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雯鹤
《山海经》斠诠十九则
贾雯鹤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神话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72)
《山海经》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典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典籍在流传过程中,会不断产生讹、脱、倒、衍的文献错误,这些文献错误若不经校正,将影响我们对典籍的准确使用。《山海经》同样包含不少文献错误,影响了该书的使用价值。今以通行的阮元琅嬛仙馆本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为底本,对《山海经》及郭璞注的19处文献错误进行考证,尽量还原《山海经》的本来面貌,以期为学界提供一个正确的文本。
《山海经》;郭璞;文献;校勘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作品[1],全书篇幅不大,不到31000字,但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被诸多学科学者参考利用。然而典籍在流传过程中,会不断产生讹、脱、倒、衍的文献错误。这些文献错误若不经校正,将影响我们对典籍的准确使用。针对《山海经》的文献错误,前人曾经做过校正工作,如清代毕沅写过一部《山海经新校正》,把他所认为的错讹径直做了修改。当代《山海经》研究大家袁珂有《山海经校注》《山海经校译》和《山海经全译》等著作,对校正《山海经》文献错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研读《山海经》有年,发现它未经前人校正的文献错误尚多,曾撰系列论文予以揭示①。今以通行的阮元琅嬛仙馆本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为底本,再对其中的19则经文及郭璞注进行校勘,以请教于方家。
第1则: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南山首经》)
《南山首经》云“临于西海之上”,文义难通。《东次四经》云:“北号之山,临于北海。”《中次五经》云:“阳虚之山,多金,临于玄扈之水。”皆不言“某海之上”“某水之上”,可知今本有误。《太平御览》卷九五七引此经作“临乎西海,其上多桂”,“乎”为“于”字之形讹,“之上”作“其上”,属下读,则经文当作“临于西海,其上多桂”,与此经文例正合,应据改。然《太平御览》卷五十引此经已作“西海之上”,则其有误本久矣。
第2则: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南山首经》)
《太平御览》卷九七四引此经“多棪木”上有“其上”二字,今本当脱。《文选·上林赋》李善注引此经云“常庭之山,其上多水玉”,《太平御览》卷九一〇引此经云“堂庭之山,其上多白猿”,皆有“其上”二字可证。
郭璞注:“今猿似猕猴而大,臂脚长,便捷,色有黑有黄。”[2]7从字义上说,臂指动物的前肢,脚指动物的后肢。猿猴给人的印象是前肢特别长,后肢则与其他动物没什么差别。《玄应音义》卷十“猿猴”条、卷十八“猿猴”条及《慧琳音义》卷四十五“猿猴”条云“似猕猴而大,臂长。其色有黑有黄”,无“脚”字。《慧琳音义》卷十三“猿猴”条引此注作“长臂”,亦无“脚”字。《白孔六帖》卷九十七引《繁露》曰:“猿似猴大,黑色,长臂。”《诗·小雅·角弓》孔疏引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云:“猱,猕猴也,楚人谓之沐猴,老者为玃,长臂者为猿。”《埤雅》卷四“猿”条云:“猿,猴属,长臂,善啸。”皆言“长臂”。今观胡文焕《山海经图》卷上“白猿”图,亦特别显示其超长的前肢,可知今本郭注“脚”字当为衍文,应删。
第4则: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南次二经》)
郭璞注:“谓作役也。或曰其县是乱。”[2]16郭注盖以“繇”字有二解,一云“谓作役也”,读“繇”为“徭”;又云“或曰其县是乱”,则读“繇”为“摇”。《尔雅·释训》云:“欢欢、愮愮,忧无告也。”陆德明《释文》谓“‘愮’本又作‘摇’”,引《广雅》云:“摇,乱也。”故元钞本《山海经》所附郭璞《图赞》云:“猾褢之兽,见则兴役。应政而出,匪乱不适。天下有道,幽形匿迹。”[3]一曰“见则兴役”,一曰“匪乱不适”,则以二解俱入《图赞》文。《西山首经》英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郭璞注:“疠,疫病也。或曰恶创。”[2]37亦以“疠”字为两解,与此注注例正合。张步天以为郭注“或曰其县乱”是记载的《山海经》别本讹文,当是繇、乱形近而致[4],非也。
