没有连续性,如2020年第二季度的审计结果公告有“整改效果较好示例”的部分,而2020年第三季度的审计结果公告并没有涉及此类信息。偏简略的政府审计结果公告信息透明度和传播能力会受制约,无法充分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而且,审计整改要求的缺失不利于审计发挥其威慑作用,也不利于审计结果公告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进而导致审计难以发挥其在治理中的效用。
2.跟踪审计的绩效评价环节薄弱。从审计类型上来看,跟踪审计仍以合规审计和财务审计为主,绩效审计相对较为薄弱。绩效可以从合规合法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在大多数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中,违规使用财政资金、项目进展缓慢和项目无法发挥作用都分别体现了对合规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但是这样的绩效评价仍偏重于显性指标,即流于表面现象作出定性的评价。
3.未实现审计全覆盖的目标。从审计结果公告可以看出,受到审计资源和人力的限制,跟踪审计大多仍采取抽查的方式,这导致对乡村振兴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仍存在监督盲区和死角,不利于从整体上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借鉴精准扶贫为监测贫困户生活状态而需要的建档立卡举措,乡村振兴项目也可建立相应的数据搜集与整合平台,根据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个振兴方向,数据内容可以包括乡村人口数量、经济情况、生态环境、具体的项目计划和进展等内容。
将上述的数据信息平台与审计管理系统相对接,这就使审计人员获得了一个庞大的并且可以实时更新的数据库,这样的一个管理系统同样可以与其他职能单位对接,征得相关部门同意后即可查询乡镇有关的信息。所需信息大部分为结构化数据,这对于进行数据分析来说是个便利之处,因为对于结构化数据现已经存在成熟的分析工具。所以具体的做法可以是:第一,在上述的审计数据来源有所完备之后,即可用统计学的方法如寻找众数、平均数、众数等进行分析,将大量的数据信息转化为回归图表表现其离散程度、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从中筛选出表现异常的数据,如偏差程度较大的,变化趋势不符合常理的等,从乡村共性的特征中找出具有特性的地方,比对分析确定是否需要实地调查或其他审计程序;第二,运用SQL-Server数据库一类的软件,导入相关数据,编写程序语言针对不同条目设定风险值,若超过该值或与该值不一致即可视作可疑对象,如对项目的资金投入是否超出一定范围,项目进展是否合理等,从而实现发现重点并延伸审计;第三,数据间可能存在较为隐晦的关联关系或是影响排查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便可以辅助解决这样的问题,其相对于前面的统计分析方法更显主动强势。
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有利于审计人员获得全方位的信息,大数据的处理手段可以减少审计排查过程中的工作量,从而促进实现审计全覆盖。
对于项目资金拨付及使用的审计,主要在于资金是否如数到账、是否被相关部门按规定使用以及工程项目建设内容和进展是否合规。大数据技术日益成熟使得多方部门的信息可以对接整合,这其中包括财政拨付资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各乡县自筹资金,从而使项目资金运作链条可由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企业财务系统、银行支付系统、医疗费用结算系统等构成,同步与构建的数据平台关联比对与跟踪,因而资金从哪儿下拨、如何分配、是否到账,审计都能够实时监督。
能否合规有效地使用资金,关键在于乡村振兴项目的管理情况。上述资金链应与项目相同步,并且发改委、招标办、建设局、财政局和审计局等多个部门都可能会在一个项目的行进过程中留下痕迹。大数据的分析处理技术不断发展,使得审计人员能够实时跟进数据并作出决策,有利于跟踪审计的发展。从立项开始,审计人员可以利用项目的主导方向如道路修建、饮水设施建设、发展种植养殖畜牧业旅游业等与先前搜集的乡村经济情况和生态环境等基本信息分类相比对,关注项目的设计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做到因地制宜的要求;在项目的管理与实施过程中,由于大数据实现了多个部门的数据共享与实时更新,审计组可以同步跟进,进而及时高效地检查相关手续资料是否齐全完备、招投标过程是否合法合规、合同签约是否真实合法、工程是否出现转包和分包、项目完成后有无验收合格等事项,项目实施中所用购置的建材等供应物资的规格和价格也可以在审计管理平台中反映出来。若以上环节中出现违规现象,审计人员即可实时指出,避免审计滞后导致的资源浪费。
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完善乡村振兴项目的绩效评价过程,即将中期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也可以将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相结合,加强了对项目全过程的监督,这样做也是动态跟进了项目的进度。而且全过程监督有利于对项目多维度的评价,发现问题时也能及时找出其来源与责任方,完善追责链条。因而评价前移充分体现了跟踪审计过程控制和信息反馈的特点,使得绩效评价不仅仅流于表面。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项目成效真正显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一个项目来说,其有关数据信息的储存与深入挖掘至关重要。因此在项目结项后,对于村民和村庄的发展情况仍需要继续跟进,利用统计、建模等多种数据分析手段,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监测反映与乡村振兴有关的数据的改善情况。另外,基于大体量的数据可以构建更可靠的绩效指标,如项目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比率、村民实际需求满意度,从而构建多维度的集效率、效果、效益于一体的评价体系。具体地说,一方面大数据为指标的构建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样本量得到了保证,进而计算出的指标数能够更贴近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结合数据挖掘技术,找出各类数据间更加可靠的因果关系,优化指标的计算方式,从而增强了评价体系与审计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实现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提高绩效评价的科学性。
最后,大数据对于乡村振兴绩效审计还有提升乡村振兴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透明度的作用。多方数据的共享与全过程的跟踪加强了数据公开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有利于绩效评价结果的后续利用。
