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震山
摘 要:过去,我们的高中教育常常只注重传统的学科类的“问题解决”研究,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项目式协作问题解决等,是一个相对新的研究领域。这也是中外学生能力差异的主要方面,成为我国应试教育的诟病。多年来,我校以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为抓手,创新校本课程实施机制,激发了创新活力,搭建了协作平台,推进了核心素养课程的实施。
关键词:问题解决;校本课程;内涵;目标;策略
过去,我们的高中教育,囿于应试教育的刷题模式,常常只注重传统的学科类的“问题解决”研究,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项目式协作问题解决等,是一个相对新的研究领域。这也是中外学生能力差异的主要方面,成为我国应试教育的诟病。
多年来,以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为抓手,拓展了从“知识”到“生活”的校本课程实施路径,致力于建构“问题解决”素养培育的“问题情境”课程范式,创新校本课程实施机制,激发了创新活力,搭建了协作平台,推进了核心素养课程的实施。
一、基于“问题解决”校本课程的内涵框架
“问题解决”课程模式是美国教育界20世纪80年代首先发展起来的模式,他们把问题情境创设作为“问题解决”课程模式的首要环节,强调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澄清各种观点以求得更好地“解决办法”,能界定、分析和综合相关信息来“解决问题”。
(一)“问题解决”概念内涵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相关阐述,“问题解决”主要指学生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热情,能依据真实情境和具体条件,制订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依据核心素养“文化基础”中的“科学精神”相关条目的阐述和学者的普遍看法,“问题解决”能力框架大体有三方面要求:“理性思维”,即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批判质疑”,指具有问题意识,在分析问题过程中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并且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定;“勇于探究”,即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探索,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地问题解决方法。
(二)“问题解决”课程特质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问题解决”能力是作为有独创精神、关心社会、善于思考的世界公民教育的根本,是满足个人生活中各种需要必备的能力。世界经合组织的“素养”强调在不同的情境中解决和解释问题的能力。美国“21世纪素养”中,“学习与创新技能”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
为此,依据“问题解决”的要求和流程,我们进行基于国家课程的“问题解决”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不同主题校本课程的持续开发和实施、完善,突出“问题解决”校本课程的特色,开发了《语文思辨教学中的哲学之美》《生活中的数学》《物理与人文》等课程。
(三)“问题解决”课程实施
我们认为,注重学科融合甚至跨学科教学中的校本课程实施,更多地要强调复杂情况下的“问题解决”,即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或基于“项目”的学习,要突出知识融合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鉴于国际经合组织也强调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在复杂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不仅把它落实在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培养的“理性思维”培养中,即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也落实在“批判质疑”能力培养中,即具有问题意识,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更注重在“勇于探究”能力培养中积极寻求有效地问题解决方法。
二、基于“问题解决”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
依托我校省级课程基地“问题解决”这一课程核心能力要求,建设了集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真实情境下的“从知识到生活”的校本课程。在课程实践中,提倡与网络技术、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追求校本课程实施的高平台、高品质。
我们注重基于“问题解决”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如下目标定位。
(一)突出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建设真实性、实践性的校本课程。课程开设能提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活情境素材,密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意义的理解,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人经验,在真实情境下解决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中的疑难和困惑,培育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我们将校本课程开发列入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系列化的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和实践研究,并且加入到了与华东师大的教育协作研究项目,依托高校优势,开发系列化、情境化、生活化的校本课程。