第5则:又东五百里,曰鸡山……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南次三经》)
“彘毛”,今藏国家图书馆的王念孙《山海经》手批本校云:“《御览》卅五引作‘彘尾’,《文选》十二之十三(引者案:即《江赋》)同。《御览·鳞介十一》作‘毛’,《初学·鳞介》同。”郝疏:“《广韵〔·桓韵》‘𧐕’字〕作‘豕尾’。”[2]27“彘”“豕”义同,“尾”“毛”形近,鱼身无毛,当以作“尾”字为是,吴任臣本正作“尾”,《集韵·桓韵》“鱄”字、《海录碎事》卷二十二上《正字通·鱼部》“鱄”字、《康熙字典·鱼部》“鱄”引俱同,应据改。《中次十经》复州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太平御览》卷七四二引“彘尾”作“彘毛”,误与此同。
第6则: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南次三经》)
郝疏:“《初学记》二十五卷引《括地图》曰:‘神丘有火穴,光照千里。’神丘、令丘声相近。《楚词·大招篇》亦云:‘魂乎无南,南有炎火千里。’《抱朴子》云:‘南海萧丘有自生之火也。’”[2]28检《山海经》,“多火”一词仅此一见,而此经多言“无草木,多水”,如《南次三经》发爽之山、阳夹之山和《东次二经》杜父之山、姑射之山、南姑射之山,皆云“无草木,多水”。“火”“水”二字形近易讹,如《西次三经》昆仑之丘,“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吴任臣本“水”即讹作“火”。疑此文“多火”当为“多水”之误。郝氏据误字为说,非也。
第7则: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西山首经》)
郭璞注:“赭,赤土。今人亦以朱涂牛角,云以辟恶。‘马’或作‘角’。”[2]36郭云“今人亦以朱涂牛角”,既云“亦”字,可知经文“马”当从或本作“角”,即经文原作“以涂牛角无病”,这样经注才能吻合无间。郭璞《山海经图赞·流赭》云:“沙则潜流,亦有运赭。于以求铁,趋在其下。蠲牛之疠,作采于社。”[5]31只说“蠲牛之疠”,没有涉及马。“作采于社”,即《庄子·列御寇》所云:“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就是说古代用于祭祀的牛需要披戴华美的服饰,而马则不用于祭祀。由此可证郭璞所见《山海经》此文无“马”字。反之,注文“马或作角”四字必非郭璞所作,当为“角”字在传抄过程中误作“马”字后,后人复据不误之本所做的校语。
第8则: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乔木,其阴多铁……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阳多竹箭,多苍玉。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西山首经》)
“其阳多竹箭”一句与此经文例不符,此经凡云“其阴”“其阳”者,皆就山而言。此句承接上文“竹水”而言,当云“其中多某某”,下文丹水“其中多水玉”可证。且检此经,竹箭不生于水中,《西山首经》羭次之山,“其上多棫、橿,其下多竹箭,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之玉”;《西山首经》翠山,“其上多棕、楠,其下多竹箭,其阳多黄金、玉,其阴多旄牛、羚、麝”;《北次三经》泰头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中次二经》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中次四经》牡山,“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䉋”。据此,此句本作“其下多竹箭,其阳多某某”,原在上文“其上多乔木”句后,“其阴多铁”句前,后“其下多竹箭,其阳多某某”二句误合作“其阳多竹箭”,又错简在此,遂与此经文例不合。又据此经文例,“多苍玉”承接上文竹水而言,当作“其中多苍玉”,《北次二经》狐岐之山,“胜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苍玉”;《中次三经》和山,“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中次六经》常烝之山,“潐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中次七经》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苍玉”,皆可为证。要之,此节经文原应作“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乔木,其下多竹箭,其阳多某某,其阴多铁……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苍玉”,方与此经文例合。
