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数字素养鸿沟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1-10-09 21:05王筠榕陈玉婷林小敏吴俊毅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王筠榕 陈玉婷 林小敏 吴俊毅

摘 要:信息时代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数字素养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调研结果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数字素养鸿沟”现象,包括信息化技能应用的滞后、网络信息来源局限、信息化应用示范的氛围不浓厚等。教育者需要深化对“数字素养鸿沟”现象的认识,重视引导学生构建高质量的信息媒介生态圈,重视农村生源学生信息技能的提升,重视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能力和积极示范意识的提升,重视应用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设计理念和学习理论。

关键词:数字素养鸿沟; 高职院校; 信息素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2-099-002

1.数字鸿沟与数字素养鸿沟

1.1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1世纪90年代的美国远程通信与信息管理局发布的《网络时代的落后者:定义数字鸿沟》的系列报告中:“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这种差异不是一种全新的社会问题,而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信息社会的体现。

1.2数字素养鸿沟

“数字素养鸿沟”是在信息设备和互联网接入等物理基础普及化后,不同使用者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和使用,对互联网的应用理念转变以及深化的巨大差距。如果仅仅关注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使用者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观念转变,也是无法完全解决“数字鸿沟”的问题。

1.3忽视大学生“数字素养鸿沟”可能导致“信息贫困”现象

在电子产品和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数字素养鸿沟”已经出现在教育者面前,需要教育者重视引导学生提升数字素养能力,达到弥合数字素养鸿沟的目的。新兴信息技术本身蕴含着对知识、技能的要求,而这些规则又间接阻碍着“信息贫困”的人融入到信息社会,社会信息化环境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催化了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这些人进一步“被贫困化”,加剧了信息贫困的严重程度。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调研对象为广东省内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采集有效问卷共629份。受访学生中男性共167名,占26.55%;女性共462名,占73.45%;乡镇生源地学生共432名,占68.68%;县城或城市生源地学生共432名,占31.32%。为了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数字素养鸿沟”现象,分别从信息获得渠道、信息处理方式、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等方面来多维度描述。

3.研究结果

3.1高职学生初次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年龄存在城乡差异

生源地为县城的高职学生初次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年龄较小。调研结果显示58%的县城生源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而乡村生源的仅有33%在小学阶段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生源地为县城的高职学生在高中才开始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占15%,而生源地为农村的高职学生的比例高达32%。结果显示虽然国家在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均衡发展,但部分乡镇小学仍然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或者信息技术课程的条件,导致城乡生源的学生在信息化教育的初始阶段就存在“不同的起跑线”。

3.2生源地为农村的高职学生使用网络辅助学习的比例更高

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上网的目的依次为查找有关学习资料、聊天交友、看新闻、玩游戏和收发电子邮件。其中生源地为乡镇的学生使用网络进行辅助学习的比率更高,同时玩游戏比率更低。这种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农村生源学生对学习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表现得更强烈。在需要加强自主管理的大学阶段,乡镇生源的学生可能会更加倾向于积极主动地应用信息技术来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进而弥补中小学阶段教育资源不平衡带来的城乡差异。

3.3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办公软件应用水平较低

高职院校学生对word、Excel、PPT等信息化办公软件的熟练应用程度较低。仅有12.6%的县城生源的学生表示能熟练应用办公软件,而农村生源的学生只有4.6%表示能熟练应用。24%县城生源的学生表示比较生疏的程度,而农村生源的人数比例在38%左右。在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学生大部分只停留在简单的文本、表格或PPT应用的水平,不具备信息化办公思维,不足以胜任信息社会的工作要求。

3.4高职院校学生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为搜索引擎

高达87%的高职学生的信息来源为搜索引擎(百度、搜狗等),其他依次为豆瓣、百科、新闻媒体、论坛、咨询老师朋友等,以及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学生的信息源生态圈主要是网络自媒体以及百度文库、豆瓣、知乎等资源库,无法有效保证信息源的真实性,而权威官方信息的来源比例很低,包括政府网站、图书馆网站这一类的信息源等。

3.5高职院校学生获取信息最大的困难为获取途径较少

高职院校学生认为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困难首先是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少,包括不熟悉文献和资料查找方法或搜索引擎的技能,也不了解可以辅助专业学习的网络资源。研究结果也提示教师在讲授本专业的同时,要注意普及相应学科的网络资源库以及有效的搜索方法和应用方法,重视学生的信息媒介素养的提升,以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3.6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本校网络资源建设的满意度为中等

30%的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本校的网络资源建设情况比较满意,40%的表示一般,15%左右的学生对网站建设表示不满意。同样是对于所在院校的网络建设情况的满意程度,生源地为县城的学生满意程度更高,而生源地为乡镇的学生满意度较低。这种评价差异可能与学生的信息网络技术水平相关,县城生源的学生认为网络建设较好,可能因为他们更懂得信息搜索技巧或者寻找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而乡镇生源的学生因欠缺信息搜索能力,而认为是学院的网络建设不够完善,无法让他们获取所需信息。

3.7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技能应用示范氛围不浓厚

58%的高职院校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具有示范性,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学会寻找线上资源来辅助学习。但同时只有25%的学生表示大部分老师会推荐线上学习资源,同时也有30%左右的学生表示自己的任课老师很少会推荐线上学习资源。这种结果提示信息技术习得环境的供需关系不平衡,学生期望教师能够作为信息化技能应用的有效供给方,但是部分教师忽视本专业对应的学习资源库的使用推荐,导致学生在需要寻找信息资源的时候因为缺乏途径而无法达成目标,无法有效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免费资源库,或无法寻找对应的权威学习资源库。