(二)突出学习者的学科知识——建设实效性、综合性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倡导课程整合和跨学科学习,拓宽学生视野,克服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现象,尤其在基于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或选修课程中,开展任务型、项目化情境探究。例如开设了《转化学习视域下的农耕文明》校本课程,应用转化学习理论,从经验、批判性反思、理性交谈等维度设计和开发历史校本课程,解决学生对农耕文明的种种疑虑和困惑,让学生眼中的生活更完整、客观、真实。
我校转换校本课程的学习、研修方式,努力使学生学习逐步指向深度学习、非认知学习(人际交往技能、执行力培养等)、跨学科学习等更广阔的学习领域,使校本课程研修活动更丰富多彩。
(三)突出学习者的未来生活——建设开放性、技术性的校本课程。突破教学的传统授知方式,通过走出校园的调查、访问或者网络搜索等学习任务群探究,提高“问题解决”的适应性、实践性、互助性和开放性,力求与国外真实情境教学模式相接轨。
例如我们开展的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课题进课堂”项目《基于CDIO理念的CoI模型混合式审美鉴赏与创造教学》的校本课程实施,注重推进在当前疫情下的线上线下项目式、混合式教学改革。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ion)的首字母。CoI是探究社区模型(CommunityofInquiry)的简称,是加利森(Garrison)等在2001年提出的混合式教学理论框架,強调通过技术支持协作学习、项目性建构实施、反思性批判对话等方式,来实现深度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课程实施以从项目构思到运作的周期推进为载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下,结合后新冠疫情教学,以主动、实践、创新的方式开展校本课程研习。
(四)突出学习者的个性特长——建设选择性、创造性的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的内容,实行选课走班,可以在实验室、微机房、阅读室或图书馆,也可以是听演讲、报告,观看电影、录像或组织社会调查、实践研究。
例如,我们开展了“基于DBL的混合式学习”校本课程评比活动。DBL(Design-basedLearning),即“设计型学习”,是国外流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由美国教育专家多林·尼爾森提出并应用于K-12互动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项目由于发挥了学生特长和个性化资源优势,受到学生欢迎,也使得我校的校本课程实施朝着学习场景更融通、学习方式更灵活、学习组织更富弹性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校本课程新的学习特征。
三、基于“问题解决”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三年多来,我们从核心素养中“问题解决”这一能力要求出发,开发和实施素养为本的校本课程,针对校本课程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优化实施策略。
(一)基于“问题解决”课程实施的教与学转型的策略。渗透我校省级课程基地建设“问题解决”这一核心理念,探索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以问题为引领,以问题链驱动教与学的方法的转型,探索认知规律。掌握“问题解决”素养培育中有突破性的思维方式与分析方法,在合作探究中如何正确寻找、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流程和策略。提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活情境素材,密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人经验,在时间、空间和组织形态等多维度实现教与学的转型。
(二)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和素养培育与发展的策略。依据“问题解决”课程实施要求和一般流程,在课程设计、实施中探索学生对问题现象与原因分析的情境、方式和过程优化的策略,使学生弄清问题的事实与根源,问题表征与本质,把握问题解决的关键。通过任务方案设计、项目协作和社会实践调查等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立足国家课程的全面实施,倡导学科整合和跨学科学习,拓宽学生知识面,探索素养为本、真实情境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模式和学习组织新形式,让学生眼中的生活更完整、客观、真实。
(三)基于“问题解决”素养培育工具技术创新的策略。我们教会师生掌握问题决策的一般流程,利用科大讯飞的智学网,进行面向日常作业、考试及发展性教与学评价的大数据、个性化教学,为每一名老师和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和个性化的“学”的信息化环境与资源服务,使师生熟练运用各种问题分析、评估的工具,掌握分析、决策的技巧,规范课堂流程。突破传统的授知方式,通过调查、访问以及热点资材收集、网络文献等线上线下适时探究,提高“问题解决”的即时性、互助性和开放性。
(四)基于“问题解决”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性评价策略。在“问题解决”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根据学生兴趣爱好选择校本课程的内容,选课走班,线上线下结合,教学的组织形式也趋向更灵活多样,为深入探索“问题解决”素养培育的途径、方法和策略提供有价值的校本化实施样本。我们落实核心素养课程实施的目标、内容和质量评价,建设以“问题解决”为能力表征的新课程实施特色,形成了区域教育的示范窗口。我们注意通过课程评估与教学反思,使师生熟练掌握问题预防的方法,收集学校“问题解决”教育教学典型案例,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学习质量。
“问题解决”能力作为一种有独创精神、关心社会、善于思考的公民教育的基本素养,是适应个人、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在课程实施中落实、抓实,相信能逐步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73.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14日第9版.
[3]章磊.跨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践[J].生物学教学,2019,第44卷(8):63-66.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省课程基地的“问题解决”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D/2020/02/275)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