“人手”,郭璞注:“前两脚似人手。”郝懿行疏:“《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引此经作‘人首’,盖讹。”[2]46郝氏以为作“人首”为误,盖以与注文不合故也。然经文既云“马足”,据此经文例,则此兽四脚皆马足也;又继之以“人手”,则人手将何置焉?可知“人手”必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索隐》载顾氏引《山海经》作“马足人首”,是也。《北山首经》少咸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人面”与“人首”义同,如《西次二经》鹿台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北堂书钞》卷一一三引“人面”即作“人首”可证,故“人面马足”与此经“马足人首”正合。《广雅·释地》云:“西方有兽焉,如鹿,白尾,马足人手,四角,其名曰玃如。”《篆隶万象名义》“㺟”字云:“如鹿白尾,马足人手,角四。”已作“人手”。郭璞《图赞》亦作“人手”,且郭注云“前两脚似人手”,似郭璞所见本已误为“人手”。然顾氏所见尚为不误之本,颇疑《广雅》、郭璞所见本及《图赞》原皆作“人首”,后人据误本《山海经》回改矣。此注“前两脚似人手”亦为后人据误本经文“人手”所作,非郭璞所注也。胡文焕《山海经图》卷上“玃”图说作“前两脚似人手,后两脚似马蹄”,则作图者所见亦为误本。
“百草之未灰”,孙诒让《札移》云:“‘百草之未灰’,‘未’当为‘末’。《汉书·礼乐志》《郊祀歌》云:‘百末旨酒布兰生。’颜注云:‘百末,百草华之末也。’《春秋繁露·执贤篇》云:‘畅取百香之心,独末之,合之为一。’即‘百草末灰’之义也。《考工记·玉人》郑注说:‘天子巡狩,有事山川,宗祝用三璋之瓒以灌。’亦礼名山有用鬯之证。”[6]《广博物志》卷十四引此经正作“末”,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亦有“百草末”[7]29之名,皆可证孙说是也。
第11则:又西百五十里,曰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西次二经》)
郭璞注:“碧,亦玉类也。今越巂会稽县东山出碧。”[2]52何焯、王念孙校改“会稽”作“会无”,元钞本、毕本正作“会无”,《玉篇·玉部》“碧”字注引同。会无县为汉代所置,属越巂郡,可知作“会无”是也,应据改。
第12则: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蕙、棠。(《西次二经》)
天理图书馆收藏17号敦煌写卷,主要来自李盛铎、许承尧、张大千等旧藏,其中张大千旧藏构成了天理图书馆藏品的主体。这批文献的主要内容是汉文佛典,还有藏文、回鹘文等佛教、道教经典,以及论语、诗经、开蒙要训、社司转帖、本草等残卷等。除写本外,该馆还藏有大谷探险队带回的敦煌纸本绘画“玄奘三藏像”,但入藏途径尚未明。
郭璞注:“彤棠之属也。‘蕙’或作‘羔’。”郝懿行疏云:“蕙与棠二物。彤棠盖赤棠也,棠有二种,具见《尔雅》。《中山经》云:‘阴山,其中多彫棠。’‘彫’疑‘彤’字之讹。”[2]58郝疏以“彤棠”为是,并且认为《中山首经》阴山“彫棠”当为“彤棠”之误,其说非也。郭注“彤棠”,元钞本作“彫棠”,与《中山首经》“彫棠”正合,可证元钞本是,应据改。
郭注又云“‘蕙’或作‘羔’”,然而“蕙”与“羔”形声俱远,无由致误。而元钞本经文“蕙”作“惠”,注文无“蕙”字,“羔”作“恙”,则“惠”与“恙”形近而易混,可证元钞本是,应据改。
第13则:崇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尾)而善投,名曰举父。(《西次三经》)
“文臂”,《本草纲目》卷五十一“猕猴”条引此经作“长臂”。“文”“长”二字形近易讹,《西次三经》长留之山“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二“文”字,郭璞注皆云:“‘文’或作‘长’。”[2]80当作“长臂”为是。《西山首经》羭次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与此经句式一致,亦作“长臂”,可证。
