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芹 李聪 李丹萍 石崧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acute secretory otitis media,ASOM)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疾病,其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1]。目前,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普遍认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与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发生感染、免疫变态反应等密切相关[2]。若延误治疗,则可发生中耳粘连、硬化或胆固醇肉芽肿等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听力[3]。清除中耳积液及防止其再次形成是治疗的关键。鼓膜穿刺抽液能快速清除鼓室积液,联合鼓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方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微波联合中耳注射甲强龙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5 月~2019 年7 月于上海市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的174例(212 耳)ASOM患者,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4.25±14.16)岁,男128 患耳,女84 患耳,平均病程(10.54±6.21)d。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符合ASOM 诊断标准,病程按中耳炎分类法,≤8 周为急性,>8 周为慢性[4],均以耳闷塞感、听力下降、耳痛为临床表现;电耳镜可见患耳鼓膜充血、内陷、混浊或可见液面,光锥变形或消失;声导抗检查为B 或C型曲线,5 耳A型曲线,纯音听力测试为传导性听力下降或混合型听力下降,门诊抗生素、激素类喷鼻剂治疗1 周症状无减轻。排除标准:鼻咽肿瘤,头部、耳部外伤史、噪音损伤史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肾功能障碍等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70 耳)、实验组一(57例,70 耳)及实验组二(61例,72 耳)。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鼓膜穿刺治疗,消毒外耳道,在额镜或耳内镜下取鼓膜穿刺针 (7 号针)自鼓膜前下或后下象限刺入,将患者鼓室中的积液吸出,并尽可能保证一次性抽吸干净。实验组一采用鼓膜穿刺联合甲强龙注射治疗,鼓膜穿刺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并在鼓膜穿刺抽液完成后,为患者注入甲强龙(Pfizer Manufacturing Belgium NV,注册证号HJ20170197)40 mg/ml。令患耳向上,按压耳屏5 min,患者在治疗结束1 周后进行复诊,重复注射1 次,2 周后行鼓气耳镜检查、纯音听力测试及声导抗等检查,并随访3 个月。实验组二在实验组一的基础上给予微波治疗。微波为亿高医疗有限公司生产,型号ECO-100C,患者治疗时坐位,将理疗探头伸入患耳外耳道尽量接近鼓膜处对准鼓膜治疗,脉冲功率20 W,深度约5 cm,1 次/d,15 min/次,7 d 为1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三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鼓室积液完全消退时间、复发率。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张政等[5]拟定的疗效判断标准,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纯音听阈恢复到<25 dB,鼓室导抗图为A型;有效:治疗后症状消失,听力提高10~15 dB,鼓室导抗图从C型转为A型或从B型转为C型;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鼓膜颜色、鼓室曲线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一、实验组二总有效率分别为84.3%、94.4%,均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二总有效率高于实验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有患者术后即刻不良反应为明显疼痛(16 耳),少量出血(6 耳),一过性眩晕(13 耳)。经平卧休息,疼痛、眩晕可完全缓解。出血未有特殊处理,可自止。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鼓膜永久性穿孔、反复耳流脓、持续听力下降等长期并发症。
表1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耳,%)
2.2 三组患者鼓室积液完全消退时间、复发率比较
实验组一、实验组二的鼓室积液完全消退时间分别为(9.08±1.36)、(6.97±1.67)d,均短于对照组的(10.09±1.7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二鼓室积液完全消退时间短于实验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随访期间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鼓室积液完全消退时间及复发率比较[±s,耳(%)]
表2 三组患者鼓室积液完全消退时间及复发率比较[±s,耳(%)]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实验组一比较,bP<0.05
分泌性中耳炎与I型变态反应及细菌感染引起的Ⅲ型变态反应有关[6]。糖皮质激素是临床常用的抗变态反应药,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多种炎症细胞的趋化、游走、聚集和分泌,抑制过敏原经免疫球蛋白E(IgE)受体激活巨噬细胞,抑制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和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并减少和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介质。其主要表现在:直接抑制鼓室内黏膜及咽鼓管黏膜的炎性反应;增加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从而改善咽鼓管功能;抑制中耳内的炎性免疫反应[7,8]。
中耳腔液体的吸收和分泌除了依靠咽鼓管的清运作用,还需黏液纤毛传输系统来实现和平衡[9]。黏液和纤毛之间只有在最适范围中协同作用才能保持中耳黏膜最适湿度,否则产生分泌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等病变[10]。积液的存在,又可将纤毛的损伤加重,进而抑制纤毛的功能,最终导致纤毛处于瘫痪状态。中耳上皮水的转运继发于中耳上皮的Na+通道和钠钾泵介导的Na+和K+跨膜运动后引起的渗透压梯度的改变,由于该梯度的产生使得水通过水通道蛋白(AQP)被动而高效地向高渗方向运输[11]。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因中耳腔的水及离子通道工作状态发生紊乱导致液体的分泌和清除系统失衡才产生了相应的临床症状。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不仅可以增加经中耳上皮的Na+流,调节钠钾泵的活性,也同时调节AQP 基因的表达[12]。同时,还可以抑制细胞内Ca+的蓄积[13],防止因胞内高浓度Ca+抑制线粒体中三羧酸循环,致细胞功能不足,钠钾泵不能正常工作。
地塞米松作为长效类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既往已有大量研究证明,鼓膜穿刺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可显著改善患者听力状况,提升其治愈率[14]。甲强龙是一种合成的中效糖皮质激素,由于其携带一个甲基,脂溶性大大提高,穿透细胞膜的作用大为增强,使其与受体的亲和力大大提高。故本研究实验组一和实验组二采用鼓室注射甲强龙,药物可直达病灶,直接作用于咽鼓管、鼓室黏膜,达到抗炎、促进炎症吸收的效果。本研究显示,实验组一、实验组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一、实验组二的积液完全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鼓膜穿刺联合甲强龙注射治疗,对其疗效有较大的作用,并可明显缩短病程。
微波是一种具有生物物理能量的高频电磁波,其作用机制为微波的热外效应可增强细胞代谢过程,使血流加速。耳内微波法可能使中耳血液循环加快,促进分泌物的吸收及咽鼓管黏膜肿胀的消退,缩短病程[12]。耳内微波促进甲强龙的吸收,更加减轻了局部的免疫反应。本研究显示,实验组二总有效率高于实验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二鼓室积液完全消退时间短于实验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鼓室内注射甲强龙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是安全的治疗方法,联合微波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