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070)
“双循环”是我国在2020年提出的新发展格局谋略,其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与持续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实现有机统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猛增长,国际竞争力快速提高,这主要依赖于贸易出口及投资的增加,而扩大内需的总体要求是将消费增加尤其是国内消费的增加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出口和投资需求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国内消费需求的增加,所以应该更加注重扩大内需,而在扩大内需方面更是要求提高居民消费意愿拉动我国国内消费。2020年我国人均居民消费增长率中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率仅占18.93%。城镇居民人口数为90199万人,农村居民人口数为50979万人,农村居民数量是城镇居民数量的56.5%,但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额仅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额的50.7%。由图1可以看出,自2013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率增长幅度平缓,2016—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率有下降的趋势。从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有着很大差距,近年来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镇,而且大多数流动人群是适龄劳动人群,因此根据实际情况,人口老龄化在农村地区的表现更加明显,那么农村地区也就有着巨大的老年消费需求,提高农村地区的老年消费水平,也是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图1 2013-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率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地区大批劳动人口选择外出打工提高生活水平,留在农村地区的基本上都是以纯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以及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群,所以农村地区还是有着巨大的老年消费潜力的。如何应对农村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以此为突破口扩大农村地区的消费也是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0-14岁人口占比为22.9%,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分别为32.6%和9.9%;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14岁人口占比下降至17.95%,少儿抚养比为28.3%,老年抚养比为21.3%,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见图2)。
图2 2013-2020年人口年龄结构各个指标
人口数量、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有着密切复杂的联系。不同的年龄群体有着不同的消费行为,农村是人口流出比较频繁的地区,尤其是大量劳动人口流入城镇,所以老年人群的消费问题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人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一个研究热点,学术界的许多专家都在解决人口问题方面发言献策。人作为消费的主体,对于消费有着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更要重视老年人群对消费的推动作用,发挥老年群体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更多地开发老年的消费需求,在市场供给方面尽量满足农村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联系,并且尝试寻找农村居民消费意愿不足、消费水平低下的原因。
按照生命周期假说,当老年和少儿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重上升时,居民消费倾向会上升。莫迪利亚尼将个人消费与生命周期结合在一起,研究了人在各个阶段如青年、中年、老年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尤其是当一个人进入老年阶段,在收入少而支出又总是超预算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以往财富积累来应对老年时期的消费。基于生命周期假说,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在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
一部分学者认为,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结果符合生命周期理论。Modigliani等(2004)对中国1953-200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长期人均收入增长率和少儿抚养比的变化是中国一直以来高储蓄率的原因;彭秀建(2006)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储蓄率下降,进一步促进了居民消费倾向的提高。
也有部分学者的结论不符合生命周期理论。李春琦、张杰平(2009)利用我国1978-2007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居民有着很特殊的消费习惯,并且这一习惯短期内很难改变,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有负向影响;于洋、钱强、王雅彤(2015)基于1980-2012年的人口时间序列数据,对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都对农村居民消费率有显著的负效应;代金辉、马树才(2017)运用山东省城镇居民1992-201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的加深是居民实际消费变化的原因;秦秀秀、殷迪、代金辉(2021)利用1999-2018年我国农村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老年人口占比的下降会抑制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少儿人口占比的下降则会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还有一部分学者经过研究之后发现,衡量人口老龄化的各个变量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关系。Leff(1969)利用跨国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Mason(1987)通过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胡青华(2019)利用中国中部地区六省2008-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探究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认为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存在负向影响,但这一影响并不显著。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方法和选取数据类型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研究对象,从2000年起人口老龄化在我国的表现越来越突出,随着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提高,适龄劳动人口的外流使得农村地区的消费意愿、消费水平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老年群体是一个复杂又庞大的消费群体,因此研究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选取2000-2020年相关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其中,选取农村居民平均消费率(LnPct)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之间的比值为被解释变量,用作衡量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指标;选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LnRevt)为控制变量,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还选取了滞后一期的农村居民平均消费率(LnPct-1)作为控制变量,是根据经济学意义上的“棘轮效应”,前一期的消费也会对当期的消费水平产生影响;另外一个控制变量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LnRUt),本文选取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作为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因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大量劳动人口选择外出务工,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占比会增加,农村地区的消费结构因此发生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容易受到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所以核心解释变量有少儿抚养比(LnCDRt)和老年抚养比(LnODRt)。部分变量取对数是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影响。