第14则: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西次三经》)
王念孙于“所”上校增“之”字,《水经·河水注》《尔雅·释水》邢昺疏引此经正作“河水之所潜也”,元钞本经文作“河水之潜也”,盖今本脱“之”字,元钞本脱“所”字,各脱一字。
郭璞注:“河南出昆仑,潜行地下。至葱岭出于阗国,复分流岐出,合而东流,注泑泽。已复潜行,南出于积石山,而为中国河也。名泑泽,即蒲泽,一名蒲昌海。”[2]62“葱岭出”之“出”,各本唯元钞本作“山”,《尔雅·释水》疏引同,王念孙亦校改“出”作“山”,应据改。“名泑泽”,各本唯元钞本无“名”字,《尔雅·释水》疏引同,王念孙亦校删“名”字,应据删。“蒲泽”,各本唯元钞本作“盐泽”,王念孙亦校改“蒲”作“盐”,应据改,今本作“蒲”当为涉下文“蒲昌海”而误。
“食之不劳”,范祥雍过录王謇手校云:“《齐民要术》引亦作‘食之不饥’,胡氏立初《〈齐民要术〉引用书目考》曰:‘劳字为臆改,或误字。’”[8]细审经文,“劳”“枣”“桃”“泡”为韵,则作“劳”字不误。
郭璞注:“浊谓润厚。”然“润厚”无义。元钞本郭注作“润溽”,无“浊谓”二字。《礼记·月令》云:“土润溽暑,大雨时行。”郑玄注:“润溽,谓涂湿也。”即郭注所本。今本作“厚”,当为“溽”字之形讹。《汉语大词典》“浊泽”条云:“厚重而润泽。”据误本郭注为说,非也。
“五色发作”,郭璞注:“言符彩互映色。《王子灵符应》曰:‘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割肪,黑如醇漆,玉之符彩也。’”[2]64郭注“色”,王念孙校改作“也”,元抄本、《藏经》本正作“也”,应据改。经云五色,注只言及四色,则各本皆缺青色,故《本草纲目》卷八“玉”条云:“青玉独无说焉。”[9]《云笈七签》卷七十二云:“瑾瑜者,五色玉,出西海密山,即生还丹之类也。以证本色之真铅矣。《山海经》云:‘瑾瑜之玉为良,黄帝是食是飨’,乃轩辕服而仙也。又经曰:‘五色发作’,说宝玉之符彩,《玉子灵符》曰:‘应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凝脂,青如秦碧,黑如点漆。’说此之玉德五气,以喻还丹五行金木水火土之象。”[10]有“青如秦碧”一句,可补各本之失。
第16则: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其阴多榣木,之有若。(《西次三经》)
郭璞注:“榣木,大木也。言其上复生若木。大木之奇灵者为若,见《尸子》。《国语》曰:‘榣木不生花也。’”[2]69经文“之”,王念孙校云:“‘之有若’,‘之’疑当作‘上’。”王校是,云“上有若”者,即郭注所谓“言其上复生若木”,亦即郭璞《图赞》所谓“榣唯灵树,爰生若木。重根增驾,流光旁烛”[5]51也。若作“之”,则义不可通。今本“上”作“之”,盖二字草书形近易讹矣,《五十二病方·脉法》云:“谓上不沓。”[7]21“上”即为“之”字之讹,可证。
郭注“花”,郝云“‘花’当为‘危’”,王念孙亦校改“花”作“危”。各本唯元钞本作“危”,与今本《国语》合,应据改。“危”与“花”字行书相近,故诸本讹作“花”也。
第17则: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西次三经》)
郝懿行疏:“自钟山至此九百里。《水经注》引此经云:‘钟山西六百里有昆仑山。’盖误。”[2]71钟山至昆仑之山,中经泰器之山、槐江之山二山。上文云“又西二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此从元钞本,今本作“百八十里”)、“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合计正得六百里。此经云“西南”,故未计入总数。
王念孙校改经文“是”作“寔”,删“实”字。王校是,“寔”即“实”字,故经中或言“是惟”,或言“实惟”,无言“是实惟”者。《水经·河水注》引此作“寔惟”,《北堂书钞》卷一五七、《御览》卷五十三、《古文苑·九宫赋》章樵注、《广博物志》卷十四引则作“实惟”,皆可为证。今本“实”字当为后人旁注“寔”字之文,而阑入经文矣。
第19则: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蠃母之山,神长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西次三经》)
吕调阳《五藏山经传》无“曰”字,云:“‘流沙’上旧衍‘曰’字。”《北次二经》:“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东次二经》:“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葛山之尾。”《东次三经》:“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无皋之山。”与此经句式一致,皆无“曰”字,可证吕校是也,应据删。
