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伦理路径探究

2021-10-08 05:11黄斌军黄生成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生态伦理美丽中国可持续发展

黄斌军 黄生成

摘要:通过比较研究“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和生态伦理的现实内容,发现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伦理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极大相似性,二者均强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当前生态伦理体制的缺失是制约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因素。建设“美丽中国”,坚持科学的生态伦理原则是前提和基础;积极弘扬生态伦理道德是关键;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根本。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原4496(2021)02原014原04

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知识文明,工业化进程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得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党的十七大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要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并且要适当进行理论创新,而生态伦理观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观念之一,因此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结合生态伦理基本内容,努力指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美丽中国”与生态伦理基本概述

(一)“美丽中国”的内涵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2]这一论述深刻指出了“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以及责任之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从理论意义上来讲,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从实践意义上来讲,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从世界意义上来讲,是我们党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的重大贡献。

(二)生态伦理的概念和特征

生态伦理,通常是指人类的自然生态活动包括保护生态平衡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合理指导自然生态活动、影响自然生态与生态平衡的重大活动进行科学决策以及人们保护自然生态与物种多样性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责任等表达出特定的伦理价值理念与价值关系,逐渐形成一种伦理关系及其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具有强制性,核心是维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人是目的”是生态伦理成为可能的合理性建构,超越了人与人的关系,关注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当下,关注生态伦理显得尤为迫切。

(三)“美丽中国”与生态伦理的关系

以生态伦理为基础,不难发现建设“美丽中国”与其在内涵上具有相似性,二者均体现了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以及表达出对生态危机的密切关注,并且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生态伦理从伦理学视域要求人们整体认识与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积极承担保护环境责任、履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义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把人类实践延伸到调整人与自然关系范畴,划清了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界限,[3]要求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合理开采自然资源,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生态文明新理念,深刻理解把握生态伦理,从而达到完美生存发展状态。

二、“美丽中国”的生态伦理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原则,为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必然要接受生态伦理的规约及其价值导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对处理经济发展同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提供指导作用,也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反映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走绿色发展道路,必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伦理范式,体现永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关怀。[4]“美丽中国”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生动和谐的美丽画卷,具有体现生态和谐文明,彰显生态伦理道德和生态伦理意蕴。

(一)“美丽中国”体现生态和谐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表明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更加深化。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调研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我们在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有力思想指引。“美丽中国”一经提出备受关注,其生态伦理意蕴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们就提出了内涵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如儒家生态伦理观的基本原则“天人合一”,以“道法自然”为内核的道家生态伦理观以及以“众生平等”为要义的佛家生态伦理观。“天人合一”也是儒家生态伦理的精神旨归,儒家生态伦理的优良传统启示我们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应努力实现利用改造自然和保护修复自然相统一、谋求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统一、追求质量与节约资源的统一、生态道德建设与制度管理的统一;[5]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启示人类应该遵守自然规律,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佛教的“万物皆有灵,众生平等”观也论述了人与生态环境的和合性,提倡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具有极高的当代价值,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了精神养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源泉与不竭动力。“美丽中国”提出的重要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目标理念充分体现生态和谐文明,具有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

(二)“美麗中国”彰显生态伦理道德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创造良好道德风尚指引了前进方向,建设“美丽中国”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勾勒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理想宏图,体现了党对人与自然关系在生态伦理道德方面认识的深化。“美丽中国”不仅指生态文明建设所达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容共荣、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生态环境的隽美目标,还包括营造健康发展的经济文明环境、运行有序的政治文明环境、和谐安定的社会文明环境、春色满园的精神文明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是对传统优秀道德教育内容的升华,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理性地扬弃着传统价值观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道路自信和价值追求,彰显了中国特色生态伦理道德。[6]

三、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伦理路径思考

随着物质文明取得巨大成就,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凸现,严重影响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环境,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伟大构想,是党中央对民众生态迫切诉求的积极回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化目标。然而,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生态伦理体制的不健全是其中最主要因素。当前建设“美丽中国”虽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依然存在各种问题。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生态伦理制度体系,以减少生态污染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方法论指导。

(一)坚持科学生态伦理原则

生态伦理原则是指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规范人类有关生态活动的行为原则,包括公平原则、和谐原则、系统原则。