本文将人口年龄结构变量引入模型当中作为解释变量,通过构建新的消费模型来考察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可行性,本文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LnPct为被解释变量,LnRevt、LnRUt、LnPct-1为控制变量,LnODRt、LnCDRt为核心解释变量,εt为随机干扰项,t表示当期数据,t-1表示滞后一期的数据。本文的数据处理是通过计量软件stata16.0来实现的。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描述性统计结果
1.ADF单位根检验
本文选取了中国农村2000-2020年相关数据,采取ADF单位根检验的方法检验各个变量之间的平稳性。如果时间序列具有平稳性,那么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否则,就可能产生“假回归”现象,导致实证结果无效。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各个变量的ADF单位根检验
由表2检验值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距(LnRU)在5%的置信水平下是平稳的,农村居民消费率(LnPc)、滞后一期的消费(LnPCt-1在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在5%的置信水平下是平稳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LnRev)、少儿抚养比(LnCDR)、老年抚养比(LnODR)在经过二阶差分之后在5%的置信水平下是平稳的。不存在单位根,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很容易出现“假回归”问题,协整的目的就是检验回归方程所描述的因果关系是否为“假回归”,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稳定关系,协整理论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因果关系检验提供了一种途径。在上述的ADF单位根检验中证明了变量都是单整的,变量之间是平稳的,因此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可以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见表3),滞后二阶的迹统计量数值是最小的,因此自回归阶数为二阶。根据特征值迹检验的检验结果,存在协整关系的有两个协整方程。该结果说明,几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因此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表3 协整关系检验
3.回归分析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进一步对模型做回归估计,得到的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回归结果
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即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会增加0.23334个单位,说明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原因。
根据经济学中的“棘轮效应”,滞后一期的消费也可能影响着当期的消费。从回归结果来看,滞后一期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当期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是结果并不显著,因此可知滞后一期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于当期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不大。
随着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城乡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收入差距每增加1个单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会减少0.77175个单位。近年来城乡间人员流动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大量流出到城镇,使得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因此,有必要通过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同时,少儿抚养比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呈负相关,这也说明在目前的情况下,少儿人口占比的提高会加剧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抑制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而老年抚养比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呈现正相关。虽然所得结论并不符合生命周期假说,但是就我国基本国情而言,这一结论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
近年来农村地区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大量教育资金投入会导致农村地区的居民消费意愿不足、消费水平低下。另外,目前我国在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以及养老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存在保障额少、覆盖率低等问题。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不同,他们没有退休金或者养老金,农民的养老问题主要还是依赖家庭养老、子女养老,因此对于广大农村居民来说,他们普遍会减少自己的消费,降低自己的消费水平,选择将剩余的钱储存起来以备养老之需,这种观念也是促使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截然不同的原因。农村居民几乎全部的收入来源都是农业收入,这些收入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如果雨水充足没有自然灾害的发生,收入会好些,但是一旦发生了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农民一年的收入将会大幅降低,使得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意愿不强,消费水平普遍较低,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也较难改变。
受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留赠遗产是我国历代的习惯,这个习惯也是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而且这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农村地区的居民十分热衷于储蓄,尽管农村地区的父母已经节衣缩食、勤俭节约,但是他们仍然会选择增加储蓄,将更多的财富留给子女,这也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4.格兰杰因果检验
因为本文研究人口老龄化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因此从人口老龄化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着手分析,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格兰杰因果检验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检验均接受原假设,与协整检验的结论一致。人口抚养比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人口的变动和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都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医疗水平的提高虽然会改变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但影响并不直接,人口抚养比是人口指标,与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5.脉冲响应分析
图3表示的是人口老龄化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所产生的不同冲击效果的脉冲响应分析图,横轴代表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农村居民消费,蓝色曲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代表农村居民消费对各个变量冲击后的反映,阴影部分则代表正负两倍的横标准差偏离带。