郭璞注:“九德九气所生。”郝懿行疏:“‘九气’之‘九’,《藏经》本作‘之’。”[2]76宋本、元钞本、毛本亦作“之”,今藏国家图书馆的吴慈培手录黄丕烈校本云:“‘之’,〔佚〕宋本、吴〔宽〕本。”郭璞《图赞》云:“九德之气,是生长乘。”则郭注本作“之”字无疑,应据改。如此注,可知郭氏以神长乘为“九德之气所生”,是为“长乘”作注。后人以为郭注是为“九德”作注,故改“之”为“九”矣。通观全书,皆未见某神为天之某某之记载,称长乘为“天之九德”,殊难成立。胡文辉据《山经》之例校之,以为此有脱文。“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天之九德”当同于“天之九部”“帝之百服”及“天之厉及五残”,根据以上文例,此句当作“是(司)天之九德也”[12]。所说甚是。今本脱一“司”字,故文义难通。从郭注来看,郭璞所见之本已脱“司”字矣。天之九德,究何所指,已不可考。从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郭注云:“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来看,此九德当与“生命、生长、生气”之义相关。《庄子·天地》云:“物得以生谓之德。”《淮南子·天文训》云:“冬至为德。”高诱注云:“德,始生也。”可为“德”字确诂。
① 相关成果有:贾雯鹤《〈山海经〉疑误考正三十例》(《中华文化论坛》2019第1期)、贾雯鹤《〈山海经〉旧注辨正十九则》(《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第6期)、贾雯鹤《〈山海经〉及郭璞注校议二十八例》(《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9第6期)、贾雯鹤《〈山海经〉文献疏误举隅》(《神话研究集刊》2019年第1集)、贾雯鹤《“刑天”还是“形夭”——基于〈山海经〉的考察》(《民族艺术》2020第2期)、贾雯鹤《〈山海经·中山经〉校议》(《西昌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贾雯鹤《〈山海经·海外四经〉校诠》(《四川图书馆学报》2021年第4期)。
[1] 贾雯鹤.《山海经》两考[J].中华文化论坛,2006(4):26–31.
[2] 郝懿行.山海经笺疏[M].台北:艺文印书馆,2009.
[3] 郭璞.足本山海经图赞[M].张宗祥,校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3.
[4] 张步天.山海经解[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32.
[5] 王招明,王瑄.山海经图赞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16.
[6] 孙诒让.札移[M].梁运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91–92.
[7]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五十二病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8] 范祥雍.山海经笺疏补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56.
[9] 李时珍.本草纲目[M].刘衡如,刘山永,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353.
[10] 张君房.云笈七签[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537.
[11] 山海经[M].毕沅,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8.
[12] 胡文辉.《山海经》札记[M]//王元化.学术集林:卷10.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221–222.
G256;I207.7
A
1006–5261(2021)04–0122–06
2020-10-17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BZW084)
贾雯鹤(1972―),男,四川仪陇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杨宁〕