1.公平原则。公平是我们社会倡导和遵循的准则,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原则之一。生态伦理学将公平分为人地公平、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立足于生态和谐基础上的自然与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建设“美丽中国”,个人应做到向自然索取资源的同时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协调发展,另外,通过国家宏观调控,逐步实现地区之间资源相对平等,达到资源利用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状态,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2.和谐原则。和谐原则是指人与自然建立和谐共存的新型关系。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和谐原则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有着深远的意义。建设“美丽中国”,首先,我们应在不影响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资源创造美好生存环境;其次,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物多样性,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最后,运用整体性思维合理开发能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7]

3.系统原则。系统论是从整体出发,研究整个系统和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生态伦理学角度出发来看,系统原则是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观念,它把整个生态环境当做一个系统,人、生物、自然、社会都是这个系统的组成元素,相互作用并相互制约。建设“美丽中国”应始终把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作为根本标准,着眼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实现全面发展。

(二)积极弘扬生态伦理道德

生态伦理道德是指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建设“美丽中国”应积极弘扬生态伦理道德,加强人们生态道德自觉,增强生态正义感和生态伦理责任感,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遵循自然客观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古人所说的“尊重天道,敬畏自然”本意就是对造物主的敬畏,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一个客观规律,《易经》的“坤”卦就是建立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讲述了一个顺应自然的智慧。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建设“美丽中国”要在遵循自然界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发展社会生产力。

2.加大防治污染力度。党中央和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环境质量,但是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仍十分严重。究其原因,人们对生态伦理的价值追求把握不到位以及生态伦理道德缺失是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环境监管执法部门不严。因此,为达到建设“美丽中国”的理想化目标,把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上升到生态伦理道德的高度来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企业和公民都应积极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尤其是政府要加大对生态污染的防治力度,营造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8]

3.发扬勤俭节约美德。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不仅可以积累财富,还能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品质。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崛起和国家的昌盛,无不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产生了大肆开采资源、铺张浪费等不良社会现象。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端时期,面对资源的严峻供需形势,为更好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资源供求服务,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可以赋予勤俭节约生态道义时代内涵,传承节俭节约美德,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公平有效配置。

(三)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概念主要着眼于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强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从伦理学上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底蕴是公平与和谐,公平是指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和谐则是指全球范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无论是代内公平还是代际公平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9]“美丽中国”把人和自然看作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整体,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规范人在处理自然关系问题时的行为准则。研究证明,一味追求经济增长或经济增长过快将会形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的不良局面,导致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逐渐降低;反过来,经济增长过慢又会造成社会主要矛盾的加深,进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平衡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三者的关系。英国左翼学者佩珀提出的“红绿联盟”理论就主张通过“红绿联盟”来建立一种生态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佩珀在生态社会构想中强调经济增长是必要的,但是要在有益于生态的基础上实现理性的、适度的增长,佩珀的这一论述蕴含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10]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经济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会使得“美丽中国”的生态伦理规范成为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根本守则,实现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要协调发展和环境的关系,既做到资源有序利用,同时又要实现生态维护良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行,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四、結语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出发点,当代生态伦理的现实内容与建设“美丽中国”战略目标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深化认识生态伦理的重要性。从生态伦理路径探讨建设“美丽中国”,可以使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实现社会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平衡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美丽世界”。建设“美丽中国”,坚持科学的生态伦理原则是前提和基础,积极弘扬生态伦理道德是关键,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根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既是顺应时代的召唤,也是回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美丽中国”追求的是人的心灵美、精神美、道德美,我们应争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以实际行动共同参与到建设“美丽中国”事业中,推动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3]祝小茗.刍议建设“美丽中国”与当代生态伦理的实践转向[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3,13(5):19-22.

[4]王杰,李书吾.中国特色伦理意蕴正进一步显现[N].解放日报,2017-02-14(10).

[5]王丽,杜玉奎.儒家生态伦理之意蕴与建设美丽中国[N].光明日报,2015-07-06(7).

[6]匡列辉.“美丽中国”的伦理深蕴[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0-14.

[7]李冉.“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伦理路径思考[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9.

[8]胡隆辉,付钦太,于咏华.弘扬生态伦理道德[N].人民日报,2013-02-25(7).

[9]祝小茗,肖浩.刍议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伦理意蕴[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6):8-12.

[10]刘芳芳.“美丽中国”的生态伦理支点———从佩珀的红绿联盟理论看“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伦理基础[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2):84-89.

责任编辑:李飞

猜你喜欢
生态伦理美丽中国可持续发展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广西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