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莲
摘要:分析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党100年来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重点强调思维方法是我们党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党的工作方式,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阶段的历史事实,深入探析了党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如何运用五个思维方法:坚持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坚持因时制宜、知难而进的创新思维;坚持审时度势、抓住重点的辩证思维;坚持公平正义、规范有序的法治思维;坚持明确底线、研判风险的底线思维。
关键词:党的领导;思维方法;政治保障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原4496(2021)02原096原04
基金项目:沈阳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9重点课题“习近平关于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述”。
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百年的伟大历史时刻,回首100年来的历程,在中国每一次艰难抉择的历史转折时刻,都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将中国带上顺应历史、顺应民意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目标,是因为我们党是一个学习型政党,坚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我们党100年来的工作经验总结,也是党的工作方式。
一、坚持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作为国家的最高政治力量,党必须具备战略思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在每一次中国发展的紧要关头,都彰显出了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力挽狂澜的战略思维能力。
(一)坚持放眼世界,从大局看问题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放眼世界,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解放劳苦大众为追求,以争取民族独立为己任。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建设社会主义中,中国共产党从大局出发,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为核心,坚持对外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善于规划未来,掌握主动权
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思维的关键就是在紧要时刻坚持着眼未来,掌握领导主动权。在建党初期,无政府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此起彼伏,中国共产党在关键时刻,建立党的地方组织,开展实际的革命工作,为未来掌握中国发展大局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深知群众基础的重要性,不断参与工人运动,发展新型农民运动,同时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的任务。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战略规划,奠定了群众基础,为后来领导土地革命战争、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战争、抗日胜利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成为我党重要工作路线,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三)坚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
中国共产党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坚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在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逐渐意识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要想改变一穷二白的局面,就要转变思维方式和战略方法。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能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理论力量,掌握了中国“跨越卡夫峡谷”的社会主义建设处境,理解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内涵,及时转变思维模式,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大地上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建设有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一举措的正确。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国内外情况更加复杂,因而要保持时时清明、事事倾听的工作作风。
二、坚持因时制宜、知难而进的创新思维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也没有预设方案可遵循,在中国道路的发展过程中,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因时制宜、知难而进的创新思维,才有了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一)善于打破传统、超越陈规
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试图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存的发展道路,但都相继以失败而告终。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随着资本主义建国方案在中国破产,人们意识到,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始,就打破传统、破除陈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解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力量确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制度,凝聚了全民族力量,保障了中国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讨论“资本是姓资还是姓社”和“社会主义应不应该有市场经济”的问题时,中国共产党又一次打破常规,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二)善于因时而变、随世而制
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日益复杂,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呈几何基数增长,只有紧随时代步伐,才能更好地回应和解决时代发展所提出的问题。自2008年以美国为首的国家爆发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呈现出停滞状态。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率先举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旗,拉开逆全球化大幕,想继续维护其既得利益,因而不会考虑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难,更不会考虑全球面临的生态、文化、气候等问题。中国率先打破僵局,根据世界形势和国内发展状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有效解决了世界市场失灵问题,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困难,开创了国际化合作新时代。
(三)善于不断进取、开拓创新
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尤其创造性提出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方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由之路,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于时代前沿、开拓创新的科学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的创新制度,是中国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带有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畏艰难勇于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坚持审时度势、抓住重点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能力是我们党重要的领导思维。“要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搞好统筹,突出重点,全面做好工作。”[1]85这既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更是新时代提出的要求。
(一)善于分析矛盾、抓住重点
在过去的100年里,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但是在每一次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都能带领中国人民分析复杂形势、抓住主要矛盾,将中国带上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华民族最主要矛盾就是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阶段紧紧抓住这个重点,凡事以此为原则,在民族危亡关键时刻,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日,争取民族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认真分析中国国情,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今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党在新时代紧紧围绕“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突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满足人民的需求,推动社会发展。
(二)善于洞察事物、寻找规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坚持对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认真分析,坚持从对立统一中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特点,真正做到透过复杂现象找到发展规律。尤其在中国的改革开放阶段,我们党的领导人意识到这一时期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工程,要全面有序推动,不能一蹴而就。我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2]61认清我国当前发展形势,是我党新时代建设遵循的基本规律。
(三)善于自我批评、自我纠错
中国共产党100年的領导经验就是时时自省,事事自觉,善于自我批评、自我改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时期,经历过大革命失败。面对失败,党的领导人不是气馁消沉,而是积极总结经验,自我批评,最后总结出导致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就是“党丧失了决定性的领导和自己的路线”。这一结论给我们党以警醒,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党的领导权。时至今日,我党已经形成根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党的领导权。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也成了我党的优良传统,不能因为取得成绩就沾沾自喜,更不能因为社会稳定就止步不前,更不允许党员干部滋生奢靡享乐之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坚持作风建设,锲而不舍纠“四风”,党内正气上升,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四、坚持公平正义、规范有序的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总结,是全体人民的智慧结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3]496是当前我党重要的工作方式。
(一)坚守法律规则、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有序进行,要依靠法律规则,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遵守法律规则是法律思维的重要体现,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不断提高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从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的颁布到今年《民法典》的施行,我国已经颁布国家法律法规1109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有力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序进行。党要坚持法律思维、依法治国,“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4]1442
(二)坚持人民民主、公平正义
坚持法治思维要以实现人民民主、公平正义为价值尺度。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生活富裕,达到自由民主、人人平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告诉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运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切实维护人们的利益。运用法律思维就是坚持平等原则,实现公平正义。在具体执政过程中,要抛弃特权思想,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使国家的立法、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5]280
(三)坚持从严治党、依法治党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障。在党的领导过程中,就要从严治党、依法治党,规范政治行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由于个别党员思想倦怠,在党内出现奢靡之风享乐之风滋长蔓延的现象,严重侵蚀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纠正“四风”,取得一定社会效果。进入新时代,党要继续保持从严治党、依法治党作风。首先党要提高法治思维水平,广大党员干部就要以身作则,学习法律知识,扩展法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党在执政过程中,要按照法律程序办事,正风肃纪,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能让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
五、坚持明确底线、研判风险的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体现了我们对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度”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运用。把握底线思维是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作方式,即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原则性。
(一)坚持明确界限、遵守规矩
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坚持和运用好底线思维,就要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明确界限、遵守规矩。任何事物都有是非两面,在大是大非面前,党要严守原则、划清界限,不能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党的领导经验告诉我们,在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方面我们坚守“国家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我们主张和平统一,但面对敌对势力绝不会妥协。我们要“立足战略全局,运用底线思维,注重宏观思考,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6]627在经济增长、民生保障、环境保护、清正廉洁等各方面,党都要坚守住底线。
(二)坚持化解风险、临危不乱
运用和坚持底线思维,就要坚持化解风险、临危不乱的工作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党在执政过程中,每当遇到困难和风险,都表现出了临危不乱、尽力化解风险、最终扭转乾坤的领导能力。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在我国发展过程中,一度以消耗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结果就是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党很快调整了政策,实现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在社会建设方面,党要坚持民生底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來,党中央积极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不断提高党的底线思维能力。
(三)坚持研判风险、防患未然
运用和坚持底线思维,还要具备研判风险、防患未然的能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模板和经验可循,党就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这种能力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以积极的态度去研判风险、预知未来、防患未然。首先,党要“进一步提高分析研判水平,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7]965妥善应对各种挑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不安于现状,不盲目乐观,不囿于眼前,树立长远目标,把中国未来规划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董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