4.对策建议

4.1深化高职院校对“数字素养鸿沟”现象的认识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数字素养鸿沟”现状。首先体现在学生信息化办公软件应用水平较低,没有信息化工具的思维。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办公软件应用相关的课程,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按照教材讲授相关软件是如何操作的,缺乏有效系统的办公软件应用训练方法,并且往往脱离所学专业知识应用的具体场景,导致学生对于办公软件的学习不感兴趣,不知如何有效应用办公软件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也不知道未来工作岗位中信息化办公软件应用的重要性。其次,在互联网的用途上,高职院校大学生延续了青少年时期的使用习惯,主要应用集中在观看视频、玩游戏等娱乐功能方面,较少使用在学习工作等严肃功能方面。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数字素养鸿沟”现象,要通过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能力。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能力不仅是完成高等教育的需要,同时还是共享数字时代发展红利的前提条件。

4.2重视构建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的信息媒介生态系统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有效的信息搜索能力和技巧,主要通过各类搜索引擎来获取信息,其信息源管道大部分是以自媒体以及非官方信息源为主。“野蛮生长”的自媒体往往通过“标题党”“恶意引战”等方式来引流,散布大量虚假甚至有害的信息。如果大学生没有足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分辨能力,其信息源管道内累积的可能是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信息。因此在网络空间海量低质量信息源与有效信息有限性的“悖论”下,大学生往往处于封闭的“信息圈层”中,排斥被认定为“局外人”的外界信息。因此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信息媒介生态系统的构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权威正确的信息源,包括各类官方媒体资源以及专业数据库资源,确保优质的信息内容能够通过各种网络微端进入学生的媒介生态系统,净化其信息生态圈,让学生从网络空间获取有用的信息养分。

4.3重视农村生源的高职院校学生信息技能的提升

城乡生源地不同的高职院校学生在信息素养能力上存在差异。农村生源地区的学生由于既有的城乡二元格局的原因,在共享信息化教育资源方面“落后于起跑线”,如果在大学阶段仍然不注重补足其在数字素养能力方面的差距,则会进一步固化农村生源学生的弱势处境,更不利于农村生源的学生通过高等教育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由于在信息技能应用方面处于劣势,农村生源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数字素养鸿沟”现象比生源地是城市的学生更为明显,但是农村生源的学生寻求信息资源辅助学习的意愿更為强烈。因此学校要注重对农村生源的高职院校学生基础信息技能的培训和养成,使其具备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内外贯穿信息时代学习和成长方式的规则方式教育,引导学生能够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够主动实践信息技术,有效甄别信息资源,并对有效信息加以充分利用。

4.4重视教师自身数字素养能力以及提升积极示范的意识

信息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模式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为基础的,教师只有做出改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全面提高自己的数字素养能力,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具有信息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既映照现实社会,又能有效拓展网络空间的学习领域。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学科知识,还应具备全新的数字素养的理念,能够充分掌握本专业知识体系有关的信息资源,主动分享能够获取本专业领域知识相关的信息资源库,具备信息化的创新意识,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模仿学习塑造良好的环境,给予学生正确的信息道德观的引导,帮助学生辨析信息的真假与伪劣,防止学生对不良不法信息的盲目追随,让学生从中体悟信息化技术以及数字素养能力对专业学习和自身成长成才的助力作用。

4.5重视应用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设计理念和学习理论

信息技术的快速变迁重新建构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师生“点对点”的知识传授模式,信息时代有效学习方式应该要具备连接主义的特点,学习的侧重点不仅是“知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应该如何获取知识”以及“在哪里获取知识”。连接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连接能力。信息获取渠道不仅局限于课堂学习、实践学习,还涵盖了网络空间的信息资源。在哪里可以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源,如何将获取的信息资源与个体的知识结构内化融合,以及如何有效贯通外界的信息资源与个体内部的知识结构就成为信息时代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关键。教师作为“学习内容供给方”要应用数字时代的连接主义学习理论来设计教育教学方案,提供专业学习内容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信息媒介素养,主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施加正面影响,赋予学生有效的信息搜索能力以及鉴别能力,促进大学生连接不同信息渠道的内容,形成新的知识节点,促进大学生信息化技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迁移。

5.结语

信息时代改变了高校教育教学形态,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数字素养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关注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发展,为教师积极应用信息技能创设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提高智慧校园的建设水平,关注学生的数字素养能力的发展水平,引导学生更新信息时代有效的学习理念,帮助他们适应智慧学习的转变,将信息化应用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协同育人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基金项目:2020年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攀登计划)(项目编号:pdjh2020b1040)《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教育信息化的城乡差异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安安,黄丽华,凌鸿.基于文化视角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3)

[2]张小倩.国内外信息贫困研究进展:内涵阐释、研究设计及内容综述[J]图书馆论坛,2018(8)

[3]朱莎,杨浩,冯琳.国际“数字鸿沟”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前沿分析——兼论对教育信息化及教育均衡发展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7,(1)

[4]曹晋,梅文宇.城乡起跑线上的落差:转型中国的数字鸿沟分析[J]当代传播,2017,(2)

[5]宋毓,饶俊丽.国内外数字素养研究热点计量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2)

[6]周金容.智慧教育时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3)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