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中课本上的经典篇目。苏轼通过这首词抒发了他经历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失意、痛苦与故作旷达。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咏史怀古抒情,如果仅仅从写景咏史抒情的角度来解读诗文,会让这首词脱离写作背景,学生不仅不能全面地读懂这首词,也不能深刻地感受到苏轼痛苦的心境和复杂的情感。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可以以古解古,从苏轼入黄州的一系列诗文中带领着学生走入苏东坡的内心世界,领略词中的文学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一、联系旧知,初步感悟
由《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为导入。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初中课本中的一首词,由它导入课文,作为学生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引子,可以让学生从已知入未知,初步进入黄州时期苏轼的内心。《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写于苏轼初到黄州之时,因无处可居住,苏轼寓居在了黄州定慧院。词中写了一只孤独、幽怨又清高的鸿雁,在深秋的冬夜,“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在冷寂的沙洲的上空久久盘旋,却拣尽寒枝不肯栖,不肯将就地随意栖息在枝头,心中充满了无尽地孤独、哀怨、憤懑与不屈。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中的鸿雁就是苏轼,苏轼将自己遭遇了乌台诗案之后的哀怨愤懑倾注到了那只孤独的大雁。
二、了解背景,走入苏轼
由《湖州谢表》以及苏轼在“乌台诗案”中所写的诗文与御史们搜集的诗文作为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背景的文献资料,能让学生对这场著名的诗案了解得更为真实、具体。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苏轼少年时期便声名鹊起,名噪一时,对北宋的文坛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跟随着甚众。豪迈外放的苏轼对北宋的现状十分关注并以之为己任。他给宋神宗写过批评新法的奏折,他为杭州百姓修治过西湖,为山东的百姓治理蝗灾……他尽力地做着一个儒士,一个好官,直言进谏,刚正不阿。
然后在调往湖州任知州时,他照旧例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表达对皇帝的感谢,可身为诗人的苏轼,难免抒发了几句感慨,他说“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接连上章弹劾苏轼,认为苏轼在攻击朝政,反对新法。神宗及新派人物都大为恼火。后来由神宗批示后,严查苏轼。查了四个月,抄获了苏轼寄赠他人的大量诗词,并将大量的诗歌曲解为讽刺新政。苏轼承认他游杭州附近村庄所作的《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法的,“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法的。除此之外,其余文字均与时事无关。然御史中丞李定向皇帝报告案情进展时,说苏轼面对弹劾全都承认了,神宗大怒。经过大理寺、审邢院八个月的审判,朝中多名大臣的求请,圣谕下发,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
但这场案件,我们仅从名字“乌台诗案”中便能得知,这是因为诗文引发的狱案,这仅仅是一场文字狱,并没有实质的罪责。苏辙在评价苏轼这一人生挫折时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然经过反复地审讯,我们的诗人在精神上饱受折磨,他曾写下绝命诗:“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乌台诗案给苏东坡不论在身体还是精神上都带来了巨大的苦痛与折磨。
三、借景探情,借史咏怀
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典故,及《三国志》中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的选文对比来探究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抒发的情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来黄州的第二年。苏轼来到黄州赤壁看着滚滚江水东流而逝,涛涛江水拍打着巨石,汹涌的浪涛与翻飞的浪花让苏轼感慨万千,他想到了赤壁之战时的周瑜,想到了他的年少有为、儒雅潇洒。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个风流潇洒、年少有为、风度翩翩、儒雅强干的英雄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苏轼仰慕乃至羡慕的英雄形象。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汉太尉。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而周瑜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远大。《三国志》中形容他“瑜壮有姿貌”。周瑜二十三岁时被孙策封为“中郎将”,江东百姓称之为“周郎”。周瑜对多次欺辱自己的程普,却从不与他计较。程普后与人言“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历史上真正的周瑜并不像小说《三国演义》里所写的心胸狭窄,妒忌心强。更没有被诸葛亮用计气死。周瑜不仅容貌突出,心胸开阔,还精于音律,即使酒后,仍能听出乐人演奏中细微的疏失,《三国志》中说“曲有误,周郎顾”,指的便是每当听出有误,周郎便回头一顾。更重要的是周瑜二十三岁授建威中郎将,三十三岁为左都督,带兵与刘备共同抗曹。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对比苏轼来黄州的情形。虽少年成名,天资极高,学识渊博,二十岁就高中进士,但一生仕途坎坷。四十二岁,遭受“乌台诗案坐了一百零三天牢,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并无实权。他在黄州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写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矣。”他陷入了一个极度孤独的境地。虽不久,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都到了黄州,但都挤在一处废弃的驿站——“临皋亭”里,“临皋亭”靠近长江,年久失修,潮湿逼仄。他在《寒食节二首》里自嘲“小屋如渔舟”“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也拟哭途穷”。
显然此时仍怀有雄心壮志,但郁郁不得志的苏轼对少年得志的周瑜是充满羡慕的。也由周瑜的功成名就、年少有成、婚姻幸福悲怜自己的一事无成、年老体衰、妻子早逝。
四、成熟圆融、旷达东坡
补充阅读身在黄州的苏轼写给为他鸣不平的李之仪的回信《答李端叔书》,了解遭遇贬谪后苏轼的生活及思想情感的转变。
初入黄州的苏轼生活十分困窘,所幸的是他的好朋友马正卿挺身而出,向黄州太守请求:“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希望能划一块无主的地给苏轼耕种。更幸运的是各地前来拜访他的朋友也渐渐多了,叶梦得在《避暑录话》里记载,苏轼在黄州,每天早上起来,如果没有客人来访,就自己去拜访朋友,“设一日无客,则歉然若有疾”。苏轼又自己动手,盖了几间房子,在他的东坡地头建成了五间草屋,在草堂壁间画满了雪花,将屋子命名为“雪堂”。
生活的宽裕,环境的从容,让苏轼开始思考以往的人生与生活。他改变了初入官场的锋芒毕露与直言不讳。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他在《答李端叔书》中写道:“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譊譊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搀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己,何足为损益。”苏轼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少年时的他诵说古今,现在的他终于明白了,他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這里,人生的成熟在于淡然与坦然。到黄州的苏轼是觉悟了的他,与以前的苏东坡是判若两人。
在黄州,苏轼游山玩水,泛长江、吊赤壁;在这里饮酒赋诗,煮“东坡羹”,做“东坡肉”,酿“东坡酒”。他在《答李端叔书》中还写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则自喜渐不为人识。”在这里,他深刻地剖析了自己,剥除了身上的每一点异己成分;在这里,他彻底地脱胎换骨,对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进行了融会和批判;在这里,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获取了真正的个性自由。他于赤壁旁见江水东去,思及周瑜的功成名就,再思及自己,难免心生苦楚。但此时的东坡已不会再囿于内心,不再拘泥于世俗功名。面对挫折与泥泞,东坡且举起了他的酒杯,对月洒下了一片薄酒,将心块垒缓缓浇逝。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写照。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如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苏轼当时的其它书信与诗文结合起来,以古解古,那么整首诗的意蕴与情感也便迎刃而解了,学生学起来也容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