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杰
【摘 要】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改革,音乐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音乐教学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大部分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好听与否的程度上,没有完全掌握音乐的本质。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成为了当下音乐教学的挑战。基于此,文章就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通过创设音乐情境、结合视听模式、优化鉴赏方法,拓展鉴赏训练等手段,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
【关键词】小学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音乐新课标强调淡化知识技能、强化情感与价值观体验,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小学音乐教材增加了许多音乐鉴赏教学内容,音乐教师逐渐意识到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性,并认识到音乐鉴赏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核心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作用。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音乐鉴赏具有相当高的难度,如果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方法,学生一般难以领会音乐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意境和情感,更谈不上得到良好的感知體验。所以,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关键。
一、创设音乐情境,调动课堂氛围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尚处于低级阶段,思维以形象性思维为主,所以难以接受枯燥、乏味、单一的传统授课模式。在音乐教学中,调动音乐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前提,而教师应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好奇心与兴趣是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原动力,教师如果能够依照教学要求为学生创设特定的音乐情境,利用情境调动课堂氛围,就会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到更加轻松、愉快。音乐情境包含优美的背景音乐、充满情感的语言、形象生动的画面及跳动变幻的场景等,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迫不及待地参与到音乐课堂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强烈兴趣,还可以提升其音乐感知能力,为其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以《爷爷为我打月饼》这首歌曲为例,这首歌是八十年代初的故事电影《啊!摇篮》中的插曲,歌词朴素、亲切,旋律简单、明快,有较强的民族风格。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片头情节,以此作为情境渲染,让学生掌握这首歌曲的由来,通过直观地展示,使学生了解战争年代红军爷爷的艰苦生活,这样学生就会对歌曲一下子倾注感情,并产生好奇心,在形象、生动、富有情感的情境中,学生的视觉、听觉都能得到充分的调动,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鉴赏体验推向高潮,学生便能更好地掌握音乐旋律,同时也会对这首歌曲有更深入的理解。再以《劳动最光荣》这首歌曲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模拟表现展现情境,让学生们扮成小鸟儿、小喜鹊、小蜜蜂、小蝴蝶等动物,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欢快的表演,一边舞蹈律动一边唱歌,在欢乐的氛围当中,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学生也会很快理解歌词大意。入境入情的模拟表演,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所学音乐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音乐技能,使其对音乐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从而提升其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二、结合视听模式,增强感知体验
音乐教学的目的并非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听几首好的歌曲作品,而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兴趣。从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现状来看,发现许多音乐教师在引导音乐鉴赏时只是片面地关注音乐的旋律、形象、情绪等,长此以往,小学生的音乐听觉习惯就会成为一种定势,理所当然地接受音乐中最直白的音乐旋律,而很少关注情感、意境等音乐要素。每一种类型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小学生对音乐的鉴赏也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即使排除干扰专门细致地听,也只是领悟到音乐艺术本身自带的个性。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生能够同时运用多个感知渠道,更能有效、准确地把握学习对象,比如运用视觉参与音乐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够增强其对音乐的感知体验,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对其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意义。以《大河之舞》这首歌曲为例,这首歌是爱尔兰著名的大型歌剧,也是风靡全球的踢踏舞经典之作。在整首歌曲中,虽然不断重复着同样的旋律,但每一种旋律都有不同的踏击方式,随着舞步的加快,节奏变化也会越来越丰富,这也让欣赏者的情绪变得兴奋、激动。为了让学生感受踢踏舞的热情情绪,在欣赏旋律的同时体会节奏变化带来的快感,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有关踢踏舞的视频,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踢踏舞,进而引导学生跟随着视频学习踢踏舞的基本舞步。学生初步掌握踢踏舞的基本舞步后,让其跟随着《大河之舞》的音乐尝试舞动起来,随着音乐节奏越来越快,学生的舞步也会越来越快,在具体的听觉与视觉体验当中,学生的情绪随之越来越高涨,其获得的音乐感知就会更加丰富。由于学生知道踢踏舞最初是玩出来的,这使其更乐于接受这种艺术形式,为后续的即兴创作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自由、大胆地创编节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由此一来,其音乐鉴赏能力自然而然得到培养。
三、优化鉴赏方法,提升教学品质
鉴赏一部音乐作品,似乎很容易,甚至有学生认为只是听听歌曲而已,但其实,音乐的鉴赏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还要掌握正确的鉴赏方法。音乐作品并不像文学作品那么细致,通常来说,音乐鉴赏主要靠听觉来完成,往往首先强调听觉的主动性,欣赏者只能从音乐作品的意境上结合自己的联想去鉴赏。好的音乐作品往往是鲜明的、生动的、准确的以及完整的,其不仅有明确的艺术形象,还具有积极的美学价值。在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利用听觉感知去衡量一首音乐作品是否好听,而忽略了塑造作品本身的鲜明形象,这种鉴赏方法是肤浅的。音乐作品虽不像文学作品或绘画作品那样给人提供直接的形象,但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性格,只有进入形象和情感的欣赏阶段,才能较全面地领略音乐的本质。例如,以《森林水车》这首歌曲为例,这首歌曲音乐形象鲜明,旋律流畅活泼,曲中水车转动的声音惟妙惟肖,能够给欣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歌是A-B-A-C-A式的回旋曲式结构,在鉴赏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段引导学生对歌曲的意境进行联想,比如引子部分模仿水车缓慢转动的音效,连贯的旋律模仿了小溪的流水声,中间还夹杂着小鸟的鸣叫,这样的旋律给学生呈现出一副优美、宁静的森林画面。乐曲主体部分转为小快板,水车车轮转动逐渐加快,发出的声音也越来越急促,出现了轻快活泼的旋律,这样的转变能够让学生联想起人们愉快劳动的景象。接着长笛奏出轻快的B主题,然后又出现A主题和C主题,而且旋律C更加热情,在这一旋律中可以想象出水车车轮越转越快,力度越来越强,并在高涨的情绪中结束全曲。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哼唱的方式感受整首歌的欢快情绪,在哼唱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能与歌曲形成情感共鸣,逐渐感受到人们劳动中的愉快,也感受到森林默默为人类服务与奉献的精神,以此产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