考虑到部分乡村信息化程度不高,数据采集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政府机构也难免存在数据录入错误、数据缺失的可能。而且现阶段,政府数据开放仍在起步,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尚未明确。尽管全社会大约80%的数据信息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这些资源不仅由于区域利益被不同部门所控,而且由于各部门间数据标准并非完全一致,信息很难有效释放和共享,这样的数据欠缺致使大数据技术的分析和处理需求难以被满足。
要促进大数据在乡村振兴跟踪审计的应用,建立并加强数据管控便尤为重要。一方面,需要与云计算紧密结合,设立实时跟进的数据监控中心,构建方便高效的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另一方面,还需要健全并完善与大数据审计相关联的规章制度:制定严格的数据采集流程条例,统一各地区数据存档格式以便于共享与对接,并随着审计技术方法的更新,相应地对审计业务准则作出新的调整,制定大数据审计标准和规则,为审计人员在运用新的技术方法时提供指导,为促进审计工作规范化提供保障,进而降低由制度缺陷带来的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大数据技术涉及人们生活的多方面信息,个人隐私安全乃至国家信息安全也会受到新的挑战。大数据带来的安全性威胁将渗透于数据的生产、收集、分析、处理和共享等多方面,外部的黑客攻击和内部的技术漏洞以及管理缺陷等都有可能导致数据安全性风险。对此,相关管理系统应加强对数据访问权限的把控,完善数据安全检测,防止外部恶意攻击,同时还应根据不同数据的保密程度完善隐私保护条例,完善大数据的法律政策体系。
现今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及相关的基础条件尚待完善,而这是决定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这影响了大数据的发展速度。以前文所提到数据挖掘技术为例,与国外相比较,我国在这项技术上起步较晚,研究进程差距较大。这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方面,还体现在实际应用上。可以说,我国数据挖掘技术还在初级阶段。另外与大数据技术发展相对应,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会更加高。由于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相关的审计方法也需要同步改进。
将大数据应用于乡村振兴跟踪审计,产生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数据收集、分析、处理等过程中。从审计风险模型的角度来看,大数据可能存在的数据不可靠性会引起重大错报风险,而审计人员未能使用恰当的数据处理技术与方法,会导致检查风险。针对这个特点,为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审计人员应当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发挥其审计全覆盖的优势,扩大审计范围,在实质性程序分析中适当增加数据分析量,获取更加充足的审计证据;另外,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审计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与大数据有关的计算机技术,转变审计思维和方法,推广大数据应用。因而,紧跟技术发展进程与时代潮流,开展大数据培训课程与讲座是必要之举。同时针对大数据市场的人才供应缺口,跨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需得到更多的重视。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标志着乡村振兴要全面地推进。伴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跟踪审计必然将以大数据为依托实现新的进步。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乡村振兴跟踪审计的各个环节,发现该技术能够弥补诸多不足。大数据有利于跟踪审计实现动态实时的政策实施监督,一旦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问题,便能在审计权限范围内提出改进,弥补以往审计的滞后性缺点,这加强了审计的机动性,进一步,也有利于提高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过程的透明公开性;若相关数据分享平台和审计管理系统运用成熟,那么这将有利于提高审计监督核实相关政策的落实精准性;科学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有利于弥补跟踪审计的科学性不足的缺点,做到量化评价;海量的多维度数据整合,多部门的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工作,有利于实现审计全覆盖;大数据与云计算相结合,大大缩减了磁盘空间的需求;便捷快速的筛选与运算分析,可以明显提高审计效率,有助于将审计资源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大数据可以挖掘出不同类型数据间可能存在的深层次关系,有利于科学评估指标的构建,促进绩效审计的有效实施;同时,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再加上其对数据储存空间的低要求,成功脱贫者的数据信息后续依旧会被观察,这是出于对返贫风险的考量,同时也是为迎接后扶贫时代做好准备。
当然,在一项新技术带来巨大机遇的时候,难免会出现新的挑战与风险。正如前文所分析,数据采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遗漏与错误,且现阶段我国各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开放程度和数据格式统一程度尚未完全达到大数据乡村振兴跟踪审计的成熟应用要求,与大数据发展伴随的个人隐私信息安全也还未得到可靠的保障;另外,从审计本身来看,审计人员的跨领域综合素质更需得到提高,我国在大数据领域的专业人才供应还存在缺口。但以上这些问题都有对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综上,大数据运用于审计是一个必然趋势。已有地区采取了相关措施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大数据对于乡村振兴跟踪审计能带来许多正面的助推作用,其中虽然存在一些挑战,但这也是大数据运用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利用好新时代的科学技术,方能真正发挥审计监督评价与鉴证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