图3 脉冲响应分析
从图3中可以看出,左侧为老年抚养比对农村居民消费的脉冲图,当给定老年抚养比一个正冲击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呈现出正向影响,老年抚养比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正向冲击都非常显著,这说明老年抚养比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正向效应,并且这种效应持续时间较长;右侧为少儿抚养比对农村居民消费的脉冲图,当给定少儿抚养比一个正冲击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呈现出负向影响,图中共有滞后8期的影响,少儿抚养比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负向冲击都非常显著,这说明少儿抚养比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负向影响,并且这种效应持续时间较长。
本文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通过对2000-2020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加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以及滞后一期的农村居民收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探究了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各个变量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少儿抚养比的上升会降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率,从而抑制农村居民消费;而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则会提高农村居民平均消费率,从而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人口老龄化主要是通过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率即农村居民消费倾向来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也会伴随着少儿人口比重的下降,所以当人口老龄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人口老龄化的提高会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更大的挑战,这就促使我国要加快老年产业以及老年消费市场的完善,提高与老年人相关度更高的产业的发展水平,挖掘老年消费需求。
在本文上述的实证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不足:国内大部分学者对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衡量标准的选取大多不一致,其中选取居民收入、居民消费倾向以及居民消费率来衡量的居多。本文选取了农村居民平均消费率来衡量居民消费水平,但实际情况中消费率的高低也不能完全作为衡量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本文所用核心解释变量人口少儿抚养比以及老年抚养比都是全国性抚养比,由于数据查找能力有限,没有更细致的使用农村人口老年抚养比以及农村少儿抚养比;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消费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市场化程度也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发展历程,而且在消费行为方面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截然不同,而这些因素在研究中没有细致的考虑到;本文所选数据量较少,这使得实证结果很难具有说服力,回归结果缺乏稳定性。
我国自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国家,伴随着人口红利是否会减少乃至消失的问题,学者在人口与居民消费问题之间做了大量的研究。因为人口老龄化不单单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比我国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包括社会养老问题、劳动力供给问题以及工资水平、居民消费水平等现实问题。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近50%,而随着农村地区大量适龄劳动人口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等人口流动现象的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农村地区尤为明显。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对于我国挖掘农村地区消费潜力、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扩大内需以及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在经济政策调控方面,要合理的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这一问题,因此根据上述实证分析所得结论并结合我国老龄化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以下的几点建议:
1.增加农民纯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对此可以通过增加农村居民的农业补贴以及自然灾害补偿等措施来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另外也可以通过加快农村地区农业发展技术的普及包括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等技术,实现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也要加快促进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让农民能够科学及时的了解农业市场的信息,减少各种因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农业发展阻碍,扩大农产品的利润空间,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有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可以采用线上直销和线下营销相结合的模式,如目前非常便捷有效的线上直播带货的方式,通过简化流通环节,节约不必要的费用,能促进流通效率的提高,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的纯收入。还要鼓励非农业就业人员外出就业,为这些人群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就业岗位,政府也可以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村适龄劳动力外出就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针对农村居民传统的消费习惯以及消费观念导致的消费意愿不足、消费水平低下的等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发挥政策的最大作用,正确引导农村居民合理适度消费。首先要完善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目前有大部分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群因负担不起高额的医疗费用而放弃就业,因此要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政府应该多投入资金在农村地区增加养老基础设施,减轻子女的负担,减少“空巢”老人的数量,要采取多样化的养老模式,为应对老龄化不断加重的问题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其次,在教育方面要提供给农村子女更好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提供给他们免费入学的机会,增加农村子女获得工资性收入的机会;最后,政府也要采取适当措施保障外出就业人员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以更好的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活跃农村老年消费市场。政府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一些农村老年群体消费的政策,促进农村老年群体的消费水平。首先,由于农业生产在农村居民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农业生产此类产品销售来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例如开展收割机、拖拉机等家电下乡活动,给予农民大力的优惠,并实施售前售后一条龙服务;其次,要保障机器设备的质量以及售后维修等问题,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最后,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的情况下,老年人群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对此要开展老年产业,促进老年人群的消费水平,使其逐步形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