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2021-09-28 02:42曾妍彬
求知导刊 2021年31期
关键词:开发策略文言文

曾妍彬

摘 要:小学文言文教学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语文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课程资源的有限性,着力开发小学“文言文”主题校本课程是有必要的。文章从“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对象的丰盈、课程对象关系的设定”等方面出发,对小学“文言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言文”;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1-004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应该包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小学“文言文”课程是促进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语文教材内容和教学课时的局限,小学生难以对文言文形成系统而全面的认识,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悟、内化迁移和探索践行。这样无法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无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因此,“文言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显得尤其重要,其更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还可在开发“文言文”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文言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能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使教师提高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以及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还能照顾學生的差异性。但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建设,常常出现功利化现象、泛化现象、碎片化现象、窄化现象、固话现象”。为了避免小学“文言文”校本课程开发落入这样的怪圈,笔者立足现实存在的问题,从“研读教材,发现学生需求”“依据规律,整合课程主题”“搜集资料,丰盈课程对象”“依据目标,形成层级系统”等方面入手,努力开发能切实提高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语文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努力凸显语文“本味”,实现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一、研读教材,发现学生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而小学语文“文言文”校本课程是对小学语文现行教材中文言文内容的调节、补充和拓展。所以,教师应研读教材并以现行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围着一本语文教科书打转。就语文教材本身而言,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崔峦同志说:“(语文)教科书编得再好,仍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如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课程资源的有限性。” 通过系统研读教材,笔者发现一些问题:

一是现行教材中文言文教学内容有限,学习资源不足。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仅编入了《王戎不取道旁李》《少年中国说》《古人谈读书三则》等十四篇文言文。

二是现行教材中不同学段的文言文难度差距较大,学段间过渡艰难,同一学段的教材内容难度差异较大。现行部编版语文教材在三年级正式编入文言文,分别是上册的《破瓮救友》和下册的《守株待兔 》。而四年级上册的《精卫填海 》与三年级的文言文相比,难度增大了许多。不同学段的教材内容体裁变化大,中年段的《精卫填海》《守株待兔》《王戎不取道旁李》《囊萤夜读》等文言文,多为故事类;而代表着进入高年段的五年级上册中的文言文则是散文类《少年中国说》《古人谈读书》,从中段到高段;中间几乎没有过渡。

在这些不足之下,学生便会出现“每个字都懂,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就不知道了”的尴尬局面。教师好不容易教会了学生一篇文言文,也容易出现“一放就忘”的教学大翻车。所以,一线的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依据规律,整合课程主题

通读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后,笔者发现教材中文言文的内容虽然少,但文章类型却有迹可循。对现有教材中的文言文进行合理分类,并整合主题寻找规律。笔者在逐一解读后,将其整合为四大主题,分别是:三下《守株待兔》、四上《精卫填海》划分为“神话寓言类”;三上《司马光》、四上《王戎不取道旁李》、四下《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五下《杨氏之子》、六上《伯牙鼓琴》划分为“历史故事类”;五下《自相矛盾》、六上《书戴嵩画牛》、六下《两小儿辩日》划分为“生活哲学类”;五上《少年中国说》(节选)、《古人谈读书》、六下《学弈》划分为“勤奋求学类”。

整合后,我们不难发现“神话寓言类”主要集中于中年段,“勤奋求学类”“生活哲学类”主要集中于高年段,而“历史故事类”则贯穿于中高年段。中年级作为高、低年级的过渡期,同时也是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关键期。《语文课程标准》在对第二学段诗文阅读的要求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而高年段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更加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有个性、有想法,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因此,该阶段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依据学生学段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在中年级安排“神话寓言类”“历史故事类”文言文,在高年级安排“勤奋求学类”“生活哲学类”文言文,并将“历史故事类”文言文的学习贯穿于中高年级,这样的划分是科学合理的。

三、搜集资料,丰盈课程对象

猜你喜欢
开发策略文言文
雏燕
文言文阅读专练
浅谈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有效方法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如何有效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策略的研究
高中政治微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旅游开发